■本报撰稿人 陈 曦
据国家能源局消息,2023年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保障电力供应的新力量,装机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超过50%(全国发电总装机约29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数据显示,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发电装机规模发展堪称迅速。今年6月突破13亿千瓦,10月底达到14.04亿千瓦,12月底就达到14.5亿千瓦。
12月21日举行的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这与12月初公布的预测相吻合。
同时,风电光伏发电量已超过同期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突破15%。
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进展顺利,截至11月底第一批已建成并网4516万千瓦,第二批、第三批已核准超过5000万千瓦,正在陆续开工建设。全国风光总装机突破10亿千瓦,户用光伏规模突破1亿千瓦、覆盖农户500多万。 另据国家能源局消息,国家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2024年全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2亿千瓦左右。
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坚实保障。
另外,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的同时,还强调煤电的“保供”角色。目前,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2亿吨以上的历史高位,可用天数26天左右。
从产业角度看,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能够从源头确保“零碳”效应,以及碳足迹管理。
近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提出在2025年、2030年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目标。
公开资料显示,产品碳足迹属于碳排放核算的一种,针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包括产品从原材料加工、运输、生产到出厂销售等流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
从产业竞争角度看,不但一些世界级公司将碳足迹纳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考核指标,一些国家也建立了碳足迹评价和认证制度。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利于从源头实施碳足迹管理,并提升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