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报道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到,“一带一路”合作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把规划图转化为实景图,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
维护桥梁,解决居民出行难题;深挖水井,满足村民饮水需求;安装路灯,照亮行人夜归之路……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开启新阶段,一批“小而美”项目正成为对外合作的优先事项。这些项目涵盖公共卫生、绿色发展、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卫生健康等领域,接地气、惠民生、聚人心,切实改善了当地民众生活条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不断提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众的获得感。
为当地民众带来幸福感
一批小规模、聚焦民生和社区需求的“小而美”项目正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生根发芽,帮助当地民众解决燃眉之急。
一支援外医疗队,为当地民众带来健康福祉。
目前,中国援外医疗队在全球56个国家的115个医疗点工作,大部分都在偏远艰苦地区。在那里,中国援外医疗专家们不仅救死扶伤,还传授经验、培训医生,为当地人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他们的故事诠释着中国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所作的努力和贡献。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同全球180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同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举行疫情防控视频交流会议,先后向34个国家派出37支抗疫医疗专家组,向150多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急需的抗疫物资援助。
中国医疗队已先后在非洲、东南亚、中北美以及加勒比地区的30多个国家开展“光明行”活动,免费为万余名白内障患者进行白内障复明手术。
72岁的哈萨诺娃是浩罕市的一名白内障患者,患病时间长达10年。她在接受手术之后哽咽地说:“感谢来自中国的医生,让我有机会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他们给我带来了光明。”
一批卫星电视设备,打开偏远村庄了解外界信息的窗口。
当地时间1月13日晚8点,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以东40多公里的亚乌村,村民们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今年非洲国家杯足球赛首赛科特迪瓦对战几内亚比绍。比赛第五分钟,随着科特迪瓦队攻进一球,整个村子沸腾起来。大家欢呼雀跃,仿佛身处赛场。
2015年12月,为推进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中国政府提出愿同非方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其中“万村通”项目旨在为非洲1万个村庄接入卫星数字电视信号。项目由中企四达时代集团承接实施。截至2023年12月,中国援非“万村通”项目已顺利完成了在非洲20个国家的建设工作,覆盖非洲9512个村庄,直接受益家庭超过19万户。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这个规模宏大的项目正在接近实现既定目标,为千万非洲民众打开了解外界信息的窗口。
“万村通”不仅让村民“通”世界,项目的实施还为当地培养广播电视节目人才,使他们掌握卫星电视的业务知识、安装和售后服务技能,不仅为项目后续运营提供人力保障,也为非洲地区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个饮用水工程,让当地民众喝上放心水。
坦桑尼亚的姆万扎省位于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维多利亚湖南岸。长期以来,用水难以保障,健康问题频发,曾是困扰姆万扎居民的难题。为了取得生活用水,人们不得不头顶着塑料桶,从老旧的设施里取水,离湖稍远的居民则更须长途跋涉。过去,姆万扎省当地村民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取水。
坦桑尼亚姆万扎卫星城供水项目,是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要民生工程。自2019年11月卫星城供水项目投产以来,已为当地约15万居民解决了用水难题,用水成本也降至原来的五分之一。
“从前我们要在早上6点出发去水井取水,往返至少7个小时,若人多排队则要等更久。”当地居民说,“供水畅通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
目前,中土东非水务公司在坦桑尼亚已建成7座水厂、1座污水厂。未来两年将陆续有4座水厂、1座污水厂投入使用。在缓解项目范围内居民用水问题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培训、就业机会。
为共建国家带来良好社会效益
“小而美”“惠而实”的民生工程逐渐落地,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带来良好社会效益。
“中国铁路修到哪里,铁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就跟到哪里。”伴随着铁路建设,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建起了非洲第一家鲁班工坊——吉布提鲁班工坊,此外还有泰国和尼日利亚鲁班工坊,为当地培养出一批铁路运营所需的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
过去几年间,一个个鲁班工坊嵌在中国与世界同向同行的足印上。如今,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和中非、中亚五国、上合组织、东盟、阿盟、金砖国家等多双边合作机制,在亚非欧三大洲建设的鲁班工坊陆续落地生根。
这些“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的“技术驿站”,让中国优质的职业教育与先进的产品、技术和装备一同走出国门,也牵系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技术、人才和文化交流中的互通互融、民心相连。
据不完全统计,在各国鲁班工坊建设过程中,中外合作开发了50多个国际合作专业,累计为合作国培养学历学生9000余名,形成了从中职到高职、应用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国际职业教育体系;面向合作国开展各级各类培训1.8万多人次,培养了大量熟悉中国技术、了解中国工艺、认知中国产品的技术技能人才。
鲁班工坊在建设中创新开发出100余个国际化标准,开展了千余人次的海外教师研修项目;职业教育的中国标准、中国装备、中国方案也逐步进入合作国的国家学历教育体系,成为中国分享给世界的“礼物”。
夜幕降临,数千名萨尔瓦多民众汇集于首都圣萨尔瓦多市中心地带,等待萨尔瓦多国家图书馆竣工移交点亮仪式的举行。随着图书馆外立面上的点点“星光”、灯带以及图书馆标志相继点亮,人群中爆发出一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作为中萨两国建交后首个交付的援建成套项目,萨尔瓦多国家图书馆不久前正式启用。“中方援建的国家图书馆将是拉美最现代化的图书馆之一,为萨尔瓦多儿童和青年的教育发展创造了优质环境。”萨尔瓦多时任总统布克尔表示,“衷心感谢中方参建人员付出的卓越努力。”
中国驻萨尔瓦多大使张艳辉表示:“萨尔瓦多国家图书馆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萨尔瓦多人民的友好情谊,成为两国合作惠民生的新写照。相信未来中萨两国互利互惠合作将迎来更多机遇。”
位于太平洋中部的岛国基里巴斯由30多个岛屿和环礁组成,桥是当地民众出行的重要依托之一。在基里巴斯首都塔拉瓦,中国企业修筑的一座便桥,解决了困扰当地民众多年的出行难题。
项目建设过程中,中方企业聘请的全部是当地员工,累计从布塔村招聘30多人次,用工合计9000多个工时。此举不仅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工作机会,还在施工中将中方的技术、操作技能传授给了当地人,得到村民广泛好评。
为合作伙伴拓展合作新机遇
随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发挥各自优势,拓展合作领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小而美”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中古电子商务平台Dofimall在古巴哈瓦那亮相,其目标是成为中古两国之间最大的“虚拟供应链”。作为中国—拉美产业园(中拉产业园)项目的一部分,这一电商平台允许建立企业间联系,展示包括工农业设备和机械,还有汽车、五金、家具、纺织品和皮革等中国制造的产品,也为古巴商品提供展示平台。该项目立足电子商务技术、物流和金融服务等,不仅将为古巴带来经济效益,还带来中古交流与合作的新机遇,使两国民众共享福祉。
中国生态环境部2023年9月宣布实施“非洲光带”项目,通过合作建设气候友好的“光伏+”项目、推动气候及光伏发展交流对话、开展光伏战略规划和配套政策研究及实施能力建设项目等方式,利用中国光伏产业优势,帮助解决非洲地区贫困家庭用电照明问题。
在迪拜气候大会中国角举办的“一带一路”绿色低碳转型合作研讨会同样聚焦中非能源创新合作。会上宣布“中非能源创新合作加速器项目”正式上线。据中国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国际业务部主任姜昊介绍,该项目将在中国-非盟能源伙伴关系框架下,遴选并推广助力非洲能源转型的创新案例和创新技术解决方案。“这个加速器项目是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的背景下诞生的,聚焦中非新能源‘小而美’的创新能源项目,尤其是惠及民生领域的,鼓励并支持它们落地非洲”。
“澜湄甘泉行动计划”通过在柬埔寨、老挝和缅甸三国开展技术推广与示范,提升当地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能力,为澜湄地区农村供水安全工作提供典型经验和技术支撑。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继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走廊建设,同时,“小而美”项目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将成为重点。2023年11月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启动了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伙伴关系,表明技术和人工智能是今后的关键议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出现新动向,将为参与者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