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zb.xibunews.com/Content/themes/mobilechengdoured/weixinlogo.png
选题策划:张海燕撰 稿:张海燕 杨 明 陈 潜 秦 毅 次 吉 央金卓玛 宾 阳 莫 曲 李佳玲 阮长安 文铭权 行晓艺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
http://szb.xibunews.com/m/content/2024-06/25/000737.html

等待处理…

新时代 新格局 新篇章 13 新时代让老传统焕发新光彩

选题策划:张海燕

撰 稿:张海燕 杨 明 陈 潜 秦 毅 次 吉 央金卓玛 宾 阳 莫 曲 李佳玲 阮长安 文铭权 行晓艺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传统文化产业的弘扬发展、转型升级。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与专家学者代表座谈时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3年7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嘱咐当地负责同志,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2024年5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既是传统命题,又是时代命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西部的传统文化巨矿被充分发掘,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光彩。

“渝味360碗”很热辣

火锅、小面、辣子鸡、毛血旺、花椒鸡、豆腐鱼……重庆的热辣美食一直令游客赞不绝口。前不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市商务委员会、梁平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重庆旅游美食“渝味360碗”发布仪式。重庆火锅、重庆小面、万州烤鱼、歌乐山辣子鸡等43道菜入选“渝味360碗”头碗菜,梁平张鸭子、大足邮亭鲫鱼、老幺泉水鸡等360道菜入选“渝味360碗”。这是重庆首次由政府支持、行业协会推动,系统化、品牌化、全民化评选和推广旅游美食品牌,有利于进一步挖掘美食资源,推动美食与旅游有机结合,实现美食与旅游深度融合共进。

据了解,重庆旅游美食“渝味360碗”源自川渝地区历史悠久的“九大碗”传统宴席文化,囊括了重庆各个区县的特色风味,既有武陵黑猪刨汤肉、九仓九龙烧白、利元粉蒸肉、捌会馆古川菜八宝葫芦鸭这样的“硬菜”,也有黔江区的马打滚、绿豆粉、荞面烫,江津区的江津芝麻丸子、米花糖羹,永川区的松溉猪儿粑,大足区的佘胖子传统凉虾等特色小吃。

重庆旅游美食“渝味360碗”以渝味串联美景,以美食IP提升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成为打造展示重庆特色、吸引外来消费的美食旅游“金名片”,推动重庆美食经济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

重庆旅游美食“渝味360碗”借助品牌IP深度挖掘重庆美食文化内涵,将重庆各区县美食进行系统性归集和发掘,形成由特色菜品构成的重庆美食星链,旨在提升重庆美食文化“软实力”,做强美食经济“硬支撑”,助推重庆从“味觉高地”迈向“产业高地”。

重庆市潼南区为充分挖掘展现特色美食,于2023年9月开始在全区启动探寻潼城“一镇一宴”活动,在23个镇街挖掘一桌特色宴或特色菜,把潼南地道美食推介给市民游客。

“接下来,我们将大力培育独具特色的潼南美食产业,建设一批生态食材基地、培育一批特色旅游美食企业、建设一批美食消费体验点、扶持一批特色旅游美食旗舰店、培养一批美食人才。”潼南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活化石”绽放“年轻态”

“西安鼓乐是汉民族音乐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隋唐音乐的典型代表。”面对笔者,陕西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社长张昭表示,长期以来,西安鼓乐的传承主要是民间乐社间的传承,是师徒相传、口口相传。如今,无论是资金还是人员方面,民间乐社都难以胜任当前西安鼓乐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不过令张昭高兴的是,作为全国首个专业性鼓乐研究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鼓乐研究院近日挂牌成立。“这是一个里程碑,研究院会把之前分散在各高校、各民间乐社的力量汇聚到一起。”张昭说,“我们民间乐社将尽力提供素材,供研究人员开展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升。”

据悉,西安鼓乐研究院下设鼓乐非遗研究所、鼓乐创作工作室、鼓乐传习所、鼓乐创演工作坊、鼓乐理论研究工作室、钟磬研究所、琴瑟研究所、埙管研究所、响鼓研究所、吟韵研究所等专业研究所和工作室、工作坊,是一家建制全、规模大的专业性西安鼓乐研究机构。

“成立专门针对西安鼓乐研究与创新的研究院,是推进西安鼓乐时代化发展的良好契机和重要举措,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高阳表示,希望西安外事学院以西安鼓乐研究院成立为契机,把准西安鼓乐创新发展的方向,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和科研优势,以深入研究为西安鼓乐注入活力,赋予西安鼓乐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为西安鼓乐的传承、研究、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西安鼓乐是流传于西安及周边地区的大型民间乐种,源于唐,起于宋,兴于元、明,盛于清,经过千余年的实践与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大型民族古典音乐形式,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2009年,西安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多年来,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致力于让“活化石”演绎出贴近时代、贴近潮流的时代乐章,是众多陕西文旅工作者、科研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陕西目前共有4项世界级非遗项目,而西安鼓乐是其中唯一在陕西且以西安命名的项目。因此,擦亮“西安鼓乐”这一世界级文化名片,陕西责无旁贷。

西安外事学院作为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多年来始终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注重西安鼓乐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由黄藤一手创办,以该校青年教师为构成主体的西安外事鼓乐团,成立10余年来,以“弘扬中华文化,传播古典音乐,振兴鼓乐艺术,凝聚民族精神”为己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焕发鼓乐魅力。

“《大唐雅韵·钟鸣鼓乐》音乐会是新一代传承西安鼓乐的典型代表作品。鼓乐曲结构严密、完整,并且吸纳了埙、琵琶、筝、古琴、瑟、笛子、轧筝、箜篌、二胡等中国古典乐器,旋律悠扬、古雅,曲调庄重、精密,艺术风格肃穆恬静、清雅闲适,全套鼓乐一气呵成,颇具创新意味,充分展现了古都长安音乐传统的独特魅力。”西安外事鼓乐团负责人赵鹏表示,音乐会已面向学生、教师及非遗爱好者演出220余场。此外,鼓乐团的足迹遍布全国20余个省区市,还到10多个国家进行交流表演。

笔者看到,舞台上,随着编钟曲《春江花月夜》的奏响,月夜春江的奇美之境被音乐渲染出来;《秦王破阵乐》鼓声威武,将战士出征、杀敌凯旋的场景震撼呈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位窈窕淑女在古琴演奏中翩翩起舞……编钟、编磬、古琴、古筝、箫、唢呐、埙、琵琶等中国古典乐器演奏的传统曲目复原礼乐之美,再结合氛围感十足的舞美和灯光音效,让观众沉浸其中,享受传承与创新融合带来的视听盛宴。

西安外事鼓乐团已经成为西安鼓乐保护传承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出去交流互鉴,使传统乐技与文旅融合、与新媒体传播相结合,让鼓乐愈加青春而富有活力。去年,在西安举办的中国—中亚峰会欢迎宴会上,西安外事鼓乐团作为现场唯一的表演乐团,用中国传统乐器表演经典曲目,惊艳现场嘉宾。

“西安鼓乐是古都西安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时代的发展需要西安鼓乐不断发展,我们将努力办好西安鼓乐研究院,用现代音乐的创作元素、技法、乐器及当代欣赏习惯等赋能鼓乐团的表演,更好地推进西安鼓乐的传承和高质量发展,向世界彰显中国音乐的强大魅力。”黄藤表示。

古风新韵 历史回响

提起拉萨,就不得不提到拉萨老城区的八廓街。行走在八廓街,白墙、黑窗诉说着八廓街的历史,透过点缀在藏式木窗间的花架,隐约可见三俩孩童玩耍的身影。这片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老街道,因较完整地保存了拉萨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于2009年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23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历经千年,八廓街仍然能够保持传统风貌且繁华依旧,离不开相关部门对古城保护的重视和投入。作为拉萨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拉萨市文物部门对八廓街内的古建大院进行了全面普查和登记工作,最终将56处古建大院列为拉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对其中年久失修的古建大院开展了彻底的保护性修缮和日常保养工作。

晨光穿过古树洒在石板路,集体经济茶馆人声鼎沸;夕阳西下,大院内亮起的灯光映衬出人间烟火……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力度,使古建大院散发着时代新韵。居民们在古建大院里感受着文化的魅力,品尝着幸福生活的滋味。

“为避免不当干预或破坏文物原有价值的风险,在古建大院维修过程中,我们管委会按照相关法规严把审批程序,确保了古建大院的维修工作能够在专业指导和监管下进行。这样的程序不仅保障了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八廓古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八廓古城管委会严格按照“保护为主、修旧如旧、复古如古”的原则,实施古建筑修缮,并立足旅游资源,通过文旅融合宣传展示八廓古建大院的历史风貌、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让古建筑焕发新生机。

“在藏式古院中品尝一杯西式饮品,真是别有一番风味。”跟随拉萨市民德央的脚步,迈入八廓街一座静谧的古建大院,咖啡、鲜花、藏毯、藏式木桌……“95后”藏族小伙丹特在这里开了一家名为“森厦”的咖啡店。一杯咖啡,一本书,咖啡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让这座古院焕发出新的活力。“咖啡店生意特别好,我经常会给顾客讲述大院的故事。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大院见证了我的成长,我见证了大院的变化。”丹特说。古院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它曾鲜为人知,而现在,一杯咖啡重新打开了古院的大门,迎接八方来客。

有人说:“八廓文物多,不可移动古建筑更多,要想真正地保护,得靠生活在古建筑附近的居民,让‘人’的因素参与进去,才能真正使古建筑永葆生机活力。”如今,古建大院所独有的历史印记、原始风貌,与民宿、咖啡店、文创店等现代元素融为一体,成为拉萨旅游文化的新名片和展现当地居民幸福生活的窗口。

“吃土”吃出新天地

利用得天独厚的陶土资源生产酒坛,川南小城自贡荣县一举占领全国45%的酒坛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土陶年产值达10亿元,全县超3万人吃上“土陶饭”。

荣县陶土资源储量超12亿吨,用这里的陶土生产的产品耐酸碱、致密度高、透气性好。在白酒、泡菜、豆瓣生产过程中,优质陶缸陶坛是刚需。而荣县的地理位置,距离白酒重镇宜宾、泸州,泡菜之乡眉山,豆瓣主产区成都市郫都区都在100多公里。

从20世纪50年代起,荣县的土陶企业和家庭土陶手工作坊不断涌现,到2012年,全县土陶企业和作坊已初具规模。

但是,传统土陶产业高能耗、高污染的先天不足、相对落后的管理和生产方式,让这一行业很快碰到发展“天花板”。当时,荣县铁厂镇一带烟囱林立,空气质量糟糕,百姓、政府、厂家都不满意,企业也赚不到钱。

2012年,荣县全县土陶行业统一进行关停、整合和技术改造,陶企只有全部完成煤改气绿色化改造后才能继续生产。这一壮士断腕般的“先手棋”,很快让荣县土陶尝到了甜头——2016年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全面启动,全国范围内大量陶企停产、停窑进行煤改气,因提前完成了绿色化改造,荣县土陶靠着“时间差”快速抢占国内市场,当时就抢下全国约20%的酒坛份额。

从20%到45%的市场份额背后,是荣县在技术改造和新赛道开发上的双向发力。

2017年,荣县出台《关于推动土陶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确定发展路径——大力推进工业陶的技术改造和升级。荣县陶瓷协会先后与当地陶企,泸州、宜宾、隆昌等地共同制定质量技术规范、商标使用管理规范等地方和团体标准,进一步促进产业规范化。同时,荣县联合景德镇陶瓷大学等5所高校院所,开展窑炉升级改造、原料分析等技术攻关,建成全省首条全自动控温隧道窑,较普通窑炉减少能耗30%以上。

做优细分赛道,是荣县土陶产业做大做强的又一发力点。荣县提出发展工业陶、日用陶和文创陶细分领域,形成三大类型陶产品并重发展的格局。

截至2023年底,荣县陶产业占全县工业总产值比重预计可达18%,近五年产值增速达12.65%。

2021年,荣县土陶创意园应运而生。园区引进陶瓷艺术家刘勇的“一澄工作室”为主打品牌,由单一陶缸、陶罐向艺术陶、文化陶、文创酒瓶、高档茶具和生活工艺品延伸,开发特色文创陶产品数十类万余件,背手目视旷野的苏轼、跳跃着火焰的火炉、随性散落的书籍……这些精美的图样,最终呈现在茶具、泡菜坛、酒坛等土陶器具上,较普通土陶产品价值提升约10倍。

荣县土陶创意园集土陶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生产制作、展览展示、创业孵化、研学等功能于一体,最近两个月已承接全国各类研学团队2万余人。而2022年12月底投用的清华大学—荣县乡村振兴工作站也带来新气象——向清华大学“借智”,对五四陶厂老厂房进行工艺化改造,已布局文化创意、教育培训、制陶体验、周边民宿等7大产业形态空间。

目前,荣县已规划以铁厂镇为核心的3000亩土陶产业园,建设土陶生产加工区、土陶文创旅游区、土陶配套服务区、土陶技术研发区“一园四区”,形成集原料供应、土陶生产、产品包装、贸易物流、技术研发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截至2023年底,荣县陶产业各类经营主体有75家,与陶业相关的各类经营主体销售收入近15亿元。

结合自贡井盐产业园、石笋沟茶叶产业园等,荣县已在建设陶文化博物馆,发展陶茶文旅小镇,建成集陶艺体验、民俗文化、陶产品展示、产品销售、乡村旅游为一体的陶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推动产城融合。

打造能带走的“活体记忆”

千人学生队、千人汉服队、千人武术队、千人旗袍队、千人舞蹈队……5月19日,“畅游中国·幸福生活”“5·19中国旅游日”新疆阿克苏地区系列活动在温宿古城启动。当日,温宿古城人山人海,游客云集。文艺汇演、非遗项目展演等活动精彩纷呈,将阿克苏地区的传统文化、特色美食、民族风情、体育赛事和特色展示紧密结合,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功能,为游客呈现了一场场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的多重盛宴。

从大年三十的一场春晚开始,新疆旅游如有神助,特别是喀什地区,今年第一季度,接待国内游客716.9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08亿元。待到天气回暖,一部分网友“游喀什”的攻略还没做完,伴随热播剧《我的阿勒泰》火热收官,北疆阿勒泰一跃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据统计,自5月7日以来,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累计接待游客达44.55万人,旅游综合收入4.02亿元。

南游喀什古城,北上阿勒泰草原。不少网友纷纷热评:“今年的旅游被新疆包圆了!”其实,新疆旅游产业的火热并非偶然,而是“以文化塑造旅游、以旅游彰显文化”深度融合创新的综合体现。

那么,如何让这些明星产品满足游客的热爱和需求?除了提升旅游服务和产品质量外,在新疆,被记录的独特非遗体验、能带走的少数民族手工艺品也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以前我们做出来的骨雕艺术品,就像收藏品,消费受众很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蒙古族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根登加甫说。凭借对骨雕30多年的研究经验,让他深深意识到“如何让更多人了解骨雕,了解当地文化”,为此他找了很多方法。

直到在一次旅游节,不少游客看中他的骨雕作品并咨询时,根登加甫有了“将非遗技艺与旅游文创结合”的想法。他说:“今年4月,我们设计的第一批文创产品已经走向市场,反响很好,后期会设计更多款式,打造自己的品牌。”

把“看到、听到、摸到、嗅到、尝到”的旅行记忆制成产品带回家,在新疆,那些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的非遗技艺和少数民族手工艺品,既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景观人文,又能成为留存游客来过这座城市的“活体记忆”载体,打造出独特的旅游名片和产业。

“去年我去喀什旅游现场定做了一幅烫画,是我们一家三口的画像,很逼真,独一无二。”四川游客范玲玲说,“每次看到画像,我都能想起那段旅行。”

在喀什古城艾山玉山木质手工艺品店内,木勺、木碗、木玩具等木质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被游客团团围住的玉山江·玉素因正在用电烙铁在木盘上作画,他经营这家木质手工艺品店已有30多年,“没有淡季,一个月能收入两万元左右,古城改造之后,我们这条街的手艺人都吃上了旅游饭。”

图片提供:文中相关单位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西部时报》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8082号

↑ TOP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