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zb.xibunews.com/Content/themes/mobilechengdoured/weixinlogo.png
策 划:张海燕 撰 稿:张 毅 陶胜平 刘 昊 潘阳薇 白 骅 耿丹丹 张 毅 向志强 王楚然9月11日上午,习近平前往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南
http://szb.xibunews.com/m/content/2024-09/24/001016.html

等待处理…

红红火火丰收景

策 划:张海燕 撰 稿:张 毅 陶胜平 刘 昊 潘阳薇 白 骅 耿丹丹 张 毅 向志强 王楚然

9月11日上午,习近平前往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他说,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经过70多年培育发展,花牛苹果品牌更响亮了。要加强品种保护和培育,优化种植方式,创新营销模式,把这个特色产业做得更大,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他祝乡亲们的生活像苹果一样红红火火。

9月21日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总书记再次强调: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始终是总书记的心头大事。

进入9月,西部大地一片红红火火丰收景象,特色果蔬产业成为打开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大门的“金钥匙”。

重庆武隆

把高山番茄“炼”成“金”果

以仙女山闻名的武隆,是重庆主要的高山蔬菜产业区,在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的技术支撑下,武隆区正加快构建以高山番茄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结构。2023年该区番茄种植面积3万余亩,产值3.1亿元,助力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9%,高山番茄正成为当地加速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金果果”。

“别处不能生产的时候,这里能生产,它的产值就会高。”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在参观高山番茄基地时说,南方地区夏季炎热,很多果菜类蔬菜很难生产,而武隆区气候凉爽,利用高山“凉资源”发展高山番茄产业,可以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

地处武陵山脉的武隆区,境内地势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是重庆重要的高山蔬菜产区。以前,武隆区主要以甘蓝、大白菜、萝卜“三白”蔬菜种植为主,不仅收购价格低,还面临着十字花科蔬菜的根肿病问题。

2008年,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与武隆区联合成立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派驻专业团队常年驻守木根村。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陶伟林等科研人员在这里一干就是15年。通过持续开展高山蔬菜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科技攻关和试验示范,不仅解决了根肿病难题,还培育筛选出适宜高山生产的番茄、辣椒、黄瓜、四季豆等50多个蔬菜新优蔬菜品种,让当地告别过去只能种植“三白”蔬菜的历史。

“以前种白菜萝卜,每斤收购价只有几分钱,每亩地的收入大约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双河镇荞子村村民黄贞说,调整种植结构之后,现在一年的收入能达到10万元。

在位于双河镇木根村的高山蔬菜品种培育基地里,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个番茄品种进入成熟期,汁多爽口的樱桃番茄,酸甜肉厚的鲜食番茄,颜色各异的番茄,让人眼花缭乱。

“近几年,通过鲁渝协作,我们在从山东引进优质番茄品种的基础上,打造了这一集纳了中国园艺学会番茄分会成员单位不同品种的番茄培育基地。”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茄科蔬菜创新团队潘光辉研究员说,这既为各个科研院所培育高山品种提供场地,也为选育更多适宜武隆高山种植的番茄打下基础。

放眼武隆区双河镇连绵山谷,一排排现代化蔬菜大棚沿着公路延绵数公里。其中一处玻璃温室大棚格外醒目,大棚内所有的番茄悬空种植在小小的盒子里,全自动的温控设施,能够精准控制光照、温度、湿度、水肥等。

“重庆山区夏季雨水多、湿度大,番茄晚疫病等病害严重,要保证高山番茄的高品质种植,温室大棚必不可少。”重庆市山永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姜国强介绍,他们搭建的全智能化玻璃温室大棚和“悬空”种植高山番茄技术,不仅能实现水肥浇灌全自动处理,而且能根据温度自动调节通风,为番茄打造最适宜的环境。

在双河镇,通过“产业链联盟+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联结模式,村集体和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参与到番茄产业中。产业平台公司建设番茄大棚等基础设施,龙头企业进行管理运营,农户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的创业与就业,也实现了农户和村集体双增收。

目前,武隆高山番茄谷作为全国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之一,已建成设施基地1000余亩、智能化温室大棚5000平方米,引进优势番茄品种144个,加快打造成为全市高山蔬菜产业发展典型示范。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院长苟小红表示,下一步,他们将聚焦重庆高山蔬菜产业科技需求,持续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高山蔬菜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

陕西洛川

“洛川苹果”甜盈盈

初秋,革命圣地延安,风和日丽,峁峦滴翠。洛川县一望无际的果园中,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

9月10日一大早,洛川县永乡镇堡子头村果农杜民子家的苹果园里,装筐入袋的苹果堆成一座座小山。“今年风调雨顺,果子长势好、着色红,15亩地预计产值在40万元至50万元。”杜民子是洛川苹果种植大户,2008年,他在村里成立了“绿塬红苹果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了以技术托管、农资统配、农机支持、农服跟进、订单种植等为一体的社会化服务托管。

目前,合作社在上海、西安、广州已建成洛川苹果专卖店3个、连锁销售点30个,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实现了产、技、销一体化。

在洛川县旧县镇苹果物流交易市场,车辆川流不息,热闹非凡。来自广东的客商王正权告诉笔者,洛川苹果品质佳、不愁销,“现在已收购50吨苹果,客户反响不错,计划根据市场反馈继续采购”。

近年来,洛川县创新果树栽培模式,引进矮化密植优质品种,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优果率,增加产量,形成了早、中、晚熟苹果相互补充的产业格局。

据统计,洛川县苹果种植面积目前稳定在53万亩,去年全县苹果总产量达112.78万吨。今年,洛川县苹果总产量预计达114.04万吨,综合产值将超150亿元,果农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8000元,苹果品牌价值达829.16亿元。

如今,苹果产业在延安各区县遍地开花,成为老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数据显示,去年,延安市苹果种植面积332.8万亩,产量464.4万吨,鲜果产值259.1亿元,全产业链产值506.7亿元。洛川县苹果营销服务中心主任王艳表示,下一步,将加强品牌保护,努力让“洛川苹果”金字招牌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助推器。

广西贺州

擦亮“平桂莲藕”名片

金秋时节,荷叶开始褪去翠绿,但荷塘中的莲藕到了最肥硕、脆甜的时候。眼下,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平桂区藕莲天下水生蔬菜产业核心示范区的藕田里,随处可见采藕的忙碌景象——采藕工们顺着莲梗,抓住泥下的莲藕,用高压水枪冲刷根部淤泥,再拉着莲藕茎秆往上一提,一根根莲藕便从泥中跃出水面。

“每天挖藕有300元收入。”采藕工杨成说,他连续多年到藕田采藕,在莲藕采收季能挣到2万元。同时他还将自家的5亩地流转出去种植莲藕,每年仅从采藕、地租两项就能收入2.5万元左右。

荷莲一身宝,秋藕最养人。示范区内种植的莲藕生长快、产量高,肉质细嫩、口感鲜美,莲花可观赏,荷叶、莲子也能入药。由于色泽亮丽、甜脆鲜嫩,“平桂莲藕”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示范区引进了广西丽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公司负责人丘启送说,目前正在采收的是双季莲藕的首季藕,颇受粤港澳大湾区消费者青睐,每天订单量在7500公斤左右。

莲藕种出好效益,背后离不开良制护航。贺州是“百年菜乡”,也是粤港澳“菜篮子”。近年来,广西实施现代化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增点扩面提质升级行动,2017年全面启动创建藕莲天下水生蔬菜产业核心示范区,鼓励农户种植马蹄、莲藕、香芋等特色农产品。

平桂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祖彪说,平桂区实施莲藕品种结构创新、种植模式创新、装备设施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组织管理创新“五项创新”制度,推动经营组织化、生产标准化、装备设施化、要素集成化、特色产业化“五化”建设,种植双季莲藕1.59万亩,其中示范区的核心区种植双季莲藕3900亩。平桂区年产莲藕5.8万吨,年产值3.4亿余元。

李祖彪介绍,在品种结构方面,示范区与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水生蔬菜研究室、广西农业科学院开展合作,引进“鄂莲5号”“鄂莲6号”等品种,辐射带动羊头、沙田和鹅塘等5个乡镇种植优质品种莲藕1.2万亩。在种植模式方面,示范区的核心区加快土工膜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改造,创新推广双季莲藕栽培等技术。

在装备设施方面,示范区全面实现病虫害统防统治和莲藕机械化采收,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100%,机械化采收率超90%,农产品初加工率在90%以上。在经营模式方面,示范区引进贺州市瑞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种植户”经营模式,通过企业推动土地连片流转5000多亩,带动1270余户村民就业。在组织管理方面,示范区与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广西嘉宝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合作,打造农产品出口备案基地。

平桂区不仅大力发展食用藕产业,还更换观赏藕的品种,增加游玩和体验项目,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陕西定边

让小杂粮长成大产业

“用了新技术后,玉米和高粱的产量能增长20%,预计玉米亩产1800斤以上,高粱亩产可达1000斤。”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红柳沟镇红柳沟村村民梁文学近日向笔者算了笔账。今年他参与了旱作集成技术推广项目,成效显著。“科技种粮就是好!”他感慨道。

眼下,糜子、谷子、高粱、荞麦等杂粮进入灌浆期。笔者走进定边县杂粮种植基地,看到秋色染山野,一派丰收美景。2024年,定边县实施旱作集成技术推广项目,覆盖面积达13.645万亩。

与初尝科技种粮“甜头”的红柳沟村不同,定边县纪畔村实施旱作集成技术推广项目已有两年。在科技支撑下,纪畔村近1.5万亩杂粮长势喜人,让全村1300余名农民增强了种植杂粮的信心。

“科学种植杂粮不仅能增加产量,还特别省水,我明年打算接着种。”纪畔村村民王学彦说。

定边县地处北纬37度杂粮黄金种植带,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天然的优质杂粮产区。近年来,定边县把杂粮产业作为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走科技种植路,打特色优质牌,于2023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杂粮分为糜谷类、荞麦、豆类等不同种类,是定边最具资源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定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学瑞介绍,定边杂粮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20万亩以上,年产量达3.2亿斤以上,是陕西杂粮的主产地和核心区。

为了应对水资源短缺瓶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定边大力开展旱作集成技术推广项目,让杂粮产量大增,为农户增收致富“挑起大梁”。

定边县农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剑介绍,旱作集成技术主要包括深松整地、轮作倒茬、选用抗旱耐旱品种、应用保水剂、精量播种、精准施肥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旱作集成技术推广项目区内良种覆盖率、农膜使用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率均超90%,亩均增产200元以上。”李剑说。

数据显示,2023年定边新建成高标准农田7.99万亩,全县农业总产值达66.12亿元,增速位居榆林市第一;粮食总产量达37.89万吨,创该县历史新高。

“我们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深度开发荞麦酵素、马铃薯粉等特色产品,进一步做优定边‘土特产’大文章。”王学瑞说,定边将积极申报陕北杂粮产业集群,并加大对县域公共品牌的推广力度。

新疆乌苏

柳花茶飘香

几朵柳花入杯,开水冲泡后,柳花次第开放,花沉杯底,茶汤黄中泛绿,一缕清香扑鼻而来。入口初尝,清苦之后回甘之味经久不散。

“采摘、拣选、清洗、气蒸、阴干,大约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制成柳花茶。”家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古尔图镇的姜萍,依然保持着这种传承百年的制茶方式。

“柳花不比他花,却似龙井春芽”,《越调天净沙·柳花》一词中这样描述柳花茶。何为柳花茶?它是用野生白柳树花苞阴干制成的一种茶,产自乌苏古尔图河流域下游的古尔图镇,是当地独有特产,有清热解暑之功效。

新疆多柳,既有栽培的旱柳、白柳还有多种风景柳,也有多种野生的柳树,但并不是所有的柳花都可制茶。

《新疆图志》云:“此柳异于常柳,无大树巨枝,丛生河侧。”古尔图河边,野生白柳静静地连片生长,最高达7米至8米。它结的柳花状如小菊花,繁生枝间,尤其特别。每年6月底至7月初,当清晨露水还没有褪去时,选择那些花开如酒杯大小、花瓣密集、花蕊粉红的花朵摘下,制成的柳花茶品质最佳。

因产量稀少,色泽淡雅,口味醇正,柳花茶被视为珍品。悠悠百年来以清香缭绕着乌苏这片土地。

据《乌苏县志》记载,乌苏人酷爱饮茶,一块砖茶能换一匹马。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发现,乌苏生长的柳树所开的花不但清香悠远,而且可以制茶饮用,还有清热解暑的功效,所以采来加工饮用。

“以家庭为单位的制茶作坊在柳树生长的地区比比皆是,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自制柳花茶的匠人。”乌苏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山吉尔格力说。

柳花茶身价日涨,到乌苏来采买柳花茶的商人越来越多,最多时乌苏有五六十家作坊,年产茶数千斤。20多年前,当地成立了柳花茶厂,集中匠人制作柳花茶。2010年,柳花茶制作技艺成功申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柳花茶与肉苁蓉、锁阳一道跻身乌苏三宝。近几年,白柳生长地域越来越小,外加长期以来柳花茶的制作工艺全靠师徒传承,柳花茶制作艺人已经屈指可数。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柳花茶,乌苏市不断加强宣传推介,柳花茶常常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推介展会上,当地还以柳花为主题创作了音乐剧和舞蹈剧。

“今年6月,独库公路通车仪式的伴手礼便是柳花茶。我们希望,这种《茶经》未载之茶被更多人知晓。”山吉尔格力说。

广西隆安

“那文化”激活了这里的特色产业

地处右江下游的广西南宁市隆安县是壮、汉、苗、瑶等多民族群众聚居的县,有着“中国那文化之乡”的美誉。“那”是壮语,意为水田、稻田,“那文化”就是稻作文化。近年来,隆安县在继承稻作文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融合新路,形成了水果、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示范带,也让各族群众钱袋子鼓了起来。

午后时分,走进隆安县丁当镇保湾村的广西金福火龙果种植基地,智慧农业系统正在实施喷淋作业,湿润的火龙果叶片在阳光照射下耀眼夺目。“喷淋是为了给火龙果‘降温’,减少叶片蒸腾速率,有利于火龙果的生长和增产。”基地场长叶居鸿说。

“以前在外面打零工,每个月挣不到1000元,现在基地做工,每月收入三四千元。”正在基地忙碌的壮族员工卢春弟对笔者说。62岁的卢春弟身患残疾,妻子也常年患病,曾经一家人守着3亩薄田,日子十分清贫。2016年,他将自家的土地流转给金福公司,同时通过反向承包公司的土地搞起了特色火龙果种植,日子越过越红火。

广西金福农业有限公司总裁苏秀清介绍,公司探索出了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务工有薪金、反包管理有酬金、超产分成有奖金、村企合作享股金的“五金”带农益农模式,带动35个村超10000户村民增收致富,为村集体增收达1054.82多万元。

作为全国火龙果主产区,近年来隆安县构建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并在调整产业结构、引进新品种等方面持续发力。2023年,全县火龙果种植面积达7.54万亩,产量达20.93万吨,火龙果切切实实成为当地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数据显示,隆安全县创建连片百亩以上特色水果基地达516个,“绿水江”香蕉、“伊蜜”火龙果等入选广西农产品品牌,有27家企业获得火龙果绿色食品认证,“隆安香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据统计,在隆安县仅火龙果、香蕉、柑橘类三项特色水果产业,每年支付人工工资超过6亿元,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走进隆安凤翔公司叮当鸡育种场,先进的层叠式种鸡笼养设备十分“吸睛”,工人在控制室的屏幕前“动动手指”,系统即可完成自动投料、自动饮水、自动清粪和自动集蛋。

凤翔叮当鸡产业示范区占地面积约135.8亩,目前建有种鸡生态养殖区、鸡苗孵化区、粪污环保处理区,以及园区综合管理中心。育种中心每年可向市场提供优质鸡苗约2800万羽、肉鸡20万羽,年产值约1亿元。

育种场场长黄满权介绍,目前,通过“公司+农户”模式与公司签订肉鸡养殖合作合同的养殖户有约700户,年出栏肉鸡800多万羽,合作农户平均收入达6万元/户/年,“公司+合作社(或养殖大户)”的合作联结模式带动数千农户,年利润可达6万-10万元/户。

据介绍,隆安县以创建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为抓手,以“公司+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特色养殖产业,创建规模以上生态养殖基地162个,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企业(基地)25家,年出栏5万羽以上的禽类养殖企业(基地)13家。2023年,隆安县全年生猪出栏38.1万头、家禽出栏997万羽,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8.81亿元,增长7.9%,增速排在全市第1位。

近年来,隆安县在促进产业融合方面持续发力,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径。在金穗生态园的定典人家农家乐小院,少数民族风情浓厚的吊脚楼旁,香蕉树枝叶繁茂,很多游客打卡拍照、休憩用餐。

作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特色村寨农旅融合试点,定典屯围绕“农业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现代物流、生态旅游”四大核心产业,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那桐镇定江村驻村第一书记叶达智说,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农民在获得地租和务工收入的基础上,还可以从生态农业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中得利。

品特色农产品、赏火龙果灯海、观“那文化”展演……产业融合正在“那乡”加快推进,在助力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同时,也为各族群众持续释放出丰厚红利。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西部时报》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8082号

↑ TOP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