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zb.xibunews.com/Content/themes/mobilechengdoured/weixinlogo.png
策 划:张海燕 撰 稿:李志刚 朱 杰 张小宓 迪 宣旅游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传承与弘扬文明、加深文化理解以及增进友谊的
http://szb.xibunews.com/m/content/2024-10/22/001083.html

等待处理…

以旅促融 推动各民族全方位互嵌

策 划:张海燕 撰 稿:李志刚 朱 杰 张小宓 迪 宣

旅游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传承与弘扬文明、加深文化理解以及增进友谊的重要媒介,对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意义非凡。近段时期,西部各地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入推进旅游促进民族融合,努力实现旅游产业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合发展,为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贡献西部力量。

贵州黔东南

旅游铺就少数民族村寨振兴路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一个拥有1468户、6000余人的苗族聚居村落。自2008年以来,西江苗寨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在雷山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文化赋能,促进价值再生,秉持全民保护、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村落发展理念,以市场为路,走出了一条文化兴则村寨兴的发展道路,通过实践得出了广为人知的“西江模式”。

旅游开发前,西江一直处在“文化的富饶”和“经济的贫困”的境地。文化的“富饶”并没能成为地方发展的资本,而“贫困”则表现为生产生活和心态上的多种样态。

吃饭靠种田。2008年以前,西江发展靠农业,村民以水稻种植为生,靠着每人不到一亩田,一年辛苦劳作,只能勉强吃饱饭。

养猪为过年。过去,西江各家各户普遍喂养猪和牛。就养殖目的来说,养牛来犁田,养猪为过年,以解决耕种的繁重和改善伙食。

绣花为穿衣。西江素有“绣花村”的美誉,但过去,哪怕绣娘挑花刺绣再好,也只是为了给女儿们做衣服,没有生出更多别的价值。

挣钱靠打工。“没钱花”是西江村民普遍面临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西江90%以上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挣钱贴补家用。

文化当自娱。“吃新”“苗年”“鼓藏节”是西江的三大节日。过去,这些节日被雪藏在大山深处,主要是村民自娱自乐,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共享。

心态不自信。长久以来,西江山高水陡,经济发展滞后,在与外界的交流中,当谈到本寨本土文化,村民并没有文化上的自豪感。

2008年,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举办,西江旅游公司围绕文化价值生成的“价值共识、价值保全、价值再生、价值联动”,用“精当识别、科学配置、有机更新、系统升级”的文化创新转化办法,变文化资源为发展资本,从此“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文化底蕴变金碗银碗。

2008年,西江游客接待量不足10万人次,到2023年游客接待量超过464.89万人次。2008年,西江苗寨经营户不足40家,2009年西江旅游公司成立后,积极发挥国有企业的带动作用,到2023年,西江苗寨各种大大小小的旅游经营户超过1000户,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学、研”等,文化产业链条十分完整。

在文化赋能的刺激下,万家灯火夜经济、美食经济、苗服旅拍、苗绣蜡染、银饰、茶叶等业态成为西江文化旅游的亮点,西江苗寨也因此成为国内外知名文化品牌。多年来,西江千户苗寨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等。

2008年后,随着旅游的开发,文化旅游收入成为西江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从此民房变民宿、猪圈变酒店、厕所变门面、阿妈成演员、阿爸成司机、阿哥成老板。通过“三变三成”,整个西江村民家家都获利,户户都受益。

目前,西江每户家庭的旅游收益主要来自“奖励性收益(门票收入的18%)”“就业性收益”“经营性收益”“资产性收益”等4个方面。

多年以来,随着家庭收入逐年提高,西江村民通过改建、新建吊脚楼的方式,住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家里都有了冰箱、洗衣机、数字电视,原来农耕时代的一日两餐,粗茶淡饭的日常生活,变成了丰盛的一日三餐。许多未曾走出大山的村民,现在坐高铁乘飞机到全国各地旅游,有的还办了护照,走出国门饱览世界风景。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叫富。10多年来,文化旅游的辐射带动了西江周边附近20多个村寨的发展,提升了就业率,大部分村民直接或间接受益。

西藏林芝

富民兴藏看旅游

西藏林芝嘎拉村,成片的格桑花环绕着整洁的藏式建筑,这里连续举办过20届桃花文化旅游节,见证了各方援藏举措开花结果的过程。2023年,嘎拉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90余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67万元……嘎拉村是西藏旅游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是全国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30年来,对口援藏工作持续开展,西藏旅游业加速发展并逐步成为富民兴藏的先导产业,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久久为功 厚积薄发

2024年上半年,西藏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801.54万人次,同比增长15.57%,实现旅游总收入286.37亿元,同比增长9.98%。亮眼的数据是西藏旅游业数十年发展成就的体现。

西藏相关新闻发布会介绍,2012—2022年,西藏财政累计安排旅游基础设施投资5.8791亿元。“十三五”期间,争取国家投资项目328个,涉及中央预算及财政资金25.4336亿余元,通过各类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西藏旅游公共服务硬实力得到全面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和旅游部与各对口援藏省市先后派遣多批次旅游领域的干部和专家援藏,在全国范围内选派导游员开展导游援藏。此外,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等旅游项目及一批知名企业落户西藏,推动了西藏旅游业全产业链加快发展。

“以前一到冬天就没有什么旅游团了,现在冬天也很热闹。”一位西藏旅行社工作人员感慨。从2018年开始,西藏持续开展“冬游西藏”活动,实行景区门票全免等优惠措施,有效破解旅游“半年经济”瓶颈。

良好的发展基础、政策环境为旅游企业提供了成长沃土。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见证了西藏旅游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公司2023年度营业收入达2.13亿元,同比增长约77%。“20多年来,公司运营管理、资源整合、智慧能力建设等方面核心能力逐步增强,如今正积极谋求转型升级,加速高原康养产品布局,为传统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型奠定基础。”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德军说。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旅游人次和收入分别从2012年的1058.39万、126.48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5516.97万、651.46亿元,人次、收入分别增长421.26%、415.07%,西藏现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鲁朗)、A级旅游景区170处(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5处)、星级宾馆饭店177家、旅行社369家、专职导游2600名。

位于堆龙河河谷的拉萨市波玛村,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不少市民游客来到波玛村,住进干净整洁的“德吉藏家”,品尝甜茶馆的特色美食,还可以观象雄古堡、看马术表演、漫步万亩花海……

波玛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扎西次仁说,2016年以来,波玛村积极打造“德吉藏家”品牌,建起了茶馆、超市、休闲园区等,直接带动200余名当地群众就业,每人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间接带动当地群众500余人,每人年均增收1万元左右。“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在各方支持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我们不断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旅游发展带来的好处,鼓励居民一起参与、一起扩大宣传。”

2023年,国新办发布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实践及其历史性成就》白皮书显示,截至2022年底,西藏家庭民宿(旅馆)达2377家,农牧民直接和间接参与乡村旅游就业6.4万人次。

核心景区的发展也对周边百姓增收致富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阿里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智华介绍,2023年,公司运营的冈仁波齐玛旁雍错景区共计接待游客65.3万人次。景区将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作为发展目标之一,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开展职工驻村工作,吸纳本地居民就业。目前,景区本地员工比例达75%以上。

数十年来,西藏旅游业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对投资、就业、税收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十三五”时期,旅游经济在西藏国民经济总收入中占比达到33.3%。西藏旅游兴边固边作用同样显现,边境小康村建设、口岸建设、边境地区景区景点开发协同推进。西藏旅游还助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汉、回、藏、门巴、珞巴等多民族在参与旅游发展中增进友谊,互相合作,共同建设美丽西藏。

文旅融合 增添动能

如今,游客到拉萨旅游,除了欣赏雄伟的布达拉宫,看一场《文成公主》实景演艺也成了游客“必选项”。

域上和美集团总裁李元媛说,《文成公主》大型实景演艺项目位于拉萨市城关区,于2013年8月1日首演,截至目前已累计演出超2000场,累计票房近14亿元。“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除《文成公主》外,域上和美还在推进以《藏地密码》为IP的沉浸式旅游演艺项目建设,为拉萨市八廓古城区域增加新的消费场景。”

不仅是《文成公主》,西藏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方面还有很多亮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努力增加文化在旅游中的分量,提升旅游的厚度和底蕴。重建、扩建了一批重点红色遗址,新建了一批革命历史纪念馆、党史馆、军史馆以及博物馆、展览馆等旅游景区景点。同时,开发了雪顿节等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的旅游产品。

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文旅深度融合为游客带来了更有内涵的旅游体验。景区深挖当地文化内涵,引导游客参观古村落;着力打造特色文旅活动,举办文成公主簪花巡游等。景区总经理温元茂说,文旅深度融合提升了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下一步将进一步对大峡谷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质科普等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

波密县人民政府机关大院内,有一座红色仿苏联式木楼,始建于1953年,见证了波密乃至西藏从和平解放走向繁荣发展的历程,是波密县的核心红色文化资源。

波密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玄桂青介绍,波密推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红色文旅繁荣发展,打造了“红色木楼”舞台剧《波密红》,前往广州、林芝等地开展巡演,同时以“红色木楼”为中心,串联红色文化遗址,打造红色旅游线路。下一步,波密将继续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引入农特产品展销、风景旅拍、露营地、文创街区等项目,继续打造民宿集群村落,突出文化底蕴和特色。

新疆乌鲁木齐

三个圈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如今,国内外游客来到乌鲁木齐,必打卡地之一便是乌鲁木齐大巴扎景区,这里集特色建筑、餐饮娱乐等为一体,五湖四海的游客在这里汇聚,感受新疆人的热情好客。

乌鲁木齐大巴扎景区综合服务中心承担着景区的日常管理、综合协调、规范化服务等。“我们中心用文旅融合的方式,通过打造文化交汇圈、共同富裕圈、各民族朋友圈这三个圈,绘就出民族团结‘同心圆’。”该中心党支部书记冯坚说。

营造多元文化交汇圈

各具特色的店铺里,地毯、丝绸、银饰等商品琳琅满目;烤全羊、拌面、抓饭、切糕、特色水果,不断刺激着游客味蕾;人流如潮的步行街上,新疆民族音乐悦耳动听……“游客漫步在乌鲁木齐大巴扎景区,感受到的是开放、繁荣、多彩以及多元文化的碰撞。”冯坚说。

景区内的新疆大巴扎步行街,每天都有两场开街仪式,各类表演吸引游客驻足拍照。仪式最后,演员会邀请游客共同跳麦西热甫。景区还有歌舞演艺、非遗剪纸、手工刺绣等活动,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和谐团结的氛围充盈在大巴扎每个角落。

“各种活动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增强了游客娱乐体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冯坚说。

冯坚介绍,在景区里的非遗文创集市里,有非遗展示、歌舞美食等,让游客在游、逛、购、赏的同时,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我们都会推出不同主题的活动来营造浓厚文化氛围,让大家感受其中丰厚的历史底蕴,不断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乌鲁木齐大巴扎景区现有商户1443家,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等16个民族的商户在此经营。作为乌鲁木齐著名地标性景点,这里日均客流量达5万多人次,最多时达20万人次。今年前8个月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同比增长29.1%。

如何让“流量”变“留量”?

冯坚说,景区综合服务中心积极创造各民族互嵌发展的商业环境,创新消费场景,各族群众在这里享受到旅游红利,改变了生活。通过旅游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的例子比比皆是。

2019年,乌妮恰姆·努日麦麦提来到景区的阿凡提水果巴扎工作,每月平均工资5000多元,最高时月收入过万元,她和丈夫努力工作,在乌鲁木齐市安了家;亚森·喀唔孜在景区销售馕和咖啡,每天都能卖出三四百份,收入比之前流动销售时涨了不少……

“我们还开展了舒心服务带动就业促增收活动,以政府引导、专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方式,对商户和从业人员进行创业培训,让更多人吃上旅游饭、过上好日子。”冯坚说。

打造各民族一家亲朋友圈

“景区里,各族商户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数不胜数。”冯坚说,景区综合服务中心通过“大巴扎之家”网络平台,经常推送商户们日常相处的温馨一刻,打造了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朋友圈”。

商户苏来曼·麦麦提敏和张兴健在景区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平日里,互相帮忙看店,为对方经营出谋划策。逢年过节,两家人也一定要聚聚。孩子们也都成了好朋友。苏来曼的儿子高考填报志愿时,张兴健还当起了参谋,帮助孩子选择理想的大学。

冯坚介绍,景区综合服务中心还通过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让游客和日常经营的各族商户,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今后我们将继续打造文旅融合精品,积极发挥乌鲁木齐大巴扎景区作为展示新疆旅游形象的会客厅作用,用旅游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冯坚说。

云南迪庆

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

今年暑期,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文旅热度不断攀升,夏日文旅市场发展势头强劲,仅迪庆州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6个景区,7月至8月接待旅游者1724548人次。

山水相逢,情谊自融。火爆的文旅产业搭建起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大家在行走、接触、参与、感悟中加深了对不同民族文化、语言和风俗习惯的认识,增进了相互了解与友谊。

近年来,迪庆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为媒、以旅促融,紧盯打造全域旅游、全时旅游、全要素旅游目标,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彰显,旅游业在服务迪庆州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族人民旅游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世界的“香格里拉”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每到藏历新年,迪庆各乡村、街道弦音阵阵、水袖飞舞,家家户户贴藏文对联、酿青稞酒、画吉祥符号,逢人便热情地祝福一句“罗萨扎西德勒(新年好)”;到了傈僳族阔时节,各族群众跳起非遗歌舞“阿尺木刮”“瓦器器”,共享手抓饭、糯山药等美食;如逢纳西族的“二月八”,哈巴雪山脚下白水台边便会炊烟升腾,“仙人遗田”的传说会在东巴象形文与“阿卡巴拉”舞的描绘中变得更加具象。在迪庆,各族群众同庆每一个节日,将节日办成了一场场民族团结的盛会。

按照“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周周有节目、天天有亮点”的要求,迪庆州着力打造文旅节庆活动品牌,各县(市)各景区景点常态化开展、定期举办文旅节庆活动,搭建平台,充分展示世界的“香格里拉”金字招牌和“三江并流”“梅里雪山”“茶马古道”等知名旅游品牌的魅力,展示丰富灿烂的优秀民族文化,讲好26个民族在迪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故事。让游客在不胜枚举的壮丽景观中,在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里真真切切感受到香格里拉浑然天成的美,感悟到精神家园的灵魂所在,深度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世界的‘香格里拉’”。

2023年以来,迪庆州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首届世界的“香格里拉”文化旅游节、香格里拉杜鹃季、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大会、端午赛马节、德钦·梅里雪山弦子艺术节、巴拉格宗雪山音乐节、香格里拉松茸美食节、国际观鸟节、世界的“香格里拉”花之旅等文旅活动,让游客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感受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以“政府补贴资金+平台投入资源”的形式开展发放1000万元“冬游香格里拉”消费券活动刺激消费需求,吸引全国各族群众到迪庆观光旅游,进一步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2023年10月,迪庆州精心打造的民族歌舞诗剧《梦·世界的香格里拉》在香格里拉剧院公演。该剧目生动、艺术地讲述了从1936年红二、六军团巧渡金沙江进入迪庆,模范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实际行动赢得了迪庆各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到1950年迪庆和平解放,人民当家作主,再到进入新时代,沐浴着党的光辉,迪庆各族人民攻坚克难,脱贫摘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迪庆奋进的历史。

作为展示迪庆红色历史、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又一重要窗口,该剧在首届世界的“香格里拉”文化旅游节、2024年“五一”小长假、“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云南篇”等重大活动、节日期间向广大游客、来宾免费展演,深受观众喜爱。“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汇聚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在这场震撼的表演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力量!”来自浙江的游客钟先生表示。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产业成为迪庆州引导游客、群众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抓手。

迪庆州坚持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贯穿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深入挖掘、整理、开发自然人文景观、历史人物事件、革命遗址设施等蕴含和体现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历史事实和丰富实践。加大遗址遗迹、活态遗产、体验项目、民族文化项目的保护利用,强化非遗保护传承,推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演活动91场次,参与人次78000多人次,各族群众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不断增强。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吸引各地游客边看边记录边感悟,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旅行体验。

青山郁郁、流水潺潺、原始森林遮天蔽日,七彩瀑布、仙人洞、南宝牧场等著名景点分布境内,加之保存完整的藏族传统文化和淳朴的民风,香格里拉市洛吉乡尼汝村被人们戴上了“秘境尼汝”的品牌桂冠。

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云南省民族文化生态村,这里每年举办“祭山跑马节”“丹巴节”等系列地方特色节庆活动,推出品质徒步游,吸引了八方游客。近年来,尼汝村经营民宿的农户年收入户均达8万元左右,为徒步游客提供牵马服务的农户年增收5000元左右。“我对尼汝的故事很感兴趣,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也是不错的选择。”来自北京的游客胡萍说。

旅游发展的成果惠及了广大群众,也吸引着八方游客走进香格里拉深处,推动各族群众走动更频繁、联系更紧密。

迪庆州强化共建共享,加快培育新型旅游发展业态,优化旅游产品供给,全州旅游企业和景区景点在宣传策略、旅游项目、游览绕路、导游解说、互动体验等内容中融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容,构建互嵌式旅游环境,让各族群众在旅游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工作,2023年,打造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示范景区5个,云南文产香格里拉市巴拉格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被认定为2023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新业态企业,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景区成功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人入选云南省2023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尼西乡汤堆等2个村入选2023年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拟认定名单,哈布达云谷等2家民宿被评为云南省丙级旅游民宿,森卡山居等4个民宿入选云南省等级旅游民宿培育库名单,10家精品酒店纳入全省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重点项目。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香格里拉市建塘镇被确定为2023至2025年度“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香格里拉市建塘镇解放村被公布为云南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示范村,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持续优化。

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随着迪庆州旅游优质供给更加丰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必将更加广泛深入。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西部时报》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8082号

↑ TOP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