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zb.xibunews.com/Content/themes/mobilechengdoured/weixinlogo.png
■图文/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城市概况呼和浩特是蒙古语音译,意为“青色的城”,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
http://szb.xibunews.com/m/content/2024-11/01/001118.html

等待处理…

青色之城——呼和浩特

■图文/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城市概况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音译,意为“青色的城”,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被誉为“中国乳都”,荣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国家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十大幸福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康养旅游城市等称号。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72平方公里。现辖4区、4县、1旗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和林格尔新区。是连接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的重要枢纽城市,是呼包鄂榆城市群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习近平总书记把内蒙古形象地比喻成祖国北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自治区首府的呼和浩特,无疑就是这道风景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023年财政收入为238.06亿、增长14.5%,地区生产总值3801.55亿元、增长10.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911元、增长5.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085元、增长4.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18、增长6.6%。全市常住人口360.41万人。

历史沿革

呼和浩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字记载和建城历史。大窑文化遗址是我国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古代石器制造场,战国时期建云中郡,北魏时期建盛乐城,辽金元时期建丰州城,明代建归化城(库库和屯),清代建绥远城。1928年为绥远省省会,时称归绥,1949年和平解放,1954年恢复原名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1986年,呼和浩特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大青山脚下、黄河岸边这片神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大窑文化”掀开了呼和浩特人类文明的历史;战国赵武灵王在此设云中郡,北魏在这里定都“盛乐”,辽、金、元时期在这里建丰州城,明代蒙古族首领阿拉坦汗在这里建“库库和屯”。这里是草原丝路的必经地,清代中期,随着驰名中外的“大盛魁”等旅蒙商号的兴起,这里成为我国北方的商贾重镇,清代诗人以“小部梨园同上国,千家闹市入丰年”的优美诗词来描绘这里的繁荣景象。这里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首府,是一座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发展的美丽城市。发生在这里的千年故事,是书写在东亚版图上的磅礴史诗,也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篇章。这里是中原地区汉族文化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点;这里传唱着各族人民互敬互爱、和谐共处的团结颂歌。

大窑文化遗址、长城遗址、云中古城、昭君墓、万部华严经塔、大召、席力图召、将军衙署、公主府等文物古迹是呼和浩特熠熠闪亮的足迹。

孤魂滩事件、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九一九”和平起义是这座城市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光荣历史。

自然地理

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地势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2280米,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986米,市区海拔为1040米。

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1958年在沟口兴建红领巾水库1座,库容165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1万亩。哈拉沁沟,沟长55.6公里,流域面积708.7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2622万立方米。全市河流总长度1075.8公里,河网密度为0.177公里/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差异较大,其特点: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炎热,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剧烈。气温: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北部大青山区(武川县)4.0℃,中南部(托克托县)最高达到8.1℃。最冷月(1月)气温-14.0~-10.1℃;最热月(7月)气温19.7~23.9℃。平均年较差为33.7~34.0℃,平均日较差为10.3~18.9℃。无霜期:最短为(武川县)109天,最长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143天。日照:年均日照时数为2840小时,春季812小时,夏季776小时,秋季656小时,冬季596小时。降水量:平均年降水量为350.5~427.5毫米,全市平均降水量为392.2毫米。其地域分布是从北向南逐渐增多,但总体差异不大。呼和浩特市属于明显的雨热同期,夏季温度高降水多,冬季温度低降水少。夏季降水236.5毫米,占全年60.3%;冬季降水量仅为9.8毫米,占全年2.5%。春季为58.3毫米,占比14.9%;秋季为87.8毫米,占比22.4%。

上篇:西部大事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西部时报》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8082号

↑ TOP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