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zb.xibunews.com/Content/themes/mobilechengdoured/weixinlogo.png
策 划:张海燕 撰 稿:黄 玥 张 研 王紫轩 邓剑洋 张玉芳 宋芳科 雷 荣 李文振 马会平 王丽坤 曹红艳 陈蓉蓉 原 洋 雷 婷“我一直
http://szb.xibunews.com/m/content/2024-11/05/001134.html

等待处理…

领袖指引 上下齐心 让黄河更“绿”

策 划:张海燕 撰 稿:黄 玥 张 研 王紫轩 邓剑洋 张玉芳 宋芳科 雷 荣 李文振 马会平 王丽坤 曹红艳 陈蓉蓉 原 洋 雷 婷

“我一直很关心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再忙,黄河问题还是要安排时间认真研究一下”。对于黄河,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走遍沿黄9省区,并在上中下游分别主持召开3场座谈会专题部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为了开好3场座谈会,总书记每次都会亲临黄河一线考察调研,溯历史、问生态、察防洪、访民生。

2024年9月11日,黄河上游,甘肃兰州。总书记来到中山桥段,驻足眺望。滚滚大河奔腾而过,雄浑壮美、气势磅礴。总书记由衷感慨: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

9月12日,总书记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擘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黄河蝶变。

2021年10月20日,黄河下游,山东东营。大河浩荡,东流入海。站在码头平台,总书记驻足远眺:“黄河入海流,真是辽阔啊!”

随后,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总书记谈及大河之治的初心使命: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也是毛主席当年的夙愿”“如今我们接着做起来了”。

2019年9月17日,黄河中游,河南郑州。总书记来到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临河广场,眺望黄河。

河南位于黄河地上“悬河”最突出、历史上决口最多的河段。那一次,在这里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作出重要部署,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5年间,3次座谈会,贯穿其中的是“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

对于黄河而言,生态脆弱是流域最大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考察沿黄省区,每每谈及黄河,都会提到“保护”二字。他一再强调“保护是前提”“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

九曲黄河,奔流激荡。从青藏高原出发,穿高山、越峡谷、汇百川、纳千流,黄河在神州大地奔腾5400余公里,哺育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滋养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黄河流域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逐“绿”前行,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把保护黄河作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千秋大计,坚持对黄河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生态保护治理工作统筹谋划,推动上中游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防治以及下游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黄河实现自1999年以来连续25年不断流。沿黄省份奏响保护黄河的“协奏曲”,2023年黄河流域Ⅰ—Ⅲ类水质断面占91.0%,比2022年上升3.5个百分点,黄河干流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2023年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与2022年相比减少0.44万平方千米,减幅1.72%。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复湿地188平方公里,鸟类由187种增加到目前的373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由5种增加到26种,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

点“绿”成金,高质量发展活力迸发。黄河流域优化调整区域经济和生产力布局,投资持续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3—2023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投资合计年均增长7.3%。2022年和2023年,黄河流域投资增速分别比全社会投资高2.0个和0.5个百分点。沿黄省份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发展特色产业上积极探索,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态、经济价值同步提升。

百川汇流,长河入海。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定会更加嘹亮。

刘家峡水电厂

守好一库碧水 护卫黄河安澜

“绿水库,高大坝,龙门吊,千钧闸,看奔腾泄水,何殊万马,一艇飞驰过洮口,千岩壁立疑巫峡,想将来,高峡出平湖,更惊讶!”

作为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家峡水库岸线蜿蜒,碧波荡漾,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清亮无比,“高峡出平湖”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作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水电事业的代表作和不朽丰碑,投运50多年来,刘家峡水电站发挥着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功能,惠泽黄河沿岸的广袤大地,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刘家峡水电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扛起主体责任,主动担当作为,靠实河湖长制责任,不断强化运行管理,努力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为守好一库碧水全力以赴。

建厂初期,大坝两岸红山白土,大风过后扬沙走石。几十年来,刘家峡水电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义务植树,美化环境,绿化家园。先后植树百万余株,使黄河两岸植被、绿地覆盖面积增加3382亩,库区周边陆生植物健康生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企业曾8次荣获国家和省级绿化造林先进单位称号。

刘家峡水电厂绿化班赵建江从事绿化工作多年,已走遍绿化区的沟沟壑壑,他像守护孩子一样守护着每一棵树。“我的工作,往小了说,就是种种树,往大了说,那可了不得,是保护母亲河呢。”

正如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副厂长苟小军所言,保护母亲河,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这也是每一位刘家峡水电厂员工的责任。

每年,来自水库上游的漂浮物顺流而下,最终汇聚在大坝前1公里的范围内。漂浮物的聚集,给库区内的航运带来影响,也对水质和环境造成了污染,对电站的安全运行也带来了严重威胁。

2018年以来,刘家峡水电厂分次购置了两台机械化打捞船,大大提高了打捞效率,并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快速联动响应机制,打捞船24小时待命,一旦上游天气发生变化,随时开展坝前打捞工作。

通过监测、保护、治理、打捞相结合的方式,刘家峡水电厂在维护水库两岸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如今的刘家峡水库,青山绿波,水天一色,景色壮观。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苟小军表示,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将坚决扛起“上游责任”,为奋力谱写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美丽乐章贡献刘电力量。

陕大峡谷土石山区

奏响生态修复精彩乐章

“山复绿,水转清,花椒繁茂香满园,大家靠着好生态慢慢过上好日子。”初秋,在陕西省宜川县集义镇流湾头村晋陕大峡谷土石山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施工现场,村民罗有林一边修筑花椒地防护石坎一边笑着说道。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多年来,宜川县坚持生态优先、产业富民,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在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的同时,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新技术新工艺,因地制宜、综合施策,通过水土流失防治、园地提质增效、河道综合治理、人居环境改善等项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取得重大进展,奏响了新时代生态修复“黄河大合唱”精彩乐章。

层层梯田盘山头,一河清凌绕青山。

“以前黄河滩的风一吹,沙子扑面而来。从黄河里舀碗水,半碗水半碗沙。”在老一辈宜川人的记忆中,家乡是黄河、黄土、黄山,如今的宜川处处青山美景。

从“几字湾”跋涉而来的黄河,流经宜川县66公里,是黄河中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然而,该区域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区域植被覆盖率低、山势陡峭、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保护修复难度很大,发展生态经济更是难上加难。

为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宜川县于2024年开始实施晋陕大峡谷土石山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18亿元,将利用1年时间主要对猴儿川、如意川流域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进行修复,治理水土流失、提高生态价值,促进区域生态经济持续发展。

“治理难度很大,但还是要治,并且坚决要治好。”宜川县农村综合改革服务中心副主任强璠介绍说,围绕生态保护修复总体目标与区域治理现实需要,因地制宜地将项目区域划分为林草生态修复区、园地提质增效区、河道综合治理区和人居环境改善区“四大区域”,全面落实项目进行修复、改造、保护、提升。

针对水土流失严重问题,采取“塬面径流调控、沟头加固防护、坡面植被恢复、沟道水沙集蓄”的综合治理模式,整治河道2条,新建溢流坝5座、堤防护岸4208米,种植侧柏、白皮松等易成活、保持水土效果好的树种706.66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338.45公顷,林分改良372.21公顷,修复沿黄公路裸露边坡4.72千米,修筑农田防护石坎3千米,改造花椒产业园6500亩和花椒园固土保墒300亩。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待全部完成后,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6.1平方公里,大量减少治理区域每年入黄泥沙量。”强璠说。

青海省检察院

持续推动黄河源头系统治理

近日,青海省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该省检察机关服务“美丽青海建设”公益诉讼检察情况,并发布五件公益诉讼检察典型案例。案例涵盖服务国家公园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水环境治理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青海省检察机关持续加大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办案力度,深度谋划做好长江黄河青海流域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新路径新举措,服务保障三江源头水域健康安澜,助推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强化与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协作,以检察履职为服务“美丽青海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据悉,2022年以来,青海省检察机关办理相关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469件,发出检察建议1508件,提起诉讼33件。紧紧围绕长江黄河国家战略中的重点工作,建立“河湖长+”机制,部署开展黄河青海流域水资源保护专项行动,沿黄河八个市州检察院建立黄河上游青海段跨区域检察协作机制,持续推动黄河保护源头治理、系统治理。该省检察机关办理了非法捕捞鄂陵湖特有鱼类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督促保护高原特有珍稀植物红景天行政公益诉讼案等一系列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取得良好办案效果。

甘肃省兰州市

一河清水送下游

大河奔腾,川流不息。甘肃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因河而美,因河而盛。黄河兰州段由西固区达川镇入境,自西向东北至榆中县青城镇出境,全长150.7公里,300多万名群众傍水而居。

“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新征程上推进黄河兰州段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科学指引和强大力量。

当前,兰州市正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黄河兰州段生态保护和治理,锚定绿色转型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满满的获得感。

沿着兰州607路朝着黄河河道走,黄河干流防洪治理一期的部分河堤呈现在眼前。黄河水奔涌流去,河堤用厚实的胸膛守护着大河安澜。黄河两岸绿意盎然,湿地静美,不时有飞鸟前来嬉戏。

“这里原来是一片河滩地,没有挡墙。在我小的时候,黄河还漫到过城区。现在的河堤属于黄河干流防洪治理一期工程,竣工于2022年9月份。工程治理河道53.9公里,新建、维修加固黄河兰州城区段堤防、护岸总长76.24公里,为城区提供了一道安全屏障。”兰州市黄河河道管理站站长陈孝伟说。

走进兰州市黄河河道管理站视频监测中心,393个摄像头正实时监测着黄河兰州城区段两岸的水位水情。

“通过监测系统可以看到黄河水位水情、河堤护栏的情况,基本上实现了黄河兰州段全覆盖。”兰州市黄河河道管理站视频监控中心巡检员宋霞荣介绍。

发源于祁连山脉东段的大通河,是黄河重要的二级支流,大通河干流全长561公里,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赛什斯镇进入兰州市永登县,在永登县境内全长61.3公里,流域面积1331.2平方公里,灌溉面积4.6万亩,是永登县最重要的生产生活用水水源之一。

多年来,永登县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河长定时巡河,每周定点组织清理垃圾,协同查处违法排污破坏河体生态的问题。通过源头治理、植绿护绿,大通河治理成效显著,引得黑鹳年年来此停歇。

5年来,兰州市加快完善由黄河干流、江河支流、中小河流、山洪沟道等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防洪治理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提升了当地的防洪能力。

在兰州水生态科普公园,绿草茵茵,鲜花正盛,许多市民在茶余饭后来此纳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水生态科普公园的正下方,就是兰州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整个污水处理厂移除了原来摆放在室外的污泥处理设施,将厂区转移至地下运行,市民既看不到污水、也闻不到臭味。

走进污水处理厂区,只见巨大的厂房宽敞明亮,机器设备自动运行。

“我们厂采用先进工艺,处理后出水经紫外线消毒后,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直排黄河或回用。污泥经离心脱水机浓缩脱水至80%含水率后,集中车载外运至兰州市污泥集中处理中心处理。现在,我们厂每天可以处理近30万吨的生活污水。”中信环境技术(兰州)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工作人员张文浩介绍。

目前,兰州市对全市13座污水处理厂中7座进行了升级改造,出水水质由一级B标准提升至一级A标准,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9.6万吨/日。

近年来,黄河兰州段干支流各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多年稳定达到100%,2019年以来出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保持在Ⅱ类,2023年出境断面水质综合评价跃升至Ⅰ类。

黄河是兰州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哺育了兰州人民,滋养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进入新时代,兰州市严把水资源保护利用关,以水定产,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域内企业全面绿色转型,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来到兰州新区,大片绿野映入眼帘。

兰州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节水改造有机结合,通过推广微喷灌和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与农艺、农技相配套,节水工程与科技创新相叠加,根据降水情况、土壤墒情,适时适量灌溉,实现智能化、精细化灌溉,水源到地头自压喷灌。

数据显示,兰州新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万亩,全部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占耕种面积的54.5%,灌溉用水量由2012年的400立方米/亩左右降至200立方米/亩左右,年节水量4000万立方米以上。

随着绿色转型的推进,兰州新区主导优势产业加快集聚,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智能工厂不断涌现,绿色化工快速增长,新能源新材料延链扩能,先进装备制造全面发力……

成绩单的背后,是兰州新区精细化的水资源管理,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2023年在工业增加值增长24.7%的情况下,工业用水下降1.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升到80%以上。

辛店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为黄河筑起绿色屏障

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中,一座座淤地坝拦沙淤地,一道道梯田高低错落,盘绕在山峁间。

“这里曾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现如今不仅不再向黄河输送泥沙,还成了绥德县山清水秀的‘后花园’。”在陕西省绥德县辛店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生态工程建设科科长高健健说。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绥德县有着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最典型的地形地貌,地表破碎程度非常高,几乎没有平整的塬面。辛店沟是无定河中游左岸的一级支沟,也曾是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多年来,当地通过开展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水土保持效益等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为黄河筑起一道绿色屏障。

在坡地上,以修建水平梯田为主,结合草田轮作,适当发展果园,改变地形,改良土壤,制止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在沟谷坡地上,以营造灌木林为主,相应发展用材林和人工牧草,增加植被,稳定沟坡,防止冲刷;在沟谷中,修筑以防洪、拦泥、生产相结合的大、中、小型淤地坝……辛店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总结出了“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简而言之,就是“梁峁修田建园戴帽子、沟坡植树种草披褂子、沟底打坝淤地穿靴子”。这种模式在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多个省份的小流域治理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如今,绥德县辛店沟流域的治理面积达到80%,林草覆盖率达到75%以上,土壤侵蚀量减少80%,基本实现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沟、清水长流”的生态治理效果,成为黄土高原实现“由黄变绿”、黄河水“由浊变清”的一个缩影。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总工程师喻权刚表示,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是黄河治理的“牛鼻子”。多年来,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党委、政府,聚焦减少入黄泥沙、减缓下游河道淤积、保障黄河安澜,把水土保持作为生态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取得了显著成效。

“滚滚黄河里没有咱高西沟的泥。”陕西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人的这句话,道出了他们引以为傲的绿色巨变。高西沟村,也在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谁曾想到,眼前“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的高西沟村,过去是“早上汤,中午糠,晚上碗里照月亮”,土地瘠薄、十年九旱。

经过多年奋斗,高西沟村现在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典型样板。高西沟村原专班负责人周文东介绍,村里现有生态林2300亩,经济林1000亩,大小淤地坝126座,林草覆盖率达70%。

近年来,高西沟村大力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通过光伏发电,将沟道坝内的蓄水提至软体水窖,对低位地块进行滴灌和深层滴渗灌补水,解决了谷子、苹果生长关键期的缺水问题。据介绍,项目区亩均节水30%、节膜25%、节肥20%、节劳20%、增产30%,实现了“蓄住天上水、留下地表水、用好土壤水、少采地下水”,有效促进了粮食稳产增产、农业绿色高效、农民持续增收。2023年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3470元。

防风固沙,减少风力侵蚀,是水土保持的另一个战场。在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林场,场长罗向军告诉笔者,眼前这片樟子松林距榆林城区16公里,这一区域曾经是黄沙漫漫,周边有大小连绵的沙丘上千座。“如今,荒漠变成11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为榆林市主城区构筑起绿色防沙屏障。”

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经过持续治理,榆林的林草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现在的36%,全市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达到1701.5万亩,占全部沙化土地的93%,860万亩流沙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沙区植被平均覆盖率达到60%。陕西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个“拴牢”流沙的省份。

围绕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陕西省相继启动一系列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2023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56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较2022年减少1261平方公里,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水土保持率增加0.61%,达到70.15%。与此同时,陕西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65个国控断面中优良水体比例达95.4%,黄河干流(陕西段)连续两年全线水质达到Ⅱ类。

喻权刚告诉笔者,除了生态,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固碳量也在变化。“随着林草覆盖率和质量提升,黄土高原已由‘碳源’转变为‘碳汇’,固碳增加量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措施中。”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西部时报》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8082号

↑ TOP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