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zb.xibunews.com/Content/themes/mobilechengdoured/weixinlogo.png
统 筹:张海燕 撰 稿:谭 柯 曹 上 熊 瑛 庞革平 陆华勇 邓青春 罗 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乡村基层的面貌与之前相比发生了
http://szb.xibunews.com/m/content/2024-12/24/001343.html

等待处理…

春江水暖“雁”归来 ——西部各地为“归雁”“筑巢”速记

统 筹:张海燕 撰 稿:谭 柯 曹 上 熊 瑛 庞革平 陆华勇 邓青春 罗 伟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乡村基层的面貌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一时间成为众多创业者首选地域,乡村为创业者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发展空间、优质的创业环境,这些都是目前城市和市场无法提供的优势条件。在此背景下,西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促进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并持续制定和实施了诸多支持、保障、导向及优惠政策,比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创业担保政策、土地流转,宣传引导、培训指导等等,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可触及的福利。

云南昭通

赋能就地就近就业促增收

云南省昭通市扎实做好“人”的文章,创新打造高质效“归雁经济”引领各族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推动“归雁经济”发展与高质量充分就业互促共进,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有事做,挣钱顾家“两不误”,不断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构建创业服务新格局,增强“归雁”新引力。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创业服务体系,打通创业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由“粗放管理”向“精细服务”转变,努力构建促创业、兴产业、带就业“三业融合”发展新格局。组建市级创业联合会,在11个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创业服务专窗专线,在乡镇、开发区、产业园区、大型商圈设立创业服务中心26个,在创业活跃度高的村(社区)配备“创业服务管家”71名,开展政策咨询、创业指导培训等帮扶,引导扶持各类群体返乡创业。成立30个驻外就业创业服务站,通过乡情会、座谈会等广泛宣传创业政策,深入开展帮办代办服务,为返乡创业营造良好氛围。

提升创业服务精准度,探索“归雁”新方向。建立高校毕业生返乡信息库、在外经商务工能人库、返乡入乡创业项目库和本地外出人员联络机制“三库一机制”,组建48人创业导师团,建立“创业导师+创业孵化平台+创业基地”挂联指导机制,精准提供返乡创业服务。连续举办7届“赢在昭通”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全国2620个创业主体参赛,项目落地80个。连续举办6届“中国创翼”昭通选拔赛等创新创业赛事,选树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创业典型,依托合作媒体资源对优秀参赛项目进行重点宣传,开展创业创新成果展、创业典型宣讲等活动,以创新创业典型为引领,探索“归雁”创新创业新领域。

细化创业帮扶抓落实,赋能“归雁”新动力。强化政策赋能,制定个性化政策为“归雁”返乡创业赋能,在创业培训、融资贷款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开展年度“十大优质创业项目”评选,投入105万元扶持优质创业项目21个。创新推出“乡情贷”“劳务品牌贷”“返乡创业贷”等个性化扶持政策,定制化开发“兴昭富民卡”“归雁兴昭卡”等金融产品,2023年以来累计发放银行贷款53.2亿元、创业担保贷款12.7亿元,引导返乡创业6.59万人,带动就地就近就业18.64万人。探索“产业+院校+创业孵化园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相契合的创业创新人才,累计培训11673人。

推动创业发展强载体,彰显“归雁”新效益。完善服务载体,为“归雁”创业开展政策咨询、融资洽谈等服务。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利多赢”的区域化创业共同体,注重“情感式”孵化、“保姆式”服务、“效益式”运作,实现入园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出效益、能发展。建成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4个,在孵创业实体162个,实现营收2920万元,带动就地就近就业2125人。围绕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健全、运营管理规范、服务机构专业、帮扶成效明显的标准,在乡村一级因地制宜打造小而美、小而精、小而专的乡村返乡创业园9个,在孵创业实体226个,实现营收16亿元,带动就地就近就业11446人。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

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人才是第一资源”,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积极参与。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回引计划,不断完善人才回引工作制度以及返乡人才奖补制度,通过多种渠道梳理本土“新农人”,建立人才信息库,以乡愁、乡情、友情为纽带,让很多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面创业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发展,带领本地群众发展致富,造福家乡,催生出一条返乡创业“归雁经济”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之路。

1993年出生的刘鑫堂是阿拉善左旗温都尔勒图镇鑫畾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六年前返乡创业。他的家乡巴润霍德嘎查以农业为主,有着土质肥沃、集中连片的优势,但因传统的种植观念、落后的农耕模式等因素制约,农业发展滞后且缓慢。刘鑫堂瞄准机会,成立大型农用机械专业合作社,围绕当地的玉米、牧草和中药材等主要作物的生产需要,以小麦玉米为依托,以机械化精量直播技术为切入点,开展机械化耕地、整地、收获等精细化作业服务,扎实推广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

我们发现地里的秸秆处理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我们回收了可以进行收割或者是犁地,农户不用频繁地找分散的农机手来进行作业,我们现在从耕到收一条龙全部服务到位。

刘鑫堂还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通过对秸秆进行打捆,作为牧草储备,增加了牧民和养殖户的抗风险能力,还为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短短几年,刘鑫堂的鑫畾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由最初的100余亩增加到2600余亩,服务规模、服务范围、投资规模逐步提升,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态势。昔日“孔雀东南飞”,今朝“喜迎雁归来”。截至目前,阿拉善左旗围绕现代化农业、沙产业开发、文化旅游、教育卫生、风电光伏等领域,已回引各类人才329人。

重庆开州

助推产业再腾飞

重庆市开州区厚坝镇紧扣加快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新开州奋斗目标,发挥好人脉优势和自然禀赋,把招商、营商工作纳入全镇工作重中之重,把“归雁经济”作为发展第一要素,聚焦生态优势、园区经济,用心“筑巢”,用情“引凤”,多措并举提升为企服务效能。

截至目前,厚坝镇帮助企业落实贷款融资380万元,协调解决企业创业用地700余亩;签约项目落地7个,签约资金达1100余万元;回引紧缺需求人员9名,发展特色生态水产养殖业,常年解决当地1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

下好“先手棋”,引才聚贤出新彩

“信心满满看好厚坝、底气十足宣传厚坝、同心协力共建厚坝,是我们不变的宗旨和共同的目标!”“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再添一把柴、再续一把火、再鼓一把劲,携手为加快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新开州贡献力量……”厚坝籍在外人员激情澎湃、铿锵有力的表态,把乡情大会推向了高潮。

畅叙桑梓之情,共谋发展大计。今年春节期间,在2024年厚坝镇乡情大会上,50多名厚坝籍在外人员异口同声地表示,无论身在何处,心系家乡、反哺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不变。

近年来,厚坝镇始终围绕“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的思想理念,回引优秀人才,持续推进“归雁工程”,广开渠道引路子,让人才返乡有方向。依托年末岁尾人才返乡“旺季”,举办“乡情大会暨在外人士代表迎春”活动,通过返乡座谈会、乡情大会、迎春座谈会等方式,让在外人士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家乡良好的投资环境,推动形成“人回乡、业回创、钱回流”的归雁效应。

厚坝籍在外人员殷泽海、田波返乡投资1000余万元,打造出“月亮湾”网红打卡地,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厚坝籍在外人员朱宏春、刘丛章、刘洋等人纷纷回乡创业、扎根厚坝,书写了昔日“孔雀东南飞”,今朝“春暖雁归来”的温暖故事。

奏好“进行曲”,筑巢引凤促发展

“只要到厚坝投资兴业,我们一定全力支持。只有栽好了梧桐树,建好了巢穴,才能引来凤凰栖息,才能推动厚坝镇经济发展。”厚坝镇党委书记、镇在外人员联系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昌华斩钉截铁地表示。

用心“筑巢”,用情“引凤”。为扎实有效推动“归雁人才”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厚坝镇结合8个村社区实际情况,以农旅融合、特色水果、生态水产等为重点领域,从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研究制定《厚坝镇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印发《厚坝镇在外人员联系服务工作方案》,设立“在联服务岗”,建立“领导—岗位责任人—村社区干部—网格长”的“四对一”服务网格,做到工作有计划、有行动、有效果。以产业项目引导“归雁回归”,“群雁”效应吸引厚坝籍在外人员及外籍人员来厚坝创业、置业。2000亩标准化高位池养殖示范基地、2400平方米草莓立体无土栽培示范园等高科技项目相继落户厚坝,解决了全镇1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每人每年务工收入超5万元。

“自重庆后湖水产有限公司入驻我们村后,我就在这里务工,不仅每月工资4500元,还学到了很多先进的养殖技术。”厚坝镇大坝村村民孙永久说。

当好“店小二”,服务送到心坎上

“我从事的是水产养殖,采用循环水养殖集成化养殖技术,需要流转土地建一座蓄水池。当时村民不愿意流转土地给我,厚坝镇在外人员联系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得知后,第一时间帮我解决了土地流转事宜,让我有信心在这里把企业发展壮大。”来自梁平区的尹泽宝说,厚坝镇在外人员联系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的倾力帮助,打消了他在厚坝镇投资兴业的顾虑。

近两年来,厚坝镇始终把推动能人回归作为一项战略举措,释放出强大的“磁力”,树立重商亲商“风向标”。厚坝镇在外人员联系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赴湖北、广东、上海等地考察洽谈、招商引资,推进能人回归、乡贤回流、项目落地,全镇上下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

厚坝镇从招商引资、落地开工、在建实施、竣工投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破解项目建设中的“难点、痛点、堵点”,推动招商项目落地见效。同时,着力推广“保姆式”服务,大力推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抓到底”机制,打造项目建设“专属团队”,对重点项目、返乡创业进行跟踪服务。

“项目审批、建设用地、环评报告、生产许可等手续办理方便快捷,项目联系领导每周‘致电’关心、每月到现场指导,让我全方位感受到厚坝镇营商环境的温度、热度、深度。”尹泽宝为厚坝镇“保姆式”服务举措频频点赞。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百千万鸿雁兴开计划’,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把营商环境这棵‘梧桐树’培育得枝繁叶茂,吸引更多的厚坝籍在外人员回乡兴业、置业、创业,为乡村振兴赋能。”陈昌华表示。

广西崇左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那隆镇那内村那内屯山上,有许多野生茶树。过去没有进行深加工,好茶叶一直卖不上好价钱。这一切,随着周雪婷返乡而改变。

3年前,周雪婷辞去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创办茶厂。凭借新理念、新技术,产品很快打开市场。

村民李建军说,“采收季节,我们每人每天能挣300多元钱。”周雪婷说,“今年茶厂总产量能有600公斤,可带动全屯农户平均每户增收1万元。”

为啥选择返乡创业?“因为‘归雁计划’。”周雪婷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振兴是重要方面。江州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归雁计划”,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等回乡就业创业。

江州区人社局局长周子荣介绍,区里成立返乡人员创业服务专班,定期走访返乡人员产业基地,梳理出财政支持、要素保障、科技支撑等10项30条扶持措施。几年来,共为返乡创业人员办理贷款55笔1930万元。

黄立兴大学的专业是农学,看到家乡的好政策,他决定返乡创业。黄立兴先种起15亩番茄和辣椒,由于品质好,受到市场欢迎。之后,他搭起6亩大棚,种植圣女果,年收入超15万元。自己富不算富,他将技术传授给周边农户,当起致富“火车头”。

目前,黄立兴种植的圣女果已被纳入“归雁计划”农村品牌培育工程,江州区农业农村部门帮他在品种选择、品质管控上把关。“我们努力把更好的技术、资源带回来、引进来,助力家乡建设。”黄立兴说。

最忆是故园,最爱是家乡。从当初的“只身闯天下”,到现在的“群凤还巢”,作为人力资源大区,江州区创新打造“开雁归”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统筹推进在外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新创业,有力推动人才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迁,做大做强“归雁经济”。

开州在外人员联系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徐明介绍,截至目前,全区返乡创业人员10万余人,返乡创业实体3.6万户,带动全区劳动力就近就业25万余人,对区域经济贡献率超50%。

江州区深入开展问题调研,聚焦信息对接不够精准、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资源渠道不够畅通等返乡创业强烈需求,强化改革求变,大力推进“数字信息全域化、数字平台链条化、数字服务精准化”工程。

“我区累计收集在外人才10万余名、区外重点企业2000余家、返乡创业项目1000余个、返乡创业扶持政策200余项、服务专员1000余名等信息,实现数据高效汇集、全域共享。”徐明介绍,为推进信息全域化,江州区建立在外企业、在外人才、返乡创业政策、返乡创业项目、服务专员等5类立体化返乡创业数据池、信息仓。

雁归桑梓,共图家事。为推进平台链条化,江州区打造“开雁归”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全链条、细颗粒梳理返乡创业原业务流程,推进服务场景“一体化”、应用前端“扁平化”、数据底层“可视化”,探索构建信息管理、创新创业、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咨询服务等五大平台,为业务办理一体化打下基础。

在推进应用便民化方面,江州区还在“开雁归”应用场景前端分设找政策、找项目等创业需求模块,实现前端精准联系“问需”;通过大数据智能算法,定期信息筛选、实时短信推送、自动精准匹配,实现中端智能推送“问暖”;建立完善人力资源专员、劳务经纪人等专员队伍,分类跟踪返乡创业需求,实现后端回访跟踪“问效”。

“我回乡创业享受到很多优惠政策,特别是办理各项审批手续,非常方便、快捷。”重庆绿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芳琴说,现在江州区实施“百千万鸿雁兴开计划”,在营商环境、政策支持、精准服务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具体的措施,可行性非常高,对于有返乡创业想法的人,非常值得期待。

为持续转变工作作风,江州区党政领导干部主动靠前服务,奋力担当作为,持续增强“归雁”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远程跟踪服务上,江州区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在外人员联系服务站和流动党组织、流动团组织、流动妇联组织、异地商会“1+4”在外服务平台,确保每一位在外人员有人对接、有人联系。

“江州区蹲点企业收集梳理问题214项,现场提出有效措施解决问题57项。”徐明介绍,在主动回访服务上,江州区建立“区级领导+行业部门+乡镇街道”三级回访服务机制,通过“实地走访+转办交办+回访问效”方式,从上到下解决返乡创业企业呼声高、反响强烈、久拖不办、久办不结的问题。

江州区还深入打造“政务+智库”服务模式,开展“归雁集中评价服务”等活动,对承担服务职能的50个职能部门、53名分管领导、100余名科长在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清正廉洁等方面进行量化打分,全区通报评价结果,倒逼服务质效提升。

昔日“雁南飞”,今朝“凤还巢”。如今,江州区涌现出一批不忘桑梓、回报社会的返乡创业优秀企业家和技术过硬、贡献突出的工匠型人才。未来,江州区还将培育更多“领头雁”,发挥“雁阵”效应,让更多返乡人才实现自身价值,助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陕西安康

让“归雁”安巢

在陕西省安康市,随着安康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利好政策的落实落地,营商环境的持续提升,曾经离开家乡到外地“淘金”的安康游子,纷纷回到家乡的怀抱,带着对故土的情怀和带领家乡人民共同致富的梦想,在秦巴汉水间闯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恒口示范区王家台村,海拔不到500米,是安康难得的丘陵缓坡带,安康市恒晨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就坐落于此。3月时节,正是桃李芬芳的时候,园区的果树都冒出了嫩芽,吐出了花蕊。桃树、枇杷、杨梅、柿子、火龙果等作物长势喜人,鸡犬相闻处,康养民宿群隐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翠色当中。

这是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2020年,大同游子周益宝积极响应恒口示范区招商引资战略,在王家台村、龙泉村、老湾村、双椿村等地流转土地5000余亩,建设集食品、人文、康养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科技化的新型农业产业示范园。在园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方式,带动当地800余户2500余人增收,助力280户脱贫户稳定脱贫,园区周边农户户均增收4000余元。

群众的张张笑脸,乡土的改头换面,皆源于能人大户的牵头,“归雁”游子的加力。去年以来,在安康市人社局的牵头下,安康市陆续举办了“归雁经济助力高质量发展大会”、返乡创业就业工作座谈会等活动270余场次,开展“归雁经济”招商引资活动80余场次,新签约项目296个、已落地资金710亿元,建立“归雁人才库”3370人,招引1556人返乡创业,新增2家省级、8家市级创业孵化载体。

一组组喜人的数据,印证着“归雁”助力区域经济腾飞的丰硕成果。为把人才留在家乡,安康市不断擦亮“营商环境最安康”金字招牌,着力营造干事有舞台、困难有支持、建功有回报的良好创业生态。深入实施了乡村人才振兴“十大工程”“人才兴企计划”“双培双引”“技能提升行动”等项目,把返乡人员作为培育乡土人才的重要来源。满腔热情地关心“归雁”,设身处地为“归雁”做好服务,解决好生活、学习、住房、医疗等后勤保障问题,维护“百姓创家业、归雁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干事创业环境。同时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契机,落实商事制度改革措施,推进市场主体注册登记便利化,依法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好的政策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全力支持“归雁经济”取得实效。

厚植兴业沃土,助力家乡发展。无论是陈宗礼,还是周益宝,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安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返乡创业。

一直以来,为了号召人才返乡,安康市把“安商”回归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措施,释放出强劲“磁力”,安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赴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地考察洽谈、招商引资,推进“安商”回归,树立重商亲商“风向标”,全市上下形成了大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

不久前,由中国就业促进会主办的“2023年度中国就业十件大事及地方就业创新事件”推荐评选活动落下帷幕,经地方推荐与专家评议,安康市发展“归雁经济”助力高质量发展案例成功入选。

这一殊荣的获得,离不开安康市委、市政府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切安康发展之脉、顺人才回乡期盼,安康市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归雁经济”的指导意见》《安康市支持返乡创业就业若干措施》,从建立数据系统、搭建服务平台、开展系列活动、组织服务团队等方面细化发展“归雁经济”的实施路径。去年以来,创建各类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园区80家,在孵企业实体1868家,吸纳就业1.16万人。2023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79亿元,直接扶持创业1707人。安康市各类市场主体由2021年的26.5万户增长至目前29.2万户。返乡入乡创业累计超过5万人,创业经济实体4.5万个,带动就地就近就业10万余人。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西部时报》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8082号

↑ TOP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