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相向而行、携手并进的第5个年头。两省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相互赋能、深度融合,国家重大战略在成渝地区高效联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厚成势。
2025年1月3日,将迎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川渝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力打造跨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努力为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作出川渝更大贡献。
发展能级跃升新高度
成渝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12月中旬,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新一批3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集群入选。至此,布局在成渝地区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达5个。
推动成渝“地标”在全球产业版图上崛起,两省市确立联合打造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目标。今年以来,京东方投建的国内首条第8.6代AMOLED生产线全面封顶,英特尔宣布追加3亿美元扩容封装测试基地。国内外两个知名企业的新动向,成为川渝电子信息产业提质提速风向标。目前,川渝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三成。
相互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两省市今年的重点合作事项。金凤实验室、天府实验室高质量运行,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挂牌运行3家。超瞬态实验装置、锦屏深地实验室、跨尺度矢量光场、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展顺利,持续产出重大成果。新实施川渝科技合作项目97项,建成国省级技术转移机构114个,整合共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4万台套。目前,成渝地区汇聚科技型中小企业4.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2.5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9家,创新动能强劲。
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支撑区域协同发展展现新气象。前三季度,重庆主城都市区、成都市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3万亿元、1.67万亿元,双核引领带动作用愈发强劲。渝西地区打造重庆先进制造业发展新高地,川中丘陵地区四市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成渝中部加快崛起。在南北两翼,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川南渝西地区深化“大产业、细分工”,建立跨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机制,协同步伐加快。
改革开放塑造新格局
今年7月,川渝协同立法项目——《关于川渝高竹新区行政管理事项的决定》,在两省市召开的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获表决通过,意味着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依法取得行政主体资格和相应行政管理权限。这是川渝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联动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两地联手推出一系列举措,着力打通束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
区域市场一体化有序推进,川渝深化市场准入“异地同标”,开展经营主体跨区域“云迁移”登记试点工作;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协作机制,5个地市(区县)率先实现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交叉互评、结果互认;区域市场一体化17条经验做法获国家推广。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川渝联合发布第四批51项通办事项清单,实现跨区域诉讼服务一体通办,试点建立“飞地司法”模式,前三季度川渝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6%、7%。
作为内陆地区的开放前沿,今年以来,川渝加快构建陆海统筹、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通道综合效应不断凸显,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2万列,货物品类涵盖电子产品、整车及零部件等数十个大类1160种;截至11月底,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全球126个国家及地区548个港口;开放平台能级持续提升,深入推进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深化改革创新行动,共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4个、国家级高新区12个、综合保税区12个,已获批驻渝驻蓉外国领事机构分别达15家、23家。
品质生活迈出新步伐
今年以来,两省市紧盯生态环保共护、公共服务共享等关键领域加力加劲,巴山蜀水间随时发生着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暖心变化。
美丽川渝建设展现新画卷。持续实施长江、岷江、沱江等13条江河流域水资源调度,探索推动跨流域常态化生态补水;新实施营造林超200万亩,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30平方公里,生态共建共保持续深化。
公共服务加速“一体化”。协同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需求目录,联手打造“智汇巴蜀”“才兴川渝”“大创慧谷”等川渝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协同打造住房公积金区域高质量发展示范,推动跨省域异地购房提取和贷款享受同城待遇,实现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零要件”“当天办”。持续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超2300家医疗机构实现电子健康卡互认,川渝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61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持续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范围。教育文化体育深入协作,持续实施教育协同发展行动,65个优势学科结对共建“双一流”学科。
巴蜀文旅走廊绽放魅力。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川渝段)、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川陕片区红军文化公园等重大文旅项目有序推进;嘉陵江旅游风景道、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等建设取得突破;联合推出世界遗产、长江上游黄金水道等主题精品线路70余条和国际潮流消费新场景65个;开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主题列车500余趟。巴蜀文旅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更加彰显。
(张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