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 划:张海燕 撰 稿:苟立锋 尚 升 余艳春 李国庆 蔡冬梅 张天顺 李思瑾 朱映伊 韦夏妮 陈贻泽 龚文颖 邢生祥 杨 陈 闫宇恒 皇甫美鲜 郭奇男 陈蔷薇
刚刚过去的2024年,西部多地交出傲人答卷。
新 疆
棉花产量占全国92.2%
笔者从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获悉,2024年新疆棉花总产量568.6万吨,比2023年增加57.4万吨,连续多年稳定在500万吨以上;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比重持续提升,达到92.2%,创历史新高。
据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介绍,2024年新疆持续引导棉花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地方34个棉花优势主产县(市、区)和兵团73个团(农)场的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均占到全区的95%以上。棉花种植面积达到3671.9万亩,比2023年增加117.9万亩,增长3.3%。
此外,新疆进一步明确24个棉花主导品种和十大主推技术,一方面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品种展示、筛选等措施,确保高质量生产用种,逐步实现品种优化和原棉品质提升;另一方面通过良种与良法配套实施,推进水肥精准调控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等措施落地,为棉花单产提升提供关键路径。2024年棉花单产达到154.9公斤/亩,比2023年增加11.0公斤/亩,增长7.6%。
新疆是我国最大、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区,棉花产量占全国棉花总产量已连续多年超过九成,棉花种植加工、棉纺等产业是新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广 西
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市市通高铁
2024年12月29日,广西首条地方全额投资建设、设计运行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南宁至珠海高速铁路南宁至玉林段通车,玉林迈入高铁时代。至此,广西14个设区市全部实现通高铁,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个实现市市通高铁的省区。
南珠高铁南宁至玉林段,2024年12月30日开通运营。南宁东至玉林北站,最快48分钟可达。
八桂大地,高铁驰骋。市市通高铁,极大缩短了广西各城市群乃至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时空距离。
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董事长杨斌表示,南珠高铁南玉段开通后,南宁与玉林间铁路最快旅行时间由1小时44分钟缩短至48分钟,沿线人民群众出行更便捷,与外界交流更顺畅。
广西修筑铁路的构想始于19世纪80年代中期,历时半个多世纪,1938年湘桂铁路衡桂段建成通车,结束了广西不通铁路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广西经济地理版图。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铁路加快建设,1955年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改革开放后,历经30多年攻坚克难,2009年14个设区市全部通达铁路。
由此,广西高铁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十多年间,南广铁路、贵南高铁等相继开通,新的蝶变与机遇不断发生。
“如今,全区高铁营业里程达2405公里,位居全国各省区前列,铁路网络总规模近6000公里。”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厅长刘可表示,广西坚持以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以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加快构建两广互通、通达港澳、连接东盟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推动交通强区建设走深走实。
交通顺,百业兴。高铁四通八达,不仅促进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要素流通,还有力推动产业多样化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加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两湾联动”,深化陆海双向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当天,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沿海通道、包(银)海通道的重点铁路项目——合浦至湛江高铁广西段正式开工建设。与此同时,黄桶至百色铁路广西段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正加快建设。“到2035年,广西将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刘可说,届时,广西综合交通运输在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力、影响力将得到明显提升,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将在八桂大地加快实现。
内蒙古
建成电解铝产能居全国第二位
笔者从2024年12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召开的2024铝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大会了解到,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建成电解铝产能651万吨,居全国第二位;电解铝产量633.8万吨,铝后加工产量509.3万吨,形成以包头、通辽为重点的铝产业集群。
包头市2024铝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大会围绕电解铝和铝后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政策解读、主旨交流、合作对接,共商“绿色赋能、铝创未来”之大计,推动包头铝产业迈进千亿级产业集群,全面打造我国北方重要的铝产业基地。
铝产业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2024年,自治区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促进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包头市提出2024年将铝产业打造成为第四个千亿级支柱产业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包头市铝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速攻坚行动方案》。
目前,包头铝业已建成全国先进的600千安电解铝生产线,并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同时,随着包铝21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建设并网,绿电比例进一步提高,包头市发展铝产业的绿色品牌优势更加凸显。截至目前,包头市电解铝产能达到280.1万吨,占全国6.2%、占自治区43%。下游铝加工企业32户,总加工能力达368万吨,包括高纯铝、高纯氧化铝、化成箔、板带箔、铝轮毂、汽车转向节、支架等高端产品,绿色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
贵 州
茶业多项全国第一
2024年12月29日,笔者从贵州省2024年茶业大会上获悉,贵州茶产业发展和影响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024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居全国前列。2024年全省前三季度茶叶产量29.44万吨,同比增长6.6%;茶产业综合产值960余亿元,同比增长5.7%。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2024年度茶业重点(原百强)县域”“2024年度茶业重点(原百强)企业”等13项调查结果,贵州省15个县(区)上榜茶业重点(原百强)县域、6家茶企荣获茶业重点(原百强)企业,湄潭县更是连续五年荣获茶业重点(原百强)县域第一名;2024第七届中国茶叶进出口贸易年会发布,贵州茶叶出口均价位居全国第一;2024中国红茶大会发布《2024世界与中国红茶产销情况解析》报告,贵州红茶产量、出口均价双双位居全国第一;同时,贵州绿茶出口均价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2024年,贵州省着眼于与国家层面各涉茶组织的对接,力求有重大影响力的会议在贵州省召开,举办“2024中国好绿茶大会暨第16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2024第七届中国茶叶进出口贸易年会暨都匀毛尖茶人会”等重大活动,不断提升贵州茶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展会中实现茶产品销售的“订单为王”;举办各类大赛,赛技能、赛品质、赛工艺、赛标准,把茶产业推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顺应新茶饮的消费趋势,开全国之先河,举办推动新茶饮产业发展的“两赛一会”。
下一步,贵州省将继续加大创新力度和科学攻关力度,深入探索“茶+”产品模式、加强新式茶饮的研发工作。推动茶叶出口、新茶饮赛道、早茶产业、古树茶等创新发展。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提高茶叶加工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使其成为贵州茶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让茶产业向着多元化与高端化发展。通过推进黔茶系列优良品种、绿色防控统防统治、茶叶专用肥“三大行动”,不断加强茶叶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监管,确保贵州茶始终保持干净、安全、高品质。继续推进欧标认证工作,加强教育警示,增强茶农和茶企的安全意识,争取更多的茶园符合国标、欧标认证,加强对黔茶品牌的保护与提升。
青 海
率先实现居民医保省级统筹
笔者日前从青海省医疗保障工作会议上获悉,2024年,青海医保系统各项改革纵深推进,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管理服务质效双增,基金运行安全平稳,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被国家医保局确定为全国唯一医保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并在全国率先实现居民医保省级统筹,全面建成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
青海不断细化完善工作措施,持续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对象和脱贫人口参保情况“周调度、周通报”机制,数据“周比对、周反馈”,参保率持续保持99%以上,今年共为52.1万名农村低收入和脱贫不稳定人口支付参保资金1.06亿元。其中,农村特困人员、低保对象、易返贫致贫人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始终保持80%以上,“三重保障”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165.35万人次,减轻医疗费用负担22.5亿元,实现动态应保尽保、应报尽报。
同时,青海不断创新宣传方式、优化缴费服务、强化数据共享,健全完善参保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合理引导群众待遇享受预期,全民参保积极性充分调动。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基本医保参保545.3万人,提前超额完成参保任务,参保率持续保持全国前列。合理提升居民医保筹资水平,财政补助680元,个人缴费400元,稳健可持续的筹资机制基本形成。
此外,青海深入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改革,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综合保障,2024年共为65.22万人次支付医疗救助资金7.75亿元。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制度稳定运行,个人账户共济作用和统筹基金保障功能充分发挥。
广 西
生物多样性保护位居全国前列
2024年12月30日下午,笔者从“厚植生态优势,保护好广西山山水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广西以全面推进美丽广西建设为主线,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持续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广西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2022—2023年度连续两年获评国家优秀等次。
2024年9月,广西出台《美丽广西建设实施方案》,开展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和美丽海湾等“美丽系列”建设,塑造了一批优秀典范。2024年,桂林灵渠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此外桂林漓江、南宁那考河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北海银滩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北海涠洲岛入选全国首批“和美海岛”;柳州百里柳江、百色澄碧河水库、南宁市大王滩等案例入选全区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广西建设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已列入国务院批复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南宁国家植物园作为14个候选区之一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并配套印发实施《南宁国家植物园创建工作方案》。全区建成自然保护地223个,有效保护了绝大多数重要自然生态系统、59.5%的红树林湿地、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和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珍稀濒危物种种数明显增长。广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第三,珍稀物种、濒危物种特有值全国排名第一,2021年以来,已累计发现动植物新种385种,每年发表的植物新物种约占全国10%,已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天然宝库和资源基地。
广西为推动生态环境与大健康暨宜居康寿品牌建设,制定了广西生态环境与大健康暨宜居康寿品牌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和2025年主题活动方案。举办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广西主场宣传活动及环境与大健康暨宜居康寿广西(首次)交流推进会、“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主题活动等。目前广西获得“中国长寿之乡”38个,全国最多。
广西持续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据介绍,2024年1—11月,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5%,全区112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8.2%以上,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92.9%。在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中,柳州市排名全国第一,广西共有5座城市进入前十。
新 疆
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全国第一
笔者从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获悉:2024年12月30日,哈密玉山风电场顺利并网。至此新疆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003亿千瓦,占到全疆电力总装机规模的55%。截至2024年12月30日,新疆年内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3557万千瓦,新增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新疆在全国能源发展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被确定为“三基地一通道”(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国家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
近年来,新疆按照国家战略定位,持续加快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如今,新能源装机规模破1亿千瓦,其中风电装机4364万千瓦、光伏装机5666万千瓦,是“十四五”初新疆装机规模的2.8倍。
这几年来,新疆新能源装机规模纪录不断刷新,呈现爆发增长的态势:2021年新疆新增新能源装机99万千瓦;2022年新疆新增新能源装机404万千瓦;2023年新疆新增新能源装机2251万千瓦;2024年截至12月30日,新疆年内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3557万千瓦。
目前,新疆已建成哈密、准东、南疆环塔里木3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和10余个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正在加快建设哈密北、若羌等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
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并网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维庆表示,新疆新能源装机规模破1亿千瓦,显示出新疆在新能源领域强劲发展势头,成为全国新能源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战略支撑点。这有助于提升全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1亿千瓦新能源装机规模,等于一年可产生2300亿千瓦时绿色电力,相当于节约标准煤7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9亿吨。
随着“十四五”末新疆各光伏、风电场站陆续建成并网,新疆新能源装机规模和占比将再创新高,新疆也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新能源外送基地。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将以南疆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为牵引,发挥大电网资源配置优势,持续开展新型电力系统技术攻关,推动源网荷储协同发力,为全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打造“新疆样板”。
四 川
农村路创造七个“全国第一”
2024年12月31日,四川省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暨交通运输领域道路交通安全调度会在绵阳安州举行。自2014年以来,四川创造了农村路网建设总规模、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新增乡镇通油路个数、新增建制村通硬化路个数、“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个数、“金通工程”客车数、乡村客运线路数“七个全国第一”,农村地区“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成为现实,为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奠定了坚实交通基础。
2024年12月30日,笔者在绵阳市安州区的县道桑河路看到,这条19.6公里长的道路,连接了城区到罗浮山、白水湖等多个景区。桑河路沿途山水相依,车辆穿行其间,仿佛“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游”。
除了旅游,这条路沿途穿越的村庄是猕猴桃、柑橘、草莓等水果产地,该道路作为一条运输主通道,为村民增收提供极大帮助。黄土镇新光村党委副书记蒋金瀚表示,在老百姓增收方面,他以镇上销售家电产品的商店为例,10年前黄土镇只有一家家电销售门店,如今已增加至四家,且空调销量显著上升。“这就能看出,我们的村民、百姓收入有了显著增加,并且我们村常住人口在60%以上,不少以前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
桑河路是四川近十年农村交通运输发展成果的一个缩影。农村路不仅是一条线,更是致富、发展、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的致富路、发展路。
截至2024年,“四好农村路”十年,四川创造的“七个全国第一”:路网建设总规模25万公里,全国第一;全省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37万公里,全国第一;新增320个乡镇通油路,全国第一;新增1.4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全国第一;成功创建36个“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第一;发展“金通工程”客车3.2万辆,全国第一;拓展乡村客运线路9161条,全国第一。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俊韬表示,“四好农村路”发展十年,十年前建设的农村公路面临路面老化,路域环境也需进一步提升。因此,下一步将聚焦路网完善、融合发展、治理效能、养护能力、安全保障、运输效率、服务品质、群众增收等“八个重点”,主要对这些修建年限长的农村路开展提升改造,真正让这些道路通行舒适、一路风景、一路幸福。
乌兰察布
铁合金产量持续领先全国
前不久,乌兰察布市铁合金产业又传喜讯:2024年前10月完成产量931.7万吨,占全区73%、占全国31.5%。据了解,从2022年到2024年连续3年,乌兰察布市铁合金产量持续在全区、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铁合金产业集聚地和全国最大的铁合金生产地级市,乌兰察布市一直以来都在铁合金产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矿热炉和落后的生产工艺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工业的需求,高污染、高能耗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也让这片土地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纱”。
面对铁合金产业发展困境,乌兰察布市并没有退缩,而是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方向,在全国先行先试,全面实施了“三个一批”和“五化改造”行动(即淘汰退出一批、技改升级一批、延链强链一批和除尘密闭化、能耗值标杆化、资源循环利用化、智能化、绿能化改造),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引入智能化和绿色化技术、延长产业链等措施,让铁合金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走进现在的铁合金企业厂区,每一步都踏着岁月的变迁与时代的进步,那些曾让人皱眉的烟雾与喧嚣,已悄然被现代化的清新与宁静取代。绿树成荫的厂区、宽敞明亮的车间、智能化的“出炉”机器人……这一切都在述说着乌兰察布市铁合金产业的蜕变。
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乌兰察布市铁合金产业不断推动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企业利用矿热炉余热为居民提供冬季供暖,余气则用于原料烧结、发电,生产所剩的废渣则变成岩棉、吸音板等建筑材料……这些举措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更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2024年11月15日,随着丰川循环经济开发区丰镇产业园园区绿色供电项目接网工程(110KV昌东线)的成功并网,内蒙古王远实业有限公司实现了高比例使用新能源,乌兰察布市铁合金产业绿色发展再添新动力。
在乌兰察布市旭峰新创实业有限公司厂区内,高耸入云的原料筒仓、加速运转的矿热炉、高科技装备和先进工艺一应俱全,铁合金产业现代化生产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绿色转型的同时,乌兰察布市铁合金企业还积极拥抱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不断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企业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手段,拓宽信息化应用场景建设,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2024年11月27日,乌兰察布市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铁合金科技创新研究院正式成立。这不仅标志着乌兰察布铁合金产业在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预示着一场技术革命将在这里如火如荼地展开。
2024年,察哈尔高新技术开发区“利用铁合金熔渣制备人造石材的研究及示范”实验项目取得成功,铁合金熔渣“化身”环保人造石材,实现了“变废为宝”;内蒙古景蕾实业有限公司投资46685.4万元新建3台36000KVA(千伏安)全密闭硅锰合金直流电炉,这些创新成果为乌兰察布市的铁合金产业“高智绿”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我们景蕾的直流炉正在试运行阶段,交流炉生产一吨合金用电量是4200多度,而直流炉生产一吨合金预计能省300到400多度电,直流炉能耗低、省电,不仅降低了成本,也让企业有了竞争力。”内蒙古山河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华宇介绍。
随着科技创新的加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于是降低运输成本的快捷通道也适时打通。
2024年12月2日,内蒙古首列铁合金铁海快线(丰镇—新港北)正式开行,这是产业运输环节的一次重大创新。铁路和海运的无缝衔接,就像一条快捷的通道,大幅缩短了运输时间,为铁合金产品的高效运输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