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 划:张海燕
撰 稿:陈 溯 石 鑫 郑丽君 周建萍 杨晓梅 柴思源 魏鸿娇 宋倩雯 韦佳秀
龙佑民生添顺遂,蛇携厚福岁华新。蛇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在这辞旧迎新的温馨时刻,温暖与关怀如春风般吹遍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各级各地政府部门积极行动,将群众的冷暖安危时刻放在心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民服务的初心。从城市的大街小巷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一桩桩暖心举措,一件件民生实事,正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每一位群众都能在这个蛇年春节感受到满满的幸福与关怀 ,为新一年的美好生活拉开温暖的序幕。
“提前”,让寒冬变得温暖
在春节到来之际,各地各级财政提前下发中央和地方财政相关专项资金,让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提前到达。
中 央
近日,中央财政已预下达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810亿元,支持各地做好政策持续实施的衔接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到,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的资金规模,在继续支持工业、用能设备、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物流、环境基础设施、教育、文旅、医疗、老旧电梯等设备更新基础上,将支持范围进一步扩展至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重点支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设备应用。
《通知》提到,继续支持冰箱、洗衣机、电视、空调、电脑、热水器、家用灶具、吸油烟机等8类家电产品以旧换新,将微波炉、净水器、洗碗机、电饭煲等4类家电产品纳入补贴范围。
个人消费者购买上述12类家电中2级能效或水效标准的产品,补贴标准为产品销售价格的15%;1级能效或水效标准的产品,补贴标准为产品销售价格的20%。每位消费者每类产品可补贴1件(空调产品最多可补贴3件),每件补贴不超过2000元。2024年已享受某类家电产品以旧换新补贴的个人消费者,2025年购买同类家电产品可继续享受补贴。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表示,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财政部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此前相关分配因素基础上,按照“激励相容”原则,根据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及资金执行情况,向工作成效较好的地区倾斜。
笔者从1月15日召开的全国民委主任会议上获悉,2025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66.6亿元已提前下达。
根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是中央财政设立的用于支持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的专项资金,是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使用范围:(一)改善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包括修建乡村人畜饮水、电、路、便桥、农村能源等设施,以及改造特困群众的茅草房、危房;(二)培训少数民族群众劳动技能、推广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三)发展具有一定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和民族特色旅游产业。
据介绍,国家民委将更好发挥该项资金作用,支持民族地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一步完善民族领域发展政策体系,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深入推进和美村寨建设行动、民贸民品产业提升行动、民族手工业品牌培育提升行动等,助力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新 疆
1月14日,笔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获悉:新疆已争取国家下达2025年以工代赈中央专项资金两批次,共计10.12亿元。其中,1.38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已支持8个地州、13个县市,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9个。
2024年,新疆共落实以工代赈专项资金11.91亿元,围绕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以工代赈项目335个,累计带动群众务工3.14万人次,开展劳动技能培训2.46万人次,发放劳务报酬2.91亿元。
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提前下达2025年部分中央财政以工代赈资金1.47亿元,其中兴安盟争取资金为2688万元,占全区18.3%,排名第三。全盟共实施11个项目,涉及4个旗县,其中扎赉特旗525万元、科右前旗414万元、突泉县1050万元、科右中旗699万元。建设内容主要涉及山洪沟治理、街巷道路改善、小流域治理等基础设施改善提升,项目实施预计可吸纳务工群众550余人,发放劳务报酬808万元。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提前下达2025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资金91.71亿元,持续加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力度,不断提升医疗保障待遇水平。
自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级财政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稳步提升。同时,财政补贴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对于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个人缴费困难的群体给予分类资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不断提高,普通门诊报销从无到有,支付比例不低于50%,住院统筹支付比例从30%-50%提高至70%左右,个人医疗费用负担不断减轻。
陕 西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提前下达2025年部分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工代赈任务计划。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批任务计划安排中央财政以工代赈资金22250万元,主要投向欠发达地区,向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革命老区、产粮大县、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地区以及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任务较重等地区倾斜;总计支持项目95个,建设领域主要为农村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公益性基础设施包括农村生活、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及林业草原和城乡易地搬迁安置点配套公益性基础设施等,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包括农牧产业、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林业草原产业等基础设施和城乡易地搬迁安置点后续产业基础设施等;计划带动农村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和其他低收入人口等5046人就业,发放劳务报酬不低于7404万元。
以工代赈中央资金优先支持劳务用工量大、技术门槛低、工程机械作业少的乡村道路、土地平整、护坡护坝、排灌沟渠等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特别是美丽宜居村庄整治提升工程等项目,不得用于建设楼堂馆所等主体建筑物,也不得用于购买大中型机械设备、交通工具等资产以及花草树木、种苗仔畜、饲料、化肥等生产性物资。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中的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等工作任务,由地方政府统筹相关财政资金及社会帮扶资金、企业投资等予以支持。
广 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已于近日提前下达2025年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53.91亿元,用于支持地方政府谋划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据了解,这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脱贫地区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方式,提升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通过谋划实施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增收能力强的特色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短板,延伸产业价值链条,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支持农村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如农村供水设施、灌溉设施、进村入户道路等,稳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资金还支持必要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包括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等,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该厅将会同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民宗委、林业局、广西农垦集团,持续强化衔接资金全周期一体化管理,推动构建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格局,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广西于近日提前下达2025年中央及自治区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超60亿元,支持各地加快开展粮油与重要农产品生产、耕地建设与利用、农业产业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生态资源保护、动物防疫等工作,助力广西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为实现2025年农业生产“开门红”打牢基础。
其中,下达耕地建设与利用资金38亿元,稳定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全区农业生产基本盘,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达农业产业(生产)发展资金和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资金17.73亿元,支持全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完善生产与金融服务、培育高素质主体等,着力构建和完善产业门类丰富、产业链条齐全、要素活力释放、质量效益突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此外,广西还下达农业生态资源保护资金和动物防疫补助2.62亿元,继续支持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免疫检疫、无害化处理等,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渔业资源保护,有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擦亮农业绿色发展底色;下达粮油生产保障资金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2.07亿元,巩固和稳定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创建绿色高产高效示范,促进生猪稳产保供。
为保障好春节期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进一步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已于近期提前下达2025年中央和自治区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93.22亿元。
据了解,该厅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社会救助总体原则,分配下达城乡低保补助资金60.55亿元、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17.99亿元、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补贴资金3.64亿元、临时救助资金1.16亿元、残疾人“两项”补贴8.4亿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资金1060万元,有力保障广西约282万低保对象、27万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此外,专项下达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资金1.37亿元,为广西超过40万70周岁及以上经济困难老年人,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发放养老服务补贴,有效缓解经济困难老年人的实际生活困难。
四 川
笔者从四川省财政厅获悉,该厅近日下达2025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05.7亿元,重点支持培育和壮大欠发达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脱贫劳动力就业增收等,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在强化财政保障方面,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减。下达中央衔接资金130.1亿元,同比增加1.9亿元、增长1.5%;下达省级衔接资金75.6亿元,占全年资金总量的90.4%
在突出支持重点方面,倾斜帮助重点地区,在因素测算基础上,单独补助2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6.8亿元、25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0亿元、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以外的6个欠发达县域2.4亿元。优先扶持重点产业,指导各地做好“土特产”文章,用于产业发展的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规模占比原则上分别不低于60%、50%,推动脱贫地区产业提质增效。
在提升资金绩效方面,落实“四个一批”要求,指导各地做好项目储备等前期工作,确保第一时间将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严格预算执行监督,对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实行动态监控、实时预警。落实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建立全过程绩效管理链,最大程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云 南
近日,云南省财政厅提前下达各地各校2025年教育领域中央专项资金202亿元,全力支持各阶段教育质量提升。
202亿元中央专项资金用于保障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到位、着力推进基础教育提质扩面、稳定支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支持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等。
云南明确,优先保障学生资助经费投入,落实好中央一揽子增量政策中调整学生资助政策的要求,确保应扶尽扶,充分发挥学生资助政策助困、奖优、引导、育人功能。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支持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和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计划,支持改扩建200所公办幼儿园和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支持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推动实施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支持云南大学“部省共建”和“双一流”建设;支持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和孵化等。支持实施“三区”人才计划和国家银龄讲学计划,着力提升“三区”学校教学水平和育人管理水平等。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
保障年末岁尾农民工工资足额发放
“农业农村部门正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保障年末岁尾农民工工资足额发放。”中国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陈邦勋1月20日在北京表示。
当天,国新办举办发布会,介绍“夯实‘三农’基本盘,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关情况,陈邦勋就促进农民增收进行介绍。
他表示,2024年,农业农村部门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常态化开展产销对接、品牌推广和消费促进等活动,促进农产品顺畅销售,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稳住就业规模,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加大对农民增收支持力度。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数据,去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甘肃:建成266个便民生活圈
笔者从甘肃省商务厅获悉,近年来,甘肃省持续提升城市商业能级,启动11个国家和省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截至目前,甘肃建成266个便民生活圈,覆盖390个社区,9.9万多个商业网点,服务社区居民467万人,推动“便民圈”与“消费圈”“养老圈”“文旅圈”“数字圈”等同创共建。
甘肃省持续实施市场体系建设。围绕城乡流通高质量发展,改造提升3个市州级农产品批发市场,14个县域农产品批发市场,20个乡镇大集项目,涉及12个市州31个县区,引导市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相关设备、改善交易环境,保障源头稳定、流通顺畅、末端供应。同时,扎实推进县域商业建设。甘肃21个县区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引导龙头流通企业通过下沉供应链和拓展服务网络,补齐农村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短板和服务内容,提升农村商品供给和服务质量。28个县区新建改造了224个乡镇商贸中心、1208个村级便民商店、8个商贸物流集采集配仓储中心、11个农(集)贸市场、25个促进农产品上行的产品商品化处理项目,提升了甘肃乡镇商贸中心、村级便民商店覆盖率。
此外,健全完善物流配送体系,积极整合县域邮政、供销社、商贸流通、社会快递等企业资源,推进“统仓共配”模式,推动物流降本增效。新建改造28个县域物流配送建设项目,推动甘肃“快递进村”覆盖率超过90%。加快推动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引导示范县用好现有资源,推动乡村服务站点优化整合融合发展,规范配套资产后续管理,从“重建设”向“重运营”转变,支持培育10个县域直播电商中心,3个省级电子商务产业园,逐步构建起电商与产业集聚发展新体系。
四川: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以上
四川省就业工作会暨成都市“蓉易就业”基层服务机制建设经验推广现场会近日在成都召开。笔者从会上了解到,今年四川省就业工作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扎实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千方百计稳定四川就业局势,确保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以上。
具体措施包括:
切实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全力稳住就业基本盘。始终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重点抓好困难毕业生的兜底帮扶,以及登记失业青年特别是长期失业青年的就业服务。要稳定农民工就业,通过劳务专合社、零工市场、村(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站等载体,高效便捷地为供需双方精准匹配就业岗位,帮助农民工特别是大龄农民工就近就业。统筹抓好退役军人、残疾人、妇女、水电移民、退捕渔民等群体就业。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劳动者素质。以四川省职业技能培训发展规划为引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持续健全“1+N”培训政策体系,会同行业厅局聚焦重点产业链集中打造示范项目,加大高技能人才和品牌培训力度。建好用好管好各类平台载体夯实培训基础能力,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作用,坚持“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就业岗位需要什么技能就培训什么技能、产业发展到哪里技能培训就跟进到哪里”。
加快建设统一人力资源大市场,促进人力资源自由顺畅流动。深化人力资源服务省内“五区协同”,强化国家级、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专业性人才市场辐射带动作用,破除市场分割。高标准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探索设立“北上广深人才中转站”及港澳“人才飞地”“人才驿站”,提升全球人才寻访能力。常态编制重点地区、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加强“建圈强链”重点产业链人力资源支撑保障。
夯实基层就业公共服务基础,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要建强基层服务体系。推动就业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倾斜。推进零工市场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加强就业见习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就业帮扶载体等平台升级提能,推动基层就业公共服务“进网入格”,增强基层就业服务力量。加强数字赋能提能,加快建成全省统一的数智招聘平台,推动全省就业服务数字化转型。
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就业领域风险。要强化数据监测和形势分析,动态掌握供求变化情况,多维度、多层次开展就业形势分析,提高就业形势研判准确度。
广西:下发就业补助资金23.21亿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近日发布消息称,广西提前下达各市县2025年就业补助资金23.21亿元,精准聚焦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强化就业困难人员、脱贫人口等群体就业帮扶和援助。
据介绍,广西支持开展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按规定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社会保险补贴;支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一次性创业补贴;对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就业见习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求职补贴,助力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顺利过渡。
为服务农民工就业务工,广西统筹安排农民工就业创业方向资金2.64亿元,稳定1400多万农民工特别是900多万外出农民工就业规模;深化粤桂、广西区内劳务协作,支持开展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点对点”送工专车专列等服务行动,全力服务好农民工今年春节返乡实际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广西还下达1300万元支持26个县(市)零工市场建设,聚焦生活、维权、管理等不同维度,拓宽零工市场服务渠道,提升就业服务精准性;结合县域重点特色产业发展,下达6400万元、1000万元支持实施8个县域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10个自治区农民工创业园能力提升项目,着力扩大县域就业容量和拓宽就近就业渠道。
甘肃瓜州:发放“爱心消费券”
春节将至,岁寒情深。为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关爱力度,扎实深入推进“结对帮扶 爱心甘肃”工程建设,近日,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民政局、县商务局、县财政局等单位联合开展为全县特殊困难群众发放“爱心消费券”暖心活动,并为群众讲解了“爱心券”使用方法,为残疾人和身体不便老年人送券上门,服务到家,让困难群众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在西湖镇发放现场,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为前来领取消费券的困难群众办理相关手续,并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
“感谢党和政府,明天我就到超市办点年货,高高兴兴地过个幸福年。”中沟村罗会芳拿着“爱心消费券”高兴地说。
为将爱心消费券能及时准确地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西湖镇提前谋划,精心组织,每张消费券需由困难群众本人签字确认领取。针对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的特殊群体,在村“两委”干部的证实下,村组干部实行上门服务,由监护人签字确认签收,确保“爱心消费券”真正发到困难群众手中。发放过程中工作人员详细讲解了消费券消费地点、超市名称等,明确了消费券的使用方法,让困难群众的“爱心消费券”花得明白,花得舒心。
“‘爱心消费券’可以有力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不断提升了困难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确保困难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河东镇党委书记种军说。
瓜州县此次“爱心消费券”发放对象为1月10日前登记在册的特殊困难群众,其中,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和低保边缘对象每户500元;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每人300元,共计补助资金287.89万元,惠及困难群众5772人。消费券可在指定的超市、商场等场所使用,涵盖了粮油副食、日用百货等各类生活必需品,切实满足了困难群众的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