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赤水市人民政府
一、市情概况
赤水市位于贵州西北部,赤水河流域中下游,毗邻四川、重庆,是黔北通往川渝的重要门户,也是贵州省最大的通江口岸。全市辖区面积1852平方公里,辖11镇3乡3街道,总人口约31.6万。境内资源富集、山川秀丽、人文厚重,是最红、最绿、最美的地方。赤水最红,红在光荣的红色革命记忆,1929年贵州早期中国共产党地方党组织——中共赤合特支在此成立,1935年,“四渡赤水”战役写下毛泽东一生中最得意之笔;红在流丹溢彩、灿若红霞的丹霞奇观,是全国第八个、贵州第二个世界自然遗产地,全国最早以行政区命名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贵州唯一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还是遵义第一个成功申报5A级景区的县(市)。拥有国家级以上旅游资源8处,其中世界自然遗产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有对外开放景区(点)35处,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景区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2个,免费开放文化历史馆所5处。
赤水最绿,绿在224万亩森林,82.51%的森林覆盖率,是全国最大竹乡;绿在清新的空气,132.8万亩竹林、4000余挂飞瀑流泉,获得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赤水最美,美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丹霞之冠”“竹子之乡”“千瀑之市”“桫椤王国”“革命圣地”之誉,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美在赤诚质朴的民俗风情,这里天蓝地绿、山青水净、民风淳朴、文化丰厚,人与生态“美轮美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不胜收”,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市”“中国长寿之乡”等殊荣,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
二、历史沿革
赤水历史悠久,受巴蜀文化影响较深,是贵州开发较早地区。远在新石器时期,赤水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赤水正式建置,时属滋州仁怀县,县城在今赤水市复兴镇。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撤滋州,降仁怀县为堡,改隶泸州合江县。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仁怀堡改属播州宣慰司管理。元朝末年,明玉珍在重庆建立“夏朝”,改仁怀、古磁等处为怀阳县。明朝初年,朱元璋灭夏,怀阳县废,其属归还播州宣慰使司管辖。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设仁怀县,隶四川行省之遵义军民府。清雍正六年(1728年),随遵义府改隶贵州。雍正九年1728年),仁怀县城由留元坝迁生界(今仁怀市),原县城改由遵义府通判驻守管理。乾隆三年(1738年),经吏部议奏,拨仁怀县之仁怀、河西、土城三里归旧城通判管领,亦称遵义分府。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遵义分府为遵义厅,亦称仁怀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遵义厅为仁怀直隶厅,归贵州粮储道管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赤水厅,隶遵义府管辖。1914年,撤销赤水厅,建立赤水县。1929年,以共产党员梁业广为首的一批共产党员来到赤水活动,建立起贵州省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地方党组织——中共赤合特别支部。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赤水,揭开“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1949年12月1日,赤水解放。1990年12月,撤销赤水县,建立赤水市。1997年6月,因撤遵义地区设遵义市,赤水市改为省直辖,后贵州省人民政府委托遵义市代管。
三、交通区位
赤水市东南与贵州习水县接壤,西北分别与四川省古蔺、叙永、合江三县交界。赤水区位优越,交通水陆空兼备,是黔川渝比邻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贵州实施“北上”战略的一个重要窗口。陆路方面,蓉遵高速公路贯穿全境,距遵义225公里、贵阳377公里、重庆172公里、成都293公里、泸州40公里。航空方面,周边分布有成都、重庆、贵阳三大国际机场和泸州、遵义、茅台等支线机场。航运方面,“黄金水道”赤水河绕城而过,在下游60公里处汇入长江,距泸州市集装箱港口40公里,单船最高通航能力达800吨;赤水港是贵州最大的通江港口,客货船可达重庆至上海的各大港口和码头。
四、环境资源
赤水市地处东经105°36′至106°14′,北纬28°15′至45′,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8℃,年均降雨量1195.7毫米,年均相对湿度83%,日照时数1193小时。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2.51%,位居全省首位,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6%,景区负氧离子含量达36000个/ 立方厘米,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100%。赤水资源富集,境内初步查明物种有2500余种,现存有红豆杉、银杏、桫椤等珍稀植物和达氏鲟、中华鲟等珍稀鱼类,已划定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方特色资源金钗石斛、竹乡乌骨鸡、赤水晒醋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特色农产品主要有干鲜竹笋、晒醋、虫茶、龙眼、竹乡腊制品等。
五、经济社会建设
近年来,赤水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发展战略,聚焦园区、城区、景区“三区”,强化决策力、执行力、控制力“三力”提升,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全力打造现代生态宜居城市、国际康养旅游目的地和赤水河流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成为全国首批、贵州首个脱贫出列县(市),2020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9%,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