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 划:张海燕 撰 稿:宾 阳 旦增兰泽 姚 刚 崔永焘 张晓俊 王 东
2024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把旅游等服务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
一年来,西部各地牢记总书记指示,积极筑牢夯实旅游产业根基、努力拓展开发旅游新业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新 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托独特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农业+文化+旅游”的“三链”融合发展新模式,乡村旅游重点村、特色民宿、文旅融合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时代画卷正在天山南北徐徐展开。
链动资源:从“沙漠孤岛”到旅游热土
“这里就是我们世代生活的老村,过去主要靠养羊、种大芸为生,现在这里开起了民宿、奶茶店和咖啡馆。”3月27日,麦麦提明·达曼驾驶越野车载着游客,重返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达里雅布依老村。
克里雅河滋养着这个“沙漠孤岛”,险峻的进村之路平添神秘色彩,使其成为探险旅游者的向往之地。2017年开始村民整体搬迁至安置点后,达里雅布依老村依托独特地貌发展旅游业,2024年接待游客9万人次。“旅游业已成为继养殖、种植之后的第三支柱产业。”达里雅布依乡副乡长艾散江·奥布力艾散介绍,400余名村民参与旅游业,大芸、羊肉等特产实现不出村就能销售。过去留不住年轻人的老村,如今吸引大批返乡者投身服务员、自驾领队等新职业。
新疆的“旅游+”多业态融合模式正遍地开花。在阿图什市,无花果产业与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阿孜汗村。该村通过无花果美食文化旅游节、非遗工坊和农民画研学馆,将鲜果酱、果馕销往全国,年产值超1000万元;哈密市伊州区回城乡阿勒屯村,依托阿勒屯古街,以非遗为魂,木卡姆艺术、刺绣与旅游体验结合,2024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还带动周边5个村109名群众从事旅游服务工作。
链活文化:古村新韵留住“诗和远方”
清澈的库尔代河蜿蜒穿过喀拉峻大草原,流到天山南脉脚下的琼库什台,滋养着当地的人们。村庄依山傍水、风光旖旎,古朴的木屋、多彩的民俗,凝结着传统智慧结晶。“乌孙古道北入口”的标签,赋予村庄厚重的历史底蕴。
从昔日默默无闻的传统牧业村,到如今游客络绎不绝的“网红村”,琼库什台仅用几年时间便完成蜕变。该村投入350万元改造135户民居,发展牧家乐、民宿、文创店等业态超百家,村民马恩斯·别克返乡经营民宿后感叹:“乡村旅游不仅让农牧民挣了钱,连生活环境也焕然一新。”
文化赋能成为新疆农文旅融合的核心竞争力。在奇台农场,3处师市级文物和4处历史遗迹被纳入研学线路,村史馆、民俗展览馆与万亩麦田相映成趣;哈密市伊州区阿勒屯古街通过农民画、珠绣作品将红色基因与民俗艺术深度融合,打造出非遗名片。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副研究员徐晓亮指出:“农文旅融合需以文化为魂,既要活化非遗、民俗,更要讲好乡村振兴的当代故事。”
链通产业:从“馕饼作坊”到产业集群
走进库车市伊西哈拉镇硝尔巴格社区的大馕小巷,打馕师傅们正忙着赶制一批批馕饼。这些馕饼通过快递发往全国,日营业额超4万元。大馕小巷员工阿补杜萨拉木·托乎提尼牙孜说:“夏天游客多时,一天能卖1000多个馕!”这座2023年新建的产业集中区,将28个馕坑规模化运营,成为传播库车饮食文化、助农增收的重要窗口。
新疆正以产业集群思维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2024年,自治区党委将文旅产业纳入产业集群序列,意味着大量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企业和机构集聚,能够实现众多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转型。交旅融合方面,“坐着火车游新疆”专列、独库公路网红打卡点提供一站式服务;体旅融合以环塔拉力赛等赛事带动旅游消费;农旅融合则通过“田园综合体”整合休闲农业、手工艺合作社,推出香豆蒸饼、雪花凉等特色产品。新疆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们按照《自治区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加大农文旅融合发展力度,为打造‘村庄美、村风好、村民富’的和美乡村贡献文旅力量。
贵 州
2025年春节后首个工作日,贵州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会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以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为核心,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2024年,贵州旅游经济交出亮眼答卷: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游客人均花费同比分别增长10.4%、13.3%、2.6%,入境过夜游客暴增81.8%,产业呈现稳中提质态势。
三要素驱动:构建全域旅游新生态
在资源端,贵州整合自然与人文优势,形成“串珠成链、点面结合”的支撑体系。依托黄果树瀑布、梵净山等世界级自然景观,叠加苗侗文化、长征文化等特色资源,实施“9+2+2”特意性资源年度提升计划。目前,贵州全省建成46条美食街区,新增五星级饭店3家、等级民宿259家,景区直通车线路拓展至152条,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
客源端聚焦国内国际双循环,创新营销模式。北上广一线城市机场、南部五省区地铁投放硬广,发布“四免一多一减”优惠政策,成立“贵港澳旅游联盟”推动客源互换。同时,活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完善涉外支付、语言服务等国际化设施,入境游吸引力持续攀升。
服务端以“提质优效”为目标,构建智慧旅游网络。“一码游贵州”平台升级,636个高速收费站数据、2000路监控视频接入省级平台;85个旅游厕所新建改建,重点场所外卡受理全覆盖;织金洞、青岩古镇获评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行业服务标准显著提升。
新产品+新场景:激活消费新动能
贵州以“村超”“村BA”为突破口,创新“体育+旅游”场景,带动“一业兴、百业旺”。细分客群需求,推出银发旅游、研学亲子游等定制产品;深化文旅、体旅、酒旅融合,打造30个非遗体验空间,“红飘带”数字艺术馆入选全国数字化创新十佳案例,3个项目获评国家级交旅融合示范。
技术赋能催生新业态。VR、AR技术应用于景区导览,7家酒旅融合景区、5条精品线路推动“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型;低空旅游开发空中观光、景点串飞项目,“康养到贵州”品牌整合温泉、避暑等四季产品,持续丰富体验维度。
文化筑基:深挖资源价值
贵州以“四大文化工程”为抓手,强化文旅融合深度。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推进“1+3+8”标志性项目,修缮30处革命文物;阳明文化规划编制启动,串联历史遗迹;苗侗村寨提升民族文化展示水平,民俗节庆常态化;屯堡文化开展系统性考古与规划,推动471栋建筑挂牌保护。
文物保护投入加码,全年1.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78个项目,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万山汞矿申遗工作提速。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加速,省地质、民族博物馆推进线上资源开放,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成效显著。
强基建+优环境:护航产业升级
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质量同步提升。“支支串飞”航空网络、“小车小团”个性化产品受市场热捧;旅游安全整治行动检查1.5万家次,问题整改率100%;市场秩序专项治理打击“三黑一低”,净化消费环境。
营商环境优化激发市场活力。贵州全省涉旅主体达35.71万户,旅行社较2019年增长715家至1309家。招商引资引入437个项目、100家百强企业,13个项目获文旅基金14.41亿元支持,供应链金融平台服务1900家企业。
贵州以旅游产业化为核心引擎,正加速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迈进。未来将聚焦景区品质升级与城市旅游功能完善,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从“量的增长”迈向“质的飞跃”,让“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享誉全球。
广 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快落实《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桂林雁山旅游度假区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柳州市程阳八寨景区、崇左市花山岩画景区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个跨境旅游合作区——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正式运营。北部湾国际邮轮母港开港首航。借势“小砂糖橘”网络热点,积极“引客入桂”。“一键游广西”智慧文旅平台优化提升,累计用户超3000万。
壮美广西,秀甲天下。2024年前三季度,广西接待国内外游客7.6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8058.75亿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韩流表示,作为沿边、沿海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及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2025年,广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自身区情区位,取长补短、守正创新,以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积极助推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
扎实做好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按期保质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各项工作。加强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左江花山岩画、兴安灵渠保护利用,强化壮族霜降节、六堡茶、恭城油茶等非遗活态保护。精心策划组织“飞虎队在中国”陈列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
优化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不断完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补齐硬件基础设施短板,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促进各族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发挥广西民歌文化底蕴深厚、历久弥新的优势,结合“三月三”民族节日举办全国“村歌”主场活动,进一步打响“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品牌。建好用好“一键游广西”数字文旅平台,加强对景点景区、市场秩序和从业人员的监测监管。通过数据挖掘对游客和市场进行精准画像,提高感知、预测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大力开展“广西旅游年”活动。系统谋划、整体部署,逐季实施、逐月推进,持续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推动文旅与商贸、农业、工业、体育、教育、康养等融合,做精产品、做优服务、做强营销,激发文旅消费活力,着力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
广西与东盟陆海相连,交往密切。韩流说,要积极推动以东盟为重点的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加快推进河内中国文化中心建设,不断提高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的运营效益,丰富活动内容和载体,在“中越人文交流年”中勇担使命。坚持办好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的各种文化论坛、旅游展会等,努力创造条件加快恢复入境游、出境游,更好地服务国家周边外交,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贡献广西力量。
西 藏
西藏自治区以山脉、水脉、文脉、古道、寺庙等为经络,着力推动全域文旅资源串珠成链,在不断拓展中,文旅产品逐步走向多元化、高端化,在独特自然人文环境下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不断努力拓展过程中,高质量发展的旅游业日益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有力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为西藏各族群众造福造富。
西藏被誉为“世界屋脊”,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近些年,西藏积极打造雪域高原的精品名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西藏高质量发展建设中,西藏旅游产业依托独特的人文环境和良好的自然环境,积极开展多种乡村游、文化游、民宿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活动,使得西藏文旅产业节节攀升,持续推动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在不断发展建设中,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旅游节、山南雅砻文化旅游节、林芝桃花节、那曲羌塘恰青赛马艺术节等活动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品牌。据统计,2024年第一季度,西藏全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22.59万人次,同比增长65.24%;实现游客出游总花费38.49亿元,同比增长89.57%。在2024年五一期间,西藏文旅行业延续了良好的发展势头,5月1日至5日,西藏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4.82万人次,同比增长15.46%;实现旅游总收入9.75亿元,同比增长14.98%。由于文旅产业链条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方面,“吃上旅游饭”的广大雪域高原群众走上了增收路、幸福路。
扎西曲登社区位于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南部。相传在15世纪,藏戏创始人唐东杰布在此创作了雅砻扎西雪巴藏戏,所以这里素有“藏戏第一村”的美誉。自2019年以来,扎西曲登社区积极探索“党建+美丽乡村建设+文旅融合”乡村发展模式,凭借藏戏文化资源、基础设施优势和人居环境提升成果,积极发展民宿旅游产业,打造特色民宿群落,吸引各地游客观光旅游。截至2024年2月,该社区通过提供特色民宿、表演藏戏歌舞、篝火晚会以及自助餐饮等服务,接待游客5万余人,创收500余万元。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当地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稳定了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
旅游业的发展可带动的相关产业高达110多个,可谓一业兴、百业旺。西藏旅游释放出强大的“乘数效应”,为雪域高原高质量发展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当前,西藏相关部门积极把握发展趋势、摸清自身短板,找问题抓整改、对标先进勇创一流,努力使西藏文化旅游产业在优势转化提升过程中处于有利位置,向更高目标前进。
陕 西
陕西,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文旅大省,当下正全力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在全国文旅产业格局中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今年有望成功突破万亿大关,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将超过10%,文旅产业将进一步巩固其在陕西经济体系中支柱中的支柱地位。
科技赋能:从传统景区到数字文旅标杆
陕旅集团深刻认识到不能依赖传统的“门票经济”,积极以科技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早在2007年,陕旅集团就极具前瞻性地推出了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该剧开创性地将现代科技运用到极致,通过巧妙的声光特效,配合精美的舞美艺术,与经久不衰的文化IP深度结合。演出时,绚丽的灯光将骊山映照得如梦如幻,逼真的音效让观众仿若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生动地再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一创新之举不仅为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观演体验,更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树立了典范,成为“文化+科技”融合的成功样本。
近年来,陕旅集团更是加速在数字化领域的布局。在技术研发方面,成立了行业首家“数字科技联合实验室”以及西北首家“文旅科技装备研发基地”。在产业数字化升级方面,针对集团旗下大量的传统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型景区,陕旅集团积极行动。打造的兵马俑数字体验馆,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让游客无需亲临现场,便能通过虚拟场景全方位、近距离地欣赏兵马俑的魅力,深入了解兵马俑背后的历史文化;金延安九曲黄河HI元宇宙沉浸漫游馆,借助元宇宙技术,为游客营造出身临其境的黄河文化体验空间;线上HI元宇宙数字文创平台,则为文创爱好者提供了全新的数字文创产品交易与交流平台。同时,陕旅集团构建了全方位的数字化营销平台,推出“陕旅嗨GO”数字文旅直播项目,走在行业前列。今年更是跨越上千公里,与海南文旅展开合作,共同建设直播+文旅项目,成功将数字营销陕西模式对外输出,为文旅产业数字化营销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模式。
作为产业链最完整的文旅企业之一,陕旅集团的业务广泛覆盖旅游服务、旅游综合体(文旅中心区)、旅游文化和旅游科技、旅游投资和金融、旅游体育等各个领域。在旅游服务方面,提供优质的导游服务、交通住宿预订等;在旅游综合体开发上,打造了丝路风情城、金延安等多个大型文旅中心区,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在旅游投资和金融领域,通过合理的投资布局,为文旅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产业发展。通过这些多元化的业务布局,持续放大消费的乘数效应,有力地推动陕西文旅从传统的单一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全业态的旅游模式升级。
转型启示:创新驱动产业突围
陕旅集团自1998年成立以来,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从传统旅游型企业转变为投资型旅游企业,通过投资布局,整合资源,打造全产业链,形成规模优势和强劲竞争力。第二次转型则是从投资型旅游企业向旅游科技企业转型,以科技赋能文旅产业,催生新科技、新创意、新商业模式。在大众旅游时代,文旅产业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单一景点旅游和门票经济模式已难以适应市场需求。陕旅集团的转型历程深刻印证了,文旅产业唯有以科技赋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服务质量与游客体验;以文化铸魂,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打造具有特色的文旅产品;以融合破界,拓展“文旅+”的边界,延长产业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提升产业竞争力。
陕西万亿级文旅产业的崛起,一方面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壮丽的自然景观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离不开政策引导,陕西省印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快文旅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了加快智慧文旅建设等方向;同时,以陕旅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以及全社会的创新驱动,共同推动了产业的发展。陕旅集团“文化+旅游+科技+商业”的融合发展实践,为全国文旅行业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路径,助力陕西加速向世界级文旅目的地迈进,在全球文旅市场中展现中国文旅产业的独特魅力。
青 海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文物)系统聚焦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理论武装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全面加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市场监管有力有效,文旅品牌越来越响,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提速提效,以懂青海的觉悟、爱青海的情怀、兴青海的担当,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2024年,青海全省累计接待游客5378.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16.59亿元,均同比增长20%以上。
青海的文化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工作合力需进一步加强、软硬件设施有待完善等短板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会议强调,必须准确把握形势,正视存在的问题,并紧紧围绕新时代赋予的新文化使命,激发全省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
青海省将大力培育并弘扬“五个文化”,聚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全省文旅系统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工作总基调,以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的工作方法,以及紧盯目标任务,以争先工作为抓手,坚持文旅高质量发展主线。
青海省文旅系统将突出党建引领、改革牵引、产业带动、实干争先四个重点,并着力抓好十项具体工作:健全规划政策体系、夯实文旅发展基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强化文物保护利用、做好非遗保护传承、深入推进文旅产业发展、打响文化旅游品牌、创优文旅消费环境以及着力锻造过硬的人才队伍。
2025年,青海文旅系统将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为青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更高质量的生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