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zb.xibunews.com/Content/themes/mobilechengdoured/weixinlogo.png
2025年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生效三周年,也是中国提出《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
http://szb.xibunews.com/m/content/2025-04/25/001702.html

等待处理…

构建更高水平合作机制 中国—东盟共绘区域发展新蓝图

2025年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生效三周年,也是中国提出《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十周年。在两大开放型多边发展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合作共建成果斐然。展望未来,中国-东盟需携手应对风险挑战,推动海上丝绸之路与RCEP协同合作,为区域繁荣发展注入新动力,有力推动区域外RCEP成员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发展。

推动区域合作共赢成果丰硕

在RCEP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双重推动下,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成果丰硕,形成深度协同发展格局。

RCEP生效实施三年多来,持续释放关税减免、通关简化、投资便利等制度红利,促进区域产供链稳定畅通,有效激活地区经济活力。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支点,配合民生导向的“小而美”项目与双多边人文交流,构建了“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多层次合作网络。

在海丝建设推动下,柬埔寨第一条高速公路——金港高速、越南第一条城市轻轨——吉灵-河东线、老挝第一条标轨现代化铁路——中老铁路、印尼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第一条高铁——雅万高铁等陆续开通运营,极大提升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30年前东盟领导人修建“泛亚铁路”东南亚通道的倡议开始从蓝图变为现实。

中国与东盟国家还率先共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截至2025年2月底,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60个港口。

能源基础设施联通也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南方电网与越南、老挝、缅甸等东盟国家实现电网互联互通,初步形成跨境电力互济,其中清洁能源占比超90%,有力支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民生用电。

将大型建设工程、小型配套设施与民生援助项目相结合,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在推进过程中的普遍做法。伴随中老铁路“黄金大通道”破土而起的,还有为沿线居民新建的安居村。

鲁班工坊、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柬华应用科技大学等不断涌现的与项目建设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海丝共建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一个个项目的实施,让知识与技能的交流合作有力赋能人才建设,为深化多领域互联互通注入活力。

海丝共建还极大地推动了救灾减贫南南合作。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联合实施多个村级减贫项目。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模式得到东盟国家广泛认可和推广。

中国与东盟数字领域合作方兴未艾。面向印尼、老挝等国的中国北斗系统应用项目;中泰共建新海底光缆项目实现中泰宽带联通;在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建设云计算中心;中新共建“新国大人工智能创新及育成中心”……前沿技术合作项目纷纷涌现。

此外,文旅交流、教育合作、媒体互动等多层次、多元素的人文交流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东盟民心相通,增进了区域互信。

以开放理念引领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世界经济复苏放缓、风险变量累积叠加的背景下,中国—东盟合作推进两大开放型多边发展框架——RCEP与海丝协同共建不仅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将融合更广阔的市场、更庞大的产能、更广泛的领域,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新动能,为建设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作出新贡献。

未来,老挝铁路沿线经济区、关丹港及周边产业经济区、中泰铁路沿线经济区、柬埔寨金港高速形成的“腹地制造业+西哈努克港”经济带,以及雅万高铁沿线将成为带动周边发展的重要经济节点,并推动各自地区形成更加有力的经济支撑。

在迎接机遇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中国—东盟合作面临的风险挑战:国际形势动荡加剧,自然灾害影响不断,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更加不稳定,国际投融资与产供链合作难度加大……更有个别国家高筑关税壁垒,严重冲击了世界贸易体系的稳定性,对全球经济信心造成明显影响。

历史变局往往是加强合作的契机。越是在这样的重大关头,中国与东盟越应当保持历史定力,加强团结,实现共赢。双方均将合作发展作为双边关系的重要主题,这是中国与东盟长期以来能够克服各种风险困难、引领区域合作、成为亚太合作典范的源动力。

202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宣布了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同年举行的东盟峰会提出加强互联互通和复苏能力、增长韧性的九大区域重点合作领域。这都为中国与东盟加强合作共建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面向未来,东盟和中国将坚定携手、紧密合作,践行开放包容的全球治理理念,遵循真正多边主义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用好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空间,构建更高水平RCEP。中国将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这与RCEP的规则体系高度契合,将为东盟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更大便利,并加速形成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区域供应链闭环。这种整合不仅将提升供应链韧性,还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赋予中国与东盟更大的主动权。

中国与东盟需稳步推进规则标准的扩容升级。区域内规则、标准互认互通可以作为优先发展事项,如ESG、碳排放认证的互认等磋商,从双边到多边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双方需要推动RCEP加强自身监管框架,通过内部规则升级形成“防火墙”,确保外部强加的规则不会破坏区域合作,并积极支持RCEP扩容。

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和产供链高质量融合发展。中国—东盟可以共同绘制智能化、绿色化、包容性的高质量互联互通新图景,大力发展区域内智慧物流枢纽。在探索建立区域多边基础设施投资标准体系的过程中,持续深化“南北贯通、陆海衔接”合作布局,并促进区域外更多国家参与互联互通。

深化人文交流,夯实合作民意基础。人文交流不仅是中国和东盟各国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更是中国和东盟面向未来、相向而行的深厚根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与东盟合作不仅是区域繁荣的引擎,更是全球发展的希望;未来合作空间更加广阔,前景可期。双方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战略对接,把握时代机遇,拓展更宽合作道路,收获更多合作成果,携手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创亚太地区的美好明天。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

上篇:习近平对双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 共同续写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时代新篇 李强出席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并讲话
下篇:中国驻柬埔寨大使汪文斌: 让中柬友好合作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分享到

《西部时报》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8082号

↑ TOP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