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 划:徐 行 金启宁 裴奇萌 李旭波 素材收集:石 青 裴 芳 刘玉萍 李金枝 曾广超 李晶媛 王 涛 汪 超 牛 莹 朱文文 宋海燕 丁 婕 图:王 超
“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
2024年5月17日,党中央首次召开以旅游发展为主题的重要会议——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擘画“诗和远方”美好图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旅游业发展,赴地方考察调研时经常到旅游景区、文博场馆等地听取工作汇报,与游客亲切交流。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发表一周年之际,在第15个“5·19中国旅游日”到来之际,让我们跟随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部考察调研的足迹,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论述精神,坚定不移走好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2024年6月18日至19日
青海省西宁市
“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2024年6月18日至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深入西宁市的学校、宗教场所等进行调研。19日上午,习近平听取青海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青海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习近平指出,青海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有效集聚资源要素,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坚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手抓,广泛应用新技术,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统筹省内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好西宁、海东、海西支撑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特色产业。
青海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挖自身优势,加快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良好成效。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5378.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16.59亿元,均同比增长20%以上。今年第一季度,全省接待游客逾千万人次,同比增长29.14%;游客总花费90.28亿元,同比增长23.72%;五一假期,全省接待游客344.37万人次,同比增长10.2%;旅游总花费14.6亿元,同比增长9%。
顶层设计更加健全,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探索生态文旅产业发展新路,编制“1+8”规划体系,推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统一。青海湖示范区创建工作进展顺利,成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破题之举。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整合资金实施43个改造提升项目,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旅游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关注道路通行、停车如厕等“关键小事”,推进入境旅游支付服务便利化,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职业技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出“冰雪+旅游”“赛事+旅游”“非遗+旅游”“美食+旅游”“交通+旅游”等活动,打造全时全域旅游。文旅市场秩序更趋规范,建立健全旅游假期及旺季指挥调度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创优消费环境。文化事业加速发展,深入实施智慧图书馆和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惠民演出、精品剧目创排精彩纷呈,非遗传承和文物保护工作持续推进。文旅品牌更加响亮,深入实施“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文旅品牌提升行动,持续提升文旅品牌影响力。
2024年6月19日至20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全域旅游”
2024年6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宁夏考察。6月19日,习近平结束在青海考察后,来到宁夏。19日,习近平到银川市调研。20日上午,习近平听取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对宁夏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习近平指出,宁夏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独特,要走特色化、差异化的产业发展路子,构建体现宁夏优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宁夏的现代煤化工和新型材料产业,风电、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产业,葡萄酒、枸杞等特色产业,要精耕细作、持续发展。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全域旅游。
宁夏中卫大漠黄河(沙坡头)旅游度假区游人如织,青铜峡市鸽子山葡萄酒文化旅游小镇开园迎客,新近引入的高端民宿与葡萄酒文旅融合标杆项目——贺兰山宿集开始营业。宁夏独特的沙漠旅游资源和占全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三分之一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长廊,已成为宁夏全域旅游的最大亮点。这是宁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作出的重要指示的创新实践成果。
宁夏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独特,黄河旅游、沙漠旅游、葡萄酒旅游、乡村旅游特色鲜明。宁夏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挖掘“黄河、沙漠、葡萄酒”三大核心特色资源,聚力打响“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归来不看沙”“世界葡萄酒之都”三张世界级旅游名片,全力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宁夏中卫大漠黄河(沙坡头)旅游度假区成为宁夏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全国首个沙漠主题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智慧书写的治沙奇迹,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力量,领略到黄河文化雄浑厚重的独特魅力,体验到沙水资源编织的“沙漠童话”,让曾经望沙兴叹的“沙漠之害”变成涤荡心灵的“度假宝地”;宁夏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加快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长廊建设,精心打造以闽宁镇、玉泉营、漫葡小镇、图兰朵等为代表的葡萄酒文旅综合体,集美酒品鉴、温泉养生、文化艺术等于一体的文旅产业新集群,以星空营地、红酒赛事、徒步露营为代表的动感体验新业态,并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庄与周边景区景点连点成线,融入文旅产业链之中,推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和旅游资源相互赋能、融合发展,全力打造“诗和远方”的紫色篇章;培育46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00个宁夏特色旅游村(镇),打造出34个五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32条乡村旅游线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乡村旅游正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4年9月12日
甘肃省兰州市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2024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加强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深入推进考古等工作。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奋斗精神。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黄河万里,奔流激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确立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3次主持召开座谈会,30多次到沿黄各省区视察调研,亲自谋划、亲自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与重要地位,这不仅是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重要展现,更是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024年9月12日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以来,全国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全面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科学统筹好继承和创新、保护和开发,推动黄河文化在赓续传承中更好传播弘扬。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深化黄河文化研究阐释,全面提升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在高质量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方面,积极推进沿黄地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强化区域间资源整合和协作,大力发展文化遗产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旅游演艺等融合业态,合理布局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集聚区等载体,推出一批黄河文化主题的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一批充分展现黄河文化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构建完善“中国黄河”文化和旅游品牌体系。建好用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文化和旅游融合重要载体。同时,推进“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发展富有黄河文化元素、体现创意水平的工业旅游、体育旅游、农耕体验、休闲康养等产品业态。
2024年9月10日至13日
甘肃省天水市、兰州市
“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2024年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先后来到天水、兰州等地考察调研。13日上午,习近平听取甘肃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甘肃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习近平指出,甘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支持敦煌研究院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市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持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甘肃省委“1+9”实施方案,出台文化强省建设、旅游强省建设、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文件。研究制定建设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优秀旅游目的地、打造全国文化保护传承基地、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河西走廊遗产线路建设、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传统村落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实施方案,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筑牢坚实的文化根基。
今年以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聚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提升文化强省、旅游强省谋划水平;聚焦建设典范高地,提升敦煌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水平;聚焦潜心为国护宝,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聚焦传承红色基因,提升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水平;聚焦推动文化创新,提升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水平,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基本建成、嘉峪关长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获批创建、甘肃省内12个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成投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接下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将贯彻实施好文物保护法,对文化保护传承基地、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河西走廊遗产线路建设等政策文件,逐条细化,落实到位;全面加强黄河文化旅游带和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实施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项目;深入推进“典范”“高地”建设,实施敦煌石窟保护利用、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等重大项目,推动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取得新进展,“数字敦煌”技术迭代升级;实施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展示工程,推出一批红色主题精品展览等项目,全面加强文物系统性整体性保护工作。
2025年3月17日至18日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阳市
“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
2025年3月17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贵州考察,先后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阳市等地考察调研。17日下午,习近平来到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习近平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18日上午,习近平听取贵州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贵州各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习近平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对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对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红色旧址,要加强系统性保护。要坚持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文明新风。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
当前,贵州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正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考察调研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开发新场景、打造新产品、满足新需求,持续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等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助力推进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文旅联动,“融”出乡村新IP。继“村BA”“村超”火爆出圈之后,一系列“村字号”活动创新不断,以贵州少数民族非遗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借助球场、T台、舞台等场景,搭乘新媒体跨山越海传向世界。“村晚”“村T”“村马”“村戏”“村歌”等“村”字号家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壮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多文旅动能。系列活动现场还汇聚了来自全省各地的民族产品以及非遗、手工、文创作品和小吃美食,将文体旅赛事带来的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今年“五一”假期,黔东南榕江县凭借“贵州村超”系列活动的持续开展,接待游客40.9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8亿元。
古今交织,“融”出城市新活力。深挖城市文化内涵,全省各地旅游休闲街区因历史感、文艺范与烟火气交融,涌现出贵阳青云路、曹状元街、安顺古城、铜仁中南门、黔南都匀石板街等富有特色的旅游休闲街区,实现文化资源向文旅产业的价值转化,推动城市文化与消费经济深度融合。今年“五一”假期,贵阳青云路步行街累计接待游客约78.3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582万元。
优化服务,“创”出发展新效应。创新推出“支支串飞”“小车小团”等旅游产品,为游客畅玩全省缩短时间;发布“黄小西”贵州文旅数字形象代言人、贵州旅游行业大模型以及“一码游贵州”3.0版本,数字技术赋能为传统旅游资源插上腾飞之翼;打出“重点推介+政策优惠+流量吸引”组合拳,《2025年贵州省“引客入黔”奖励办法》国有A级旅游景区门票免费政策引流效果显著。在今年4月举办的第十九届旅发大会上,贵州推出1000个招商项目,现场签约50.35亿元,与携程、华住等头部企业建立长期联动机制。
2025年3月19日至20日
云南省丽江市、昆明市
“要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
2025年3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先后到丽江、昆明等地考察调研。丽江古城有800多年历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习近平来到这里,详细了解古城营建历史、纳西族民居特色和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等情况。居民和游客见到总书记十分兴奋,争相问好,有的还弹奏乐器、载歌载舞欢迎总书记。习近平频频与大家互动交流,了解商铺经营状况和游客感受。他要求当地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让这座美丽的古城焕发新的光彩。古城内的木氏土司府衙署见证了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习近平察看木府主要建筑,参观纳西族东巴文化研究成果展示。他强调,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离开时,许多居民和游客围拢过来为总书记送行。习近平激励大家说,丽江有美丽风光,有特色文化,有很高知名度,一定能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文旅发展之路。他祝愿丽江人民的生活如同纳西族的“和”姓一样,幸福安康、和和美美。20日上午,习近平听取云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云南各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习近平指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各地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等不同,抓产业转型升级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突出自身特色。云南要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文旅发展之路”,为云南省文旅产业转型锚定航向。云南省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在机制革新、业态重构、市场破圈中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富民强省的生动注脚。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云南省旅游市场表现强劲,全省累计接待游客3445.59万人次,同比增长16.3%;旅游总花费达442.99亿元,同比增长16.7%。
今年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多次专题研究并召开全省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对旅游业发展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同时,成立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构建起高效工作格局。4月22日,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打造旅游消费升级版的若干措施》,推动构建文旅促消费政策矩阵。云南省文化和旅游系统积极履职,推动文旅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做实“旅居云南”品牌,重点培育乡村、度假、医养、文艺、体育等八大旅居业态,开展旅居高质量发展试点示范,推出一批“宝藏小城”和“烟火乡村”,模块化植入流动图书馆、非遗工坊等业态打造新型文化空间,丰富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引领和促进文旅消费。推出“一季一主题”“花开四季‘香’约云南”等深度游宣传推介活动,开发更多深度旅游线路。用好免签政策,开发“一程多站”产品,设立国际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全力打造“畅游无忧”的入境游体验,推动从“过境旅游”向“深度旅居”转型,让云南成为“国际旅游首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