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zb.xibunews.com/Content/themes/mobilechengdoured/weixinlogo.png
策 划:张海燕 撰 稿:申 川 刘春燕 李梦清 熊 瑛 吴昌华 汗 青 卢志佳说到贵州,不能不说非遗;说到贵州非遗,不能不说贵州省内
http://szb.xibunews.com/m/content/2025-05/23/001783.html

等待处理…

普惠金融 让贵州非遗花式绽放

策 划:张海燕 撰 稿:申 川 刘春燕 李梦清 熊 瑛 吴昌华 汗 青 卢志佳

说到贵州,不能不说非遗;说到贵州非遗,不能不说贵州省内金融机构的支持和扶助。

近段时期,贵州各级各类银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质增效金融服务,为贵州非遗保护和发展干实事、加好油。

工行安顺分行

让蜡染非遗重放光彩

蜡染是贵州省安顺市独特的民族印染工艺,凭着独特的制作技艺和艺术特质,广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在2008年6月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位于安顺市开发区的福远蜡染艺术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蜡染收藏、研发、展览、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企业,创办于1992年,创业初期就曾得到工行资金支持,得以度过生产资金不足的困境。但随着工作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这家传统蜡染企业又遇到了生产难题,产品生产工期长、企业周转资金少的实际情况与订单周期短、样式要求多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该公司因周转资金匮乏导致产业升级滞缓,经营再次陷入瓶颈。工行安顺分行了解此情况后,主动上门走访,全面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匹配经营快贷产品,第一时间发放300万元的贷款。截至2024年9月末,该行累计向该公司提供融资支持2400万元。

目前,该公司生产经营规模不断壮大,员工增加到5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0余人,生产车间1000余平方米。企业创新推出的各类日常蜡染用品在省内外供不应求。

在工行“普惠+”服务支持下,该企业进一步拓展文旅市场,建成面积500余平方米的蜡染艺术展厅,展品包括贵州各地原生态蜡染及自行生产的壁饰、服饰、真丝面料、围巾等。企业被评选为贵州省涉外旅游定点单位,已成为安顺一张远近闻名的特色文化旅游名片。

近年来,工行安顺分行紧扣金融为民理念,立足区域实际,探索“非遗+金融”“文旅+金融”等发展路径,形成了支持产业发展新模式。该行全面启动“行业分析研讨会”,推动产业集群式服务,与地方工信局、文体广电旅游局、农业农村局等职能部门开展系列产品宣讲和现场授信活动,通过与政府职能部门紧密联动,持续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该行深入“走市场、进园区、下乡镇”,加大企业走访力度,摸清资金需求情况,积极支持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发展振兴,助力打造特色地方文化品牌。

黔东南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的古法造纸技术已传承上千年,目前已被国家评为非遗技艺,王兴武依托古法造纸工艺,于2019年成立丹寨县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

为了非遗技艺的培训与传承,王兴武计划对合作社的造纸基地进行再次开发,然而因资金短缺,项目迟迟未能得到有效推进。县人行和丹寨农商银行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丹寨农商银行第一时间组织客户经理上门服务,经过实地考察和分析,迅速为该合作社量身定制了授信方案,及时发放担保贷款150万元。

“想不到贷款这么快就发放到账了,有了农商银行的支持,我们发展古法造纸的信心更足了,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好这一非遗传统技艺。”王兴武说。

贵州银行

金融浇灌民族文化之花

行走在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的街巷中,随处可见身着民族服饰或是扎染裙的游客拍照留影。在蜡染体验坊里,游客能亲身体验蜡染、扎染等传统手工艺,沉浸式感受民族地区的文化。

近年来,肇兴侗寨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依托侗族大歌、刺绣、蜡染等民族特色文化,成为全省旅游热门打卡目的地。而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消费升温的背后,同样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有力支撑。

“我们家都是明码标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裙子、T恤、包包、帽子、公仔等,开展扎染或蜡染体验。不褪色不掉色,一般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拿到成品了。”肇兴侗寨猎人部落蜡染坊老板娘陆艳留耐心地向游客们介绍。

陆艳留是本地村民,与丈夫一起共同经营手工蜡染坊,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蜡染坊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夫妻俩虽然打算将二楼改造为蜡染和扎染体验区,一楼只用于成品展示,以便让游客们能更好地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但苦于手里没有资金周转。

2024年8月,贵州银行黎平支行客户经理到肇兴侗寨向商户介绍普惠金融产品时,让陆艳留获得了贵州银行的30万元信贷支持。当年国庆假期之前,陆艳留就对蜡染坊进行升级改造,并赶上了旅游高峰期。“游客对我们的蜡染技艺赞不绝口,经过改造的蜡染坊收入也提高不少。”陆艳留说。

像陆艳留一样在肇兴侗寨经营蜡染店的本地村民还有20余家,大家都把经营和民族特色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让侗族文化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贵州银行黎平支行客户经理黄林林表示,“我们一直在关注肇兴侗寨的蜡染、民宿产业发展,并针对这里的商户开发了集群授信,推出非遗振兴贷、兴农贷等产品。且手续更简单,利率也更优惠。”截至目前,贵州银行黎平支行已向肇兴镇100余户商户发放贷款3100余万元。

贵州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该行将持续探索“金融+文旅”合作新模式,深入融入更多文化旅游场景,用心满足文旅产业需要和游客多样化需求,全力助力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

在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张义苹接触了沿海地区服装厂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后,在母亲的鼓励下,回乡创办了蜡染合作社。2016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妇联的指导和支持下,张义苹创办了蓝锦公司,将传统蜡染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将时尚元素融入传统蜡染文化,为非遗蜡染技艺注入年轻活力。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贵州银行将丹寨蜡染工艺作为突破口,积极走访企业。2021年12月,了解到蓝锦公司的情况,贵州银行丹寨支行立即决定给予重点支持,主动上门服务,为蓝锦公司发放了20万元非遗贷,解决了企业当时资金缺口问题。

贵州银行丹寨支行负责人表示,“像蓝锦公司这样传承、弘扬非遗文化,带动群众增收的小微企业,我们应该做好金融服务,积极给予支持。”

贵州农信

民族工艺变乡村经济

近年来,贵州农信坚守“深耕本土、支农支小”市场定位,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繁荣民族文化上彰显新担当,在活跃乡村经济上突显新作为。截至2023年9月末,贵州农信累计发放文化产业领域信贷资金281亿元,支持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296名,助推非遗项目破圈焕新,为“多彩”山地文化持续添光加彩。

马尾绣是一门传承上千年的三都民间水族妇女独门手工刺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

近年来,贵州农信加大对马尾绣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和知名马尾绣品牌打造的金融支持力度,开展首贷培育,扶持马尾绣特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对符合条件的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并主动下调资金投放利率水平,减免各类结算及账户管理费,为马尾绣产业注入金融“活水”。截至2023年9月,三都农商银行马尾绣产业贷款余额1669万元,支持经营户21户,实现年产值2500万元。

现在马尾绣作为富民强县、乡村振兴的重要项目,得到三都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涌现出宋水仙、韦桃花、韦应丽等马尾绣非遗传承人和乡村致富能手,带领乡亲“绣”出新未来,走上“共富”路。

松桃苗绣作为松桃苗族民间群体记忆和口传身授传承的手工刺绣技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颇具苗族文化特色。作为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8年来,在松桃农信联社的信贷支持下,石丽平建立了从3名“绣娘”几十平方米绣坊到千名员工3600平方米规模化刺绣产业基地,将根根彩线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绣出五彩新产业。截至2024年9月末,松桃农信联社刺绣产业贷款余额1450万元,助力当地9400名妇女创业就业,绣品销往重庆、广西、湖南等周边地区,还远销67个国家和地区。

牙舟陶是贵州传统手工艺品,名列“中国十大古陶之一”,是贵州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

平塘县牙舟镇牙舟古陶国家级传承人张禄麒作为第八代牙舟陶传承人,瞄准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道路,向当地农商银行申请信贷支持,以满足快节奏、高要求的产销需求。平塘农商银行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服务,缩短贷款流程,助力张禄麒陶瓷产业发展。截至9月末,平塘农商银行牙舟陶产业贷款余额1200万元,支持牙舟陶企业及作坊6家,实现年产值620万元,带动百余名群众就近就业创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传承千年的技艺,更是民族的瑰宝。下一步,贵州农信将持续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助力民族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动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贡献农信智慧与力量。

邮储银行贵州分行

守护舌尖非遗美味

“五一”假期刚过,在长顺县但家食品厂车间里,特制油锅正翻涌着琥珀色浪花。腌制足时的鸭子沿铜钩次第入油,在古法技艺中舒展开来。

“爱,是一口香麻的滋味”——这句印在包装上的广告语,早已化作游客返程行李箱里的味觉明信片,随着贵州旅游热潮飞向天南海北。

椒麻鲜香的滋味不仅是跃动于舌尖的味觉记忆,更升腾着非遗技艺与现代金融碰撞的火花。2024年,但家食品厂正面临“甜蜜的负担”:省级非遗招牌越擦越亮,经营覆盖区域不断拓展,但流动资金的弦却越绷越紧。

邮储银行黔南州分行在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发展专项调研中,充分了解到但家食品厂的制作工艺、经营模式及资金需求等情况后,及时为其发放了2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缓解了企业经营压力,也为企业进一步拓店夯实了基础。

“作为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邮储银行通过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并借力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优势帮助地方企业整合资源优势,及时满足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之需,助力‘舌尖美味’代代传承、生生不息。”邮储银行长顺县支行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随着一年以来的金融支持,长顺县但家食品厂即将完成新址迁建,此次产能升级将有效扩大用工需求,为周边群众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创收渠道,同时也为金融机构深耕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机遇。

一箪食,一瓢饮,皆可为天下先。作为深耕地方经济的国有大行,邮储银行贵州省分行始终将“金融‘活水’浇灌乡土文明”视为使命,他们用专业态度解码非遗,以金融温度默默守护着舌尖美味,这份“润物无声”的邮储坚守,让每一份匠心独运的贵州味道香飘四海、历久弥香……

建设银行贵州分行

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坚实后盾

贵州,这片拥有丰富民族文化遗产的土地,孕育了松桃苗绣、侗寨鼓楼、马尾绣、镇宁波波糖等璀璨的非遗技艺。在这些非遗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建设银行贵州省分行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成为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坚实后盾,展现出诸多令人瞩目的金融亮点。

松桃苗绣:雪中送炭的全方位支持

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石丽平创建的“鸽子花”品牌,在传承苗绣技艺的同时,带动了400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帮助300多户贫困户脱贫。然而,其公司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2011年8月和2020年,先后两次遭遇资金困难。幸运的是,建行贵州铜仁松桃支行及时伸出援手,2011年为其提供了300万元贷款,帮助公司解决了扩大生产规模时的燃眉之急;2020年,在公司遭受重创的情况下,又在两周内发放了310万元贷款。从2011年到2020年,松桃支行共为石丽平的公司提供了6次贷款支持,不仅贷款利率低,还助力公司享受贵州省民贸民品贴息政策。在资金的支持下,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拥有织房3600平方米、绣房1600平方米、织布机85台、绣架560台、刺绣基地6个、织布基地5个。如今,“鸽子花?松桃苗绣”已远销67个国家和地区,70%的订单来自海外,成为响亮的民族自主品牌,并多次作为外交礼品和联合国礼品使用。这一系列数据充分体现了建行在松桃苗绣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不仅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难题,还助力其实现了从地方特色产业到国际知名品牌的跨越。

侗家鼓楼:精准服务助力传承与发展

郭金陵、郭太文兄弟创办的黎平金陵民族古建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国家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非遗传承基地,自第一笔56.9万元“税易贷”资金到账,建行已陪伴走过了6个年头。在建筑施工行业,原材料贵、回款周期长是普遍难题,而建行贵州黔东南分行基于公司的行业特性和缴税情况,精准推荐“税易贷”产品线上服务方案。2024年9月,郭太文接到景区鼓楼修建项目后,通过“建行惠懂你”App一键测额,迅速申请到7万元“税易贷”资金用于购买木材。这一便捷的金融服务,使得公司在承接肇兴侗寨、黎平府衙等省内景区的鼓楼修缮维护以及湖南靖州体育馆等项目的修建工作时,能够更加专注于技艺传承和项目建设,确保了侗家鼓楼这一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也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到独属于鼓楼的建筑之美。

马尾绣:十二年坚守的银企深情

黎维美创立的凤之羽民族文化传播公司,与建行贵州黔南三都支行仅隔着一座古桥,双方合作长达12年。在这12年里,马尾绣产业在黎维美的努力下渐成规模,其团队绣制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获得认可,还逐步走向国际,并成功申报国家专利13项,先后获评“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贵州省妇女手工创意设计示范基地”等荣誉。随着消费市场的复苏,公司面临流动资金短缺的困境,三都支行客户经理及时跨过古桥,为黎维美送来“小微快贷”37万元。通过“建行惠懂你”App的便捷操作,几分钟内就解决了她的资金难题,让她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订单增加带来的挑战,继续带领600余位绣娘传承和发展马尾绣技艺,也让水族文化在传承中迎来了新的希望和更广阔的天地。这不仅体现了建行对马尾绣产业的长期支持,更展现了金融服务与非遗传承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镇宁波波糖:助力转型升级的及时雨

伍万祥的镇宁万祥波波糖食品有限公司,从一个家庭小作坊发展成为当地波波糖生产制造龙头企业,建行贵州安顺镇宁支行功不可没。2024年10月9日,基于伍万祥的日常收单流水、个人征信及资信状况,镇宁支行在“建行惠懂你”App上为其申请到一笔230余万元的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伍万祥当日支用130万元用于企业升级。在资金的支持下,波波糖生产设施得到革新,企业完成转型,坚守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不断丰富产品口味形态,并有效整合了之前积累的客源。如今,省内外波波糖订单源源不断,工厂日产量达到6吨以上,实现了从传统小作坊向标准化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让镇宁波波糖的“饴”人香气传得更远。

农行黔东南分行

扎实做好系统性保护

贵州省黔东南州是侗族大歌、苗族银饰、刺绣、蜡染等众多非遗技艺的故乡。“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课题之下,中国农业银行黔东南州分行积极应答,充分发挥乡村振兴金融主力军作用,以普惠“金融活水”精准滴灌“非遗之花”。截至目前,共信贷支持全州各级非遗传承人48人,贷款余额1887万元。

“绣”出美好“钱”景

黔东南州施秉县的苗家绣娘龙禄颖,也帮助1000多名村民实现了“守着娃、绣着花、挣着钱”的居家就业梦想。

龙禄颖是非遗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早年外出深圳打工,后来返乡创办苗绣企业舞水云台公司。创业初期,龙禄颖带领8位绣娘以手工刺绣领带、茶席装饰等小物件起步,凭借精湛技艺和精巧设计,产品逐渐打开了市场。

随着订单量激增,资金短缺成了最大掣肘。关键时刻,农行施秉县支行向龙禄颖伸出援手,通过“文旅+信贷”模式累计投放1000万元贷款,并给予利息优惠,帮助龙禄颖渡过难关。

“2023年,农行500万元资金就像一场及时雨,帮助公司解了燃眉之急。”龙禄颖感叹道。这两年,龙禄颖开始探索苗绣的创造性转化应用。她一方面投入智能化苗绣生产线,流水线生产苗绣风格绣品,广泛应用于墙布、挂画、服装、包包等。另一方面以手工苗绣和时尚服饰品牌合作,生产的产品亮相米兰时装周,在世界舞台展示中国民族文化。

3月刚从米兰时装周回来的龙禄颖,4月又飞往意大利参加合作时装品牌的品牌活动。用龙禄颖的话来说,这两年简直忙得“没朋友”,随时都在讨论新产品设计方案、安排出口订单生产、迎来送往客户朋友。

“这份事业,事关1000多名苗族妇女的就业增收。”龙禄颖直言,压力很大,但好在有农行支持她们成长,农行还努力帮助公司找销路,经过多方协调,绣娘们的苗绣作品已正式入驻“农银商城”平台。

“银匠村”插上“金翅膀”

天气转暖,春色渐浓,位于黔东南州丹寨县的“银匠村”开始热闹起来。从全国各地前来游览、体验的游客把小小的“村子”塞得满满当当。

名为“银匠村”,实际上不是村,这是非遗苗族银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国春在丹寨县卡拉村设计打造的一个“村中村”。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苗族银饰锻制、蜡染、刺绣、古法造纸、鸟笼制作等多种非遗项目的设计、加工过程。

“丹寨县拥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30项。长期以来,这些非遗项目呈现分散发展状态,从文旅融合发展的角度看,没有规模,形不成聚合效应。”王国春说。

从2019年开始,王国春就马不停蹄投入建设。在将要打造二期“银匠村”主体时,资金链一下子就断了。“当时的流动资金只有50万元,项目也推进不下去,到后来就只有卖仓库里的银原料。”王国春说。

农行丹寨县支行在走访中了解到王国春的困难。在认真调研公司的未来规划、经营模式和市场情况后,丹寨县支行向王国春的公司支持流动资金贷款360万元。仅3个月时间,“银匠村”主体顺利建设完毕,并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2022年底,“银匠村”入选全国首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2023年,“银匠村”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24年,“银匠村”接待游客20万人次,“村域”内综合产值千余万元,成为非遗产业集聚与乡村振兴的典范。

今年3月,丹寨县支行又为他增量授信640万元,总授信额度达1000万元,全力支持“银匠村”非遗产业发展。

“有农行的‘陪伴式’支持,我对未来充满信心。”王国春说,目前公司和多家品牌开展接洽和合作,“今年我有信心把产值做到5000万元”。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西部时报》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8082号

↑ TOP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