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时报电子报

2025年7月8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33

西部时报乡村振兴 农产品出海开拓产业新蓝海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西部时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产品出海开拓产业新蓝海

统 筹:张海燕 撰 稿:李佩珊 舒 文 吕有富 郜晋亮 李传君 王 耀 魏珊珊 吉 锐 曾 洁 刘力维 王 嘉 刘晶晶 林梦姣 张国圣 刘子语

6月23日,9只来自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的优质简州大耳羊种羊在顺利完成隔离检疫后,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启程,飞赴非洲乌干达。

这只是西部地区农副产品出海的一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色农产品纷纷走上“世界货架”,进入国际市场。从“农产品出口”到“农业出海”,西部地区农业正经历的转型,不仅是概念上的简单升级,更在内涵与外延上不断拓宽。

宁 夏

进入7月,宁夏迎来冷凉蔬菜大面积成熟上市的季节。这几日,自北向南的冷凉蔬菜种植基地里,都有菜农忙碌的身影。刚刚采收的菜心、西兰花等新鲜蔬菜,经过分拣、装箱、加冰、封装后,即刻抵达迪拜、香港等地市民的餐桌。

宁夏海拔高、气候凉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培育冷凉蔬菜的最佳之地。这里的冷凉蔬菜生在净土、长在高原、色泽鲜亮、脆嫩甘甜,70%通过冷链物流,销往全国和海外。

为助力宁夏特色农产品进一步扩大出口,银川海关成立促进“六特”等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打造“智审”“智看”“智帮”全链条服务。种植基地若通过“智慧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备案VR培育平台”申请备案,3天即可完成备案。

如今,立体化开放通道,是“宁字号”蔬菜抢鲜出海的“加速器”。“通过客运航班腹舱带货,冷凉蔬菜8小时直达迪拜。”据银川市贺兰县一冷凉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刘洋介绍,自从通过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实现出口,中东市场的订单同比增长了35%以上。

2024年起,冷凉蔬菜成为链接银川与迪拜新的绿色纽带。来自银川的优质冷凉蔬菜,冷储包装后从种植基地发往银川河东国际机场,每周搭载银川—迪拜客运航线,约8个小时到达阿联酋迪拜国际机场,被快速运输分发到商场、超市、酒店、餐厅等。

不止于此,宁夏近年来加力构建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国际公铁物流3条国际通道,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空、铁、海通达能力不断增强。通过持续加密的物流网络和航线,宁夏推动促进更多“宁夏产”走出国门,银川已成为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今年5月,宁夏首条铁海联运冷链专线正式开通,“一箱到底”全程温控无缝衔接,为枸杞、葡萄酒、冷凉蔬菜等特色产品“抢鲜”出海搭建起更高效、稳定的国际物流新通道。

2024年,宁夏农产品出口额17.6亿元,同比增长23.3%。2025年1—5月,宁夏农产品出口创历史同期新高,出口额8.3亿元,增长25.8%。其中,蔬菜出口2.3亿元,增长112.4%。如今,宁夏冷凉蔬菜稳占中东市场,枸杞出口多年全国第一,固原鸡蛋端上香港餐桌,出口蔬菜品类包括西兰花、菜花、菜心、芥菜、卷心菜、菠菜等30余种,在马来西亚、新加坡、阿联酋、泰国等地广受赞誉。

7月的宁夏,万亩冷凉蔬菜基地焕发着勃勃生机,一筐筐新鲜翠绿的蔬菜经过分拣包装,即将运往各地市场,更多“宁字号”鲜品已出海远行,走向世界。

甘 肃

仲夏时节,陇原大地瓜果飘香。走进天水峻泽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包装车间,沁人心脾的甜瓜香气扑面而来,工作人员正熟练地将新鲜甜瓜拣选、分装,打包后发往海外市场。

产自甘肃秦安的甜瓜又称白脆瓜,是甘肃名特优农产品,其色白如玉、脆嫩爽口、糖度高、香气浓郁,凭借高品质长期享誉国内外市场。“近年来,我们借助海关支持农产品出口便利化措施的东风开拓贸易渠道,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市场和品类持续拓展。秦安甜瓜就是出口的典型代表。”天水峻泽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安学强说。

为支持新鲜瓜果扩大出口,兰州海关优化监管服务,通过线上业务小程序发布出口水果果园、包装厂注册要求和流程,指导企业高效获取出口资质;强化源头管控,规范农药及化学品使用,严格开展有害生物监测,健全“田间到舌尖”全流程质量管理;畅通新鲜易腐农食产品出口“绿色通道”,实现线上预约、快速查验、云签发一站式服务,为“甘味”瓜果飘香海外保驾护航。

甘肃农业产业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多样的地理地貌和自然气候孕育了丰富的特色产业,菌菇产业便是其中的亮点。在两当县黄波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完成分级的干香菇、木耳经封装生产线作业,由海关检验放行后,销往海外市场。

“从出口申报、现场查验到证书签发仅用1天,全程线上办理,大大节省了跑办时间,为海关速度点赞!”两当县黄波菌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卯春江说。为挖掘特色农产品出口潜力,兰州海关开发“码上办”小程序,实现“5+2”预约查检、随报随检、即检即放、快速出证等便利措施,保障农产品全天候便捷通关。同时,依托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优势,梳理检验检疫标准,帮助企业破解国外贸易壁垒,持续赋能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

除新鲜瓜果和菌菇外,“甘味”干坚果产品出口步伐也在加快。在位于成县的陇南市华龙恒业农产品有限公司车间,发往中亚的核桃仁加紧生产;天水幸福里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松子经海关检验放行后,装车运往海外。

近年来,甘肃特色农产品出海矩阵不断扩容,除传统果蔬外,大樱桃、甜瓜、鲜切花、干坚果等产品纷纷“组团”开拓国际市场,“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模式成为“甘味”产业发展新蓝海。据兰州海关统计,今年前5个月,甘肃省农产品出口值达13.9亿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19.9%。

贵 州

4月15日,贵州地区首次按集装箱整列班列组织开行至广西北部湾港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列车司机宋文军和搭档黄万科负责此次牵引任务。

“缓解制动机、推动前进手柄……”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当天10时30分,韶山3B固定重联型0066号准时出库,驶往贵阳南站编组场进行连挂作业。

“呜——”一声悠长鸣笛后,满载2688吨化肥的“钢铁长龙”在阳光中舒展筋骨,从贵阳正式启程,驶向广西北部湾港(防城港)。

伴着火车的轰鸣声,宋文军扯着嗓子唠起了家常,在这条铁路上“摸爬滚打”了26年,他瞧见黔桂线成了货运“大走廊”,坐着火车出海的黔货越来越多。

此趟列车5天左右抵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全程约2500公里。在宋文军的印象里,原来经常是货等车,碰上编组站“塞车”,得再耗上几天几夜。

“现在有了‘图定班列’,站到站之间,就跟客运班列一样准时准点。”老宋说到这时,一旁的黄万科默契地竖起大拇指。

国铁成都局贵阳铁路物流中心营销部副主任龙翔介绍:“我们采用固定时间、固定路线、固定车次的‘图定班列’进行高效组织,每月预计8至9列。”

这样的方式,让从贵州到广西北部湾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营更加高效,实现“站到站”全链条运输,企业可提前锁定舱位和运价,物流效率显著提升。

“东南亚市场对中国化肥、农产品等需求旺盛。”贵州山水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彩虹表示,图定班列为西南地区外贸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跨境运输保障。

自2017年运行以来,西部陆海新通道从“一条线”到“一张网”,从最初的渝桂两地合作拓展至国内“13 2”省区市共建的新格局。

贵州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连接点,让“黔货出山”迈入快车道,通过贵阳国际陆港的枢纽作用和省际协作的深化,为内陆贵州打开了面向全球的窗口。

沿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白酒、辣椒、茶叶、吉他、轮胎等贵州特色产品便捷“出海”,总共覆盖了超120多个品类,通达全球87个国家的221个港口。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贵州建成了综保型国际陆港——贵阳国际陆港,凭借这一综保型物流枢纽,成功实现了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等多向联动,货物运输时间较传统路径缩短20天,通关效率提升40%以上,本地企业可“一站式”完成报关、查验等流程,95%的商品实现“零关税”快速通关。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不仅是物理通道的延伸,更是开放格局的重构,构建起了黔西北、黔中、黔西南、川南、成渝地区至北部湾地区货物运输出海路径最短和最便捷的通道,带动新通道区域协调发展。

昔日“三不沿”的省份,正以通道经济为支点,撬动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新未来。下一步,贵州还将新增大水沟、都拉营、小寨坝、凯里西站至防城港、钦州港东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书写更多开放共赢的故事。

四 川

四川省是我国西向南向开放门户,具有开放发展的空间和资源优势。近五年来,四川省农产品出口增长46%,多个单品出口位居全国前列。那么,为助力农产品扬帆出海,四川省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建基地,夯实贸易基础

加快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以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建设为重点,四川省持续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上发力,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产品生产吸引力、带动力和辐射力。

四川省将国贸基地建设与现代产业集群培育、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创建、天府粮仓精品品牌打造统筹谋划。每年安排财政资金600万元支持培育。

通过深入调研,找准四川省农产品出口优势,聚焦多种农产品分类开展培育。特别是针对出口标准不高、国际品牌不响、市场渠道不通等问题,重点支持基地对标国际市场开展国际标准认证、国际品牌注册,拓宽农产品出口渠道。

四川省商务厅联合成都海关制定农业国贸基地《实施方案》《考核细则》,整合部门资源,加强业务指导,提升农产品流通能力。截至目前,已成功申报9个国家级国贸基地和32个省级国贸基地,建成29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这些基地已成为农产品出口的中坚力量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

建平台,拓宽出口渠道

四川省大力开展“川字号”农业品牌培育行动,在建平台、育品牌、重营销上下功夫,组织多种形式境外推介活动,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境内外展览展示。

从2023年起,四川省积极开展“天府粮仓”精品品牌“一带一路”行,策划韩国、意大利、中国香港等23个站点活动,举办海外推介和投资洽谈会。2023年,累计组织200余家农业企业赴境外参展推介,补贴资金1000余万元,达成意向签约金额近10亿元,掀起“川字号”农产品国际热潮。

充分利用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四川农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国内展会平台,设置四川省出口农产品展示专区、举办出口农产品专场推介活动,吸引大量采购商咨询洽谈。支持泸州、资阳、眉山、雅安等地申办中外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以及举办柠檬、蔬菜、泡菜、茶叶等专项国际性论坛或会议,提升出口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建机制,强化组织保障

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对外开放,尤其是农产品出口工作。

首先,结合四川省实际,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会同省商务厅、成都海关等14个部门,出台了《四川省促进农产品出口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细化分工责任。其次,以四川省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联席会议为基础,完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健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加强农产品出口协调工作职能,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议,研究解决农产品出口问题。最后,四川省多部门签署《促进四川农产品出口合作备忘录》,建立常态化工作联络机制,帮助解决农产品出口在专列运行、出口通关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支持230余家企业组建四川农产品出口联盟,抱团发展。定期开展政策宣传和培训等,优化服务水平,增强企业出口能力。

通过多方努力,四川农产品贸易屡创新高。2024年1—8月,四川农产品进出口总额185亿元,同比增长48%。下一步,四川将继续加大促进农产品出口工作力度,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努力打造西部农业开放高地和农产品贸易枢纽。

陕 西

色泽红润、果香浓郁的延安苹果,以脆甜口感征服味蕾;颗粒饱满、麻香醇厚的花椒,为美食注入灵魂;匠心烘干的苹果干,锁住天然果香,甜蜜有嚼劲。这些饱含黄土高原深情的特产,正搭乘“出海”快车走向世界,为延安打开一扇与全球交流合作的新窗口。

“自2024年3月实现出口贸易‘首单’以来,我们已累计出口鲜苹果1062吨,主要发往菲律宾、越南、肯尼亚等,今年又新增了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优洛有机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斌介绍,得益于海关政策宣讲和专人监督指导,公司苹果质量安全管理的水平逐步提升,也让他们对未来出口市场的拓展更有信心。

延安海关坚持“每月一县区”开展“关长送政策上门”活动,结合延安1市2区10县实际情况,“把脉定向”分析外贸特点及重点调研方向,赴企调研直奔主题解决问题,“对症下药”深化关地协同常态化联系机制。在了解到企业出口需求后,第一时间派专人与企业负责人保持联系,进果园、进车间、进工厂,精准送达延安海关政策包,宣讲海关通关便利化、税收优惠、检验检疫等政策,破解企业“不懂、不会、不敢”困惑。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延安市进出口总值7.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7倍。延安海关监管鲜苹果1650吨,货值1682万元,同比增长1.2倍、1.3倍。与此同时,以洛川苹果脆片、集义花椒等为代表的延安“土特产”正乘着海关便利化政策的东风香飘海外。

青 海

6月28日,来自海东乐通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22.5吨青海马铃薯顺利通关,即将抵达吉尔吉斯斯坦。公司负责人胡海燕捧着一颗饱满的马铃薯,脸上难掩喜悦:“谁能想到,咱这高原上的‘洋芋蛋儿’,如今真成了国外抢手的‘金疙瘩’!”马铃薯实现出口正是青海高原特色农产品加速“出海”,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市场的生动缩影。今年前5个月,在西宁海关监管护航下,2751吨马铃薯跨越山海,先后出口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国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青海马铃薯持续飘香海外,不仅让当地农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让高原特色农产品出口增添了一张新名片。西宁海关主动靠前,组建工作专班,多次跑企业、下田间,“一对一”精准对接企业出口计划。针对国外市场准入、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等难点问题,海关工作人员现场“把脉问诊”,通过靶向政策解读和实时推送目标市场动态信息,为企业铺就政策获取“高速路”。胡海燕说:“从准备材料到理顺出口流程,每个环节都帮我们少走了好多弯路。特别是在申请出境粮食加工、仓储企业资质那会儿,关员‘手把手’教,让我们最快获得了海关注册资质,促成了公司首笔订单。”

同时,西宁海关指导企业织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源头严控,指导企业开展种植环节病虫害监测;过程可溯,推行产品溯源数字化管理,实时记录土壤检测、有机肥使用、质量抽检等关键信息,确保每一颗马铃薯都经得起检验;抢“鲜”出口,西宁海关开辟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实行“即报即检即放”的快速通关模式,大幅压缩查验时长,助力高原马铃薯走俏国际市场。接下来,西宁海关将持续深化“关企”合作,扎实推进“农食产品出口三年专项行动”,推动更多青海特色农产品走向世界,为乡村振兴贡献实实在在的力量。

重 庆

今年以来,重庆多个区县的特色农产品出口迎来“开门红”,从田间、地头,从果园、基地,越洋“飞”向世界。

巫山本产季首批27吨优质柑橘通过冷链运输发往菲律宾马尼拉,标志着三峡地区特色农产品自营出口业务全面启动。此次出口的柑橘以果大形正、脆嫩化渣的高品质品种为主,经严格筛选与标准化包装后,预计10天内抵达目的港。

近年来,当地通过技术升级与标准化种植,推动柑橘出口量持续攀升,2023年出口量同比增长15%。相关部门表示,将加大俄罗斯、东南亚等市场推广力度,并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企业拓展海外渠道,助力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潼南不断在柠檬品质上发力,2023年实现出口3.9万吨,创汇2.65亿元,覆盖俄罗斯、新加坡等30余国市场。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每周稳定出口两个集装箱,运输时效提升30%。当地同步推进产业升级,建成海外交易体验中心,推动“潼南柠檬”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产品。

江津农产品出口实现重大突破,3亿元年度大蒜出口订单首批货物将通过青岛港发往巴基斯坦。企业创新“淡旺季收储”模式,整合山东优质货源分批次出口,同步联动东南亚水果、农资贸易需求,计划通过铁海联运将本地冷链设施利用率提升40%。

在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有力支撑下,重庆各类特色农产品持续拓展海外市场,稳步推动农产品出口迈向更高台阶,在国际市场释放出更为强劲的发展活力。眼下正是重庆丰都县高家镇的藠头深加工厂最忙碌的时期,村民们从田地里收回来的藠头,经过严格清洗、低盐发酵、杀菌灌装等工序后,“摇身一变”成为深受海外市场欢迎的甜酸藠头、泡椒藠头和盐渍藠头等即食产品。

丰都县农业农村委主任“丰都特色农产品能够畅销海外,高效的物流体系功不可没。”谭明权说,随着重庆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丰都实现西部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和挂港开航,当地农产品可通过长江航道运往上海港,也可以通过陆海新通道发往广西钦州港,再发往日韩、欧洲等国际市场,实现“江海联运”,出口周期比传统陆运缩短30%,物流成本降低20%。

云 南

据昆明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云南出口农产品44.6亿元,增长37.6%,位居西部地区第一。在弥勒高泰果业有限公司水果包装厂,一筐筐新采摘的柑橘经自动化分拣,按照大小、色泽、重量等指标进行分级、打包和装箱后将销往海外。“我们通过科学规划种植时间,实现各类柑橘错峰上市,成为越南市场的畅销货。今年一季度,我们出口越南的柑橘达258吨,增长了9.8倍。”公司负责人张世高介绍。

海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云南农产品出口已覆盖全球超160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一季度,云南出口蔬菜及食用菌9.6亿元,同比增长28.1%,出口值位列西部地区第一;出口干鲜瓜果及坚果12.5亿元,同比增长148.9%,出口值位列西部地区第二,其中葡萄出口值稳居全国首位;出口咖啡2.2亿元、鲜切花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2.1%和48.2%,出口值稳居全国首位。

凤庆的柑橘采收完毕,大理的柑橘、葡萄便开始上新。近一段时间,在大理鲜活农产品出口“一站式”服务中心,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辆辆冷链货车满载着柑橘、葡萄等水果等待海关查验。今年前5个月,大理出口至东盟的新鲜水果达6万吨、货值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48.8%和194.6%,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

这些只是云南水果出口的一个缩影。据昆明海关统计数据,今年1月至5月,云南与东盟进出口贸易额达485.3亿元,其中,对东盟出口农产品50.3亿元,同比增长15.3%,而水果及坚果出口同比增长80.7%。东盟继续稳居云南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目前,云南向东盟国家出口的水果种类仍以柑橘、葡萄、苹果为主,还新增了蓝莓、鲜枣等特色水果。

除了水果种类与地理区位,云南独特的“立体气候”也是优势之一。在云南,绝大多数水果可与其他产区水果形成上市时间差,鲜果可实现“四季生产、周年供应”。同时,部分水果还有“早熟更早、晚熟更晚”特点,比如沃柑最早可在当年12月上市,最晚可留树于次年7月上市,较广西产区供应期长4—5个月。

沃柑是凤庆县新引进的柑橘晚熟品种,有柑橘“晚熟之王”之称。自今年3月实现首次出口以来到5月底,凤庆沃柑出口量已超2600吨。“凤庆地处滇西纵谷南部,优越的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合沃柑生长,种出来的沃柑产量高、品质优,在海内外市场广受欢迎,预计年出口量将达到3000余吨。”凤庆万众缘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玉承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版权单位:西部时报社 版权所有:西部时报
备案号:京ICP备202404217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