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文山市人民政府
文山市,这座镶嵌在滇东南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不仅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更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成为滇东南地区一颗耀眼的新星。
在地理环境方面,文山市的位置境域十分独特。它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西部。东、北与砚山县紧密相连,南邻马关县,西与红河州蒙自市相接,东南接西畴县,国土面积达 2967.17 平方千米。这样的地理位置,让它在区域交流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地形地貌
文山市属于滇东南岩溶山区,喀斯特岩溶地貌尤为突出。其总体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山峦连绵起伏,河谷沟壑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境内的地貌受地层、岩性和构造的控制十分明显,大致可分为构造侵蚀地貌、构造溶蚀侵蚀地貌、溶蚀堆积地貌、侵蚀堆积地貌和火山岩地貌五种类型,其中以岩溶地貌为主。这些形态各异的地貌,不仅塑造了文山市独特的自然景观,也对当地的农业、交通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气候方面,文山市地处低纬度高原,北回归线横穿而过,素有 “北回归线绿洲” 的美誉。这里属于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全年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 18℃左右,年降水量约 1200 毫米。这样优越的气候条件,为多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得文山市成为一个物产丰富的宝地。
历史沿革
追溯文山市的历史沿革,可谓源远流长。早在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这里就开始置郡县,隶属于牂牁郡,开启了行政建制的历史。清康熙六年(1667 年),设开化府;雍正八年(1730 年),正式设立文山县。1949 年 4 月 15 日,文山县民主政府成立;1950 年 1 月 7 日,文山县人民政府设立。2010 年 12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文山县,设立文山市,标志着这座城市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人口与民族
人口与民族构成是文山市的一大特色。2024 年,全市常住人口为 62.05 万人。这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居住着汉族、壮族、苗族、彝族、回族等 11 个世居民族。2022 年,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 48.35%,其中有 4 个彝族乡和 1 个回族乡。各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相互交融,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经济发展
文山市在 2024 年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 409.28 亿元,同比增长 3.6%,展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该市的产业结构丰富多样,以种植三七、烤烟等为主的传统产业和高原特色农业,以及生物制药、新型建材等新型工业共同构成了经济发展的支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山市是全国最大的三七种植和加工基地,被誉为 “中国三七之乡”。2005 年,“文山三七” 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一品牌不仅提升了文山三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自然资源
文山市的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境内贮藏着 31 种矿产,且储量可观,开发前景广阔。林地面积达 227.5 万亩,森林覆盖率为 41.4%,丰富的林业资源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作为 “中国三七之乡”,其三七的产量、质量和产值均为全国第一、世界之最,成为文山市一张亮丽的名片。
文化特色
文山市深受多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化体系。山歌、民乐、土戏等文化艺术形式各具特色,其中文山乐西土戏被誉为 “百年壮剧”,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此外,还有多款民族特色美食被列入非遗名录,这些美食不仅味道独特,更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壮族的 “三月三”、苗族的 “踩花山” 等民族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各族群众都会身着盛装,举行各种传统仪式和活动,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
旅游资源
文山市主要以中医药、民俗风情、乡村旅游、历史文化等特色旅游为主。全市共有文山州博物馆、云南白药数字三七产业园等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 6 个,国家 AA 级旅游景区 1 个,云南省旅游名村 1 个。同时,还有平坝古镇、五子祠等文物古迹 15 处,其中国家级 1 个,省级 3 个。这些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体验文山市的独特魅力。
区位优势
文山市的区位优势也十分明显。北上省会昆明市 320 公里,东至广西南宁市 576 公里,南下州内天保口岸 122 公里、都龙口岸 114 公里,西至红河州州府蒙自市 128 公里。这样的区位使得文山市成为云南省进入沿海地区和通往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通道,为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今,文山市正凭借着丰富的资源、独特的区位、深厚的文化等优势,在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它在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向着建设更加繁荣、美丽、和谐的城市目标稳步迈进,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