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时报电子报

2025年11月11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33

西部时报乡村振兴 陇原大地喜气浮  三农不负稻粱谋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西部时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陇原大地喜气浮 三农不负稻粱谋

策 划:张海燕 撰 稿:刘卓杰 唐丽娟 李志斌 汪龙琦 王 虎 田 博 杨红娟 胡文龙 赵芳媛 房惠玲

初冬时节,陇原大地喜气洋洋,辛劳近年的人们迎来了丰收的喜悦。

秋漳药材迎丰收

深秋时节,陇原大地寒意渐浓,而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的山野田垄间却热闹非凡。金钟镇、贵清山镇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里,机械轰鸣与村民笑语交织,党参、当归、黄芪等道地药材铺满地头,浓郁药香随风飘荡,一幅产业兴旺、群众增收的乡村振兴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

金钟镇:机械助力采收四万亩药材迎丰收

走进漳县金钟镇看治坡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金黄的阳光洒在田垄上,一台台农机穿梭其间,铁犁翻起带着湿润泥土的当归,饱满的根茎纹路清晰,引得村民们争相分拣。“以前靠人工刨挖,一亩地得忙活好几天,现在有了农机,效率直接翻了一倍!”村民张爱霞一边快速捡拾归拢当归,一边笑着介绍说,她今年种了5亩党参、20亩当归,眼下采收已近尾声,“你看这当归个头,今年长势比往年都好,就盼着能卖个好价钱,给家里添点收入。”

不远处的党参种植基地里,种植能手杨妙龙正和家人一起打包刚采收的党参。阳光下,色泽鲜润的党参整齐码放,散发着淡淡的药香。“今年种了8捆地膜党参、12捆地膜当归、12捆地膜黄芪,算下来能挖4吨左右药材。”杨妙龙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话语里满是丰收的喜悦,“镇里不仅给我们提供技术指导,还帮忙对接收购商,咱们种药材心里有底!”

据金钟镇农业农村中心主任骆亚桥介绍,近年来,镇里立足当地气候和土壤优势,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订单对接等举措,引导群众规模化、规范化种植。“今年全镇种植党参、当归、黄芪等中药材达4万余亩,目前已全面进入采挖关键期,预计15日内就能完成全域采收,随后将进入晾晒、加工环节。”骆亚桥表示,下一步镇里将联合县农技中心,持续做好采收、晾晒全流程指导服务,让群众通过中药材产业实现稳定增收,日子越过越红火。

贵清山镇:党建引领产业青年返乡共致富

与此同时,漳县贵清山镇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里同样一片繁忙。村民们趁着晴好天气,手持锄头穿梭在田垄间,锄起锄落间,裹着泥土芬芳的党参便被轻轻挖出。大家分工协作,采挖、分拣、打包、运输各个环节井然有序,田埂上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新采挖的党参断口处渗出乳白浆汁,浓郁的药香在田野间弥漫,成为深秋里最动人的气息。

“我今年种了30亩党参、20亩当归,你看这党参根茎多粗壮,亩产少说也有1000斤!”在柯寨村的种植基地里,“00后”青年任军义蹲在田埂边,拿起一株刚挖出的党参轻掸泥土,脸上满是自豪。作为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他坦言,正是看中了家乡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潜力,“镇里不仅给我们返乡创业者提供政策支持,还有技术人员上门指导,现在种药材比在外打工更有奔头。”

近年来,贵清山镇以“党支部+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模式为抓手,构建起“支部引领、能人带动、资源整合”的产业发展机制,既打开了群众的“致富门”,也吸引了不少像任军义这样的青年返乡创业。据了解,今年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03万亩,随着药材市场行情向好,每日仅贵清山镇劳务市场就有逾2000名村民前来务工,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增收。

“中药材产业是我们镇富民增收的‘金招牌’,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硬支撑’。”贵清山镇党委书记包小飞表示,下一步,镇里将持续扩大标准化种植规模,强化技术指导与服务,探索中药材深加工路径,拓宽多元销售渠道,“我们要带领群众把‘以药兴产、以药促收、以药富民’的路子走得更稳、更宽,让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持续奔涌,让更多群众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从金钟镇的机械采收忙,到贵清山镇的返乡创业热,如今的漳县,中药材产业已成为连接田野与市场、带动群众增收的重要纽带。深秋的药香里,不仅飘荡着丰收的喜悦,更承载着漳县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这片土地上缓缓铺展。

临夏花椒富民香

金秋时节,积石山县银川镇胡李村村民鲁永基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打理花椒树,拉枝、修剪,动作娴熟,一气呵成。

“今年花椒品质好、收购价高,估计能卖4万多元。”鲁永基脸上挂满了丰收的喜悦。

临夏州种植花椒历史久远,作为全国花椒主产区之一,积石山、临夏、东乡、永靖等四个县连片种植面积51.26万亩。多年来,花椒一直是刘家峡库区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近年来,受市场供需关系、产品质量标准不一、采收成本高等因素影响,花椒“销售难”问题突出,阻碍了花椒产业健康发展的脚步。

建设优质种植基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临夏花椒”品牌……2024年以来,临夏州委、州政府出台若干措施,打出“组合拳”,推进花椒产业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智能化建设,推动花椒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一系列政策赋能下,今年,临夏州花椒产量1.28万吨,较2024年增长40.9%。

近日,笔者走进临夏花椒主产区,探寻这项富民产业的破局之路。

走进积石山县建平花椒种植购销专业合作社车间,工作人员操作着色选机和X光机。花椒经过烘干、去籽、切芭、筛选等流程,被加工成初级产品,经过包装存储在冷库。

建平花椒种植购销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在当地政策的扶持下,经过数年发展,吸引了60多户椒农入社,成为临夏州集花椒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龙头合作社。

2024年,临夏州委、州政府落实专项资金2000万元,支持临夏县、积石山县花椒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一批标准化厂房、加工车间、花椒冷藏保鲜库。同时,购置色选机、烘干机、加工生产线,提升产品附加值。

就在此时,建平花椒种植购销专业合作社借政策东风,升级了加工设备。“相较老设备,新设备筛选花椒的效果和加工效率大幅提升。”合作社负责人李建平说。

“我们合作社不仅种植了500亩花椒,还收购周边群众的花椒,经过初级加工,再销往重庆、四川、山东等地。”李建平告诉笔者,良好的品质是花椒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合作社向社员定期提供技术指导、农资化肥、改良品种等服务,从而确保花椒品质稳定。

合作社的蓬勃发展,不仅助推临夏花椒走向全国,还通过示范带动,引导椒农开展标准化种植,提高了花椒品质。

近年来,临夏州大力培育经营主体,通过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促进产加销主体抱团发展。同时,落实优惠政策,引导种植大户、家庭林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扶持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服务商与椒农组建花椒股份专业合作社,提升产业化水平。

过去,由于生产环节的“小散弱”制约了花椒产业的发展,难以形成稳定的市场竞争力;如今,随着众多花椒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具备了冲击更广阔市场的“硬实力”。

从山野沟峁的点点椒红,到香飘四海的“金字招牌”,临夏州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一棵棵花椒树真正成为强州富民的“摇钱树”。临夏花椒的破局之路,是一条从生产端、加工端到市场端协同发力的全产业链升级之路,更是临夏州立足资源禀赋、做强特色产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

平凉蔬菜成产链

日光温室里辣椒红透枝头,智能大棚中番茄挂满藤蔓,分拣中心内冷链车整装待发……深秋的平凉崆峒大地,设施蔬菜产业正以蓬勃生机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近年来,平凉市崆峒区锚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目标,以“扩规模、提品质、延链条、增效益”为抓手,推动设施蔬菜从“零星种植”向“集群发展”跨越。截至目前,全区设施蔬菜面积达2.11万亩,总产量突破21.98万吨,全产业链产值攀升至10.2亿元,设施蔬菜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科学布局筑根基,集群发展显规模

平凉市崆峒区聚焦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和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立足泾河川区水土肥沃、光照充足的天然优势,科学规划“两心两带”产业布局,围绕白水镇建立现代设施蔬菜发展中心,涵盖良种培育、科技孵化、绿色种植、智慧管理等;围绕四十里铺镇建立智慧农业蔬菜产业融合中心,涵盖冷链仓储、商贸物流、品牌创建、市场营销;建成2.1万亩泾河川高标准设施蔬菜种植带,5万亩南山北塬露地高原夏菜种植带,形成“川塬联动、全域覆盖”的发展格局。作为陇东地区标杆的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一心、两轴、四板块”布局,累计建成日光温室2700座,配套建成物流交易、分拣加工等全链条设施,2700座温室全部投产,年产蔬菜1.9万吨,满足平凉市中心城区25%的蔬菜需求。在规模化发展中,崆峒区推行“连村成片、跨乡成带”模式,建成安国镇安国食用菌、柳湖赵堡、四十里铺上湾、白水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花所信河等9个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小区,培育平凉超越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平凉惠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甘肃省雨艺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平凉市崆峒区鲜品供应链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安莱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经营主体39家,发展百亩以上设施蔬菜基地10个,其中千亩示范点达4个,设施蔬菜规模化种植率较三年前提升40%。

科技赋能提效能,智慧种植促转型

“传感器监测墒情,智能机精准水肥,现在种蔬菜全靠数据说话。”在盛立农业数字化展示中心,智慧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与分析功能区及LED集成显示大屏,全面汇聚串番茄种植全链条数据,覆盖环境调控、水肥一体化、品质检测及电商销售等关键环节,实现数据自动采集、集中存储、智能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工程师轻点屏幕即可启动灌溉补光系统。使番茄产量提升30%,人工成本降低40%,成为崆峒区智慧农业的生动样本。为推动产业提质,崆峒区大力实施“科技+人才”行动,与天津市农科院联合成立了津甘蔬菜专家工作站,培育科技示范户80户,“土专家”“田秀才”30人。组建崆峒区蔬菜产业发展协会,构建“政府引导+协会统筹+企业协同”的产业联动机制,推动蔬菜产业组团发展。推广水肥一体化、生物防治等10项绿色技术,全区蔬菜抽检合格率连续三年保持100%。针对老旧设施效能不足问题,崆峒区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对安国、花所等乡镇523座老旧温室进行墙体增厚、棚膜更换、滴灌升级改造,改造后种植户亩均增收超1000元。集约化育苗体系同步发力,8个育苗基地年育苗能力达8500万株,为全区蔬菜定植提供稳定保障。

延链补链强后劲,多元营销拓市场

在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分拣中心,刚采摘的辣椒经过分级包装,贴上“泾河川辣椒”公用品牌标签后,通过冷链车发往西安、兰州等地。崆峒区已成功注册“泾河川辣椒”“崆峒山药”等5个区域公用品牌和14个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起“公用品牌+企业商标”的品牌矩阵。产业链的不断延伸让价值持续提升。崆峒区重点发展酱菜加工、鲜切蔬菜等产品,赴江苏、北京等地开展精准招商,在鱼菜共生系统建设等项目上达成合作意向。流通环节搭建“三级分销体系”,通过“本地直销+区域批发+订单农业”模式,与中国好食材、西安新阳光等龙头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同时开发线上消费APP,借助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拓展销路,2025年上半年网络销售额突破250万元。新阳光地产果蔬交易区、白水蔬菜交易市场等载体的建成运营,更让“崆峒蔬菜”实现从“菜园子”到“菜篮子”的无缝衔接。

如今崆峒区设施蔬菜产业链,6家链主企业引领发展,1.2万户群众参与蔬菜产业,优势区农户户均蔬菜收入达5万元以上,设施蔬菜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随着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园年底投产,15个产业链项目加速推进,崆峒区正以设施蔬菜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新动能,书写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带动农户步入产业振兴的“快车道”。

静宁山地苹果红

金秋时节,成纪大地层林尽染,静宁县贾河乡的山地果园里更是热闹非凡。漫山遍野的苹果树枝繁叶茂,红彤彤的果实压弯枝头,刚采摘的鲜果整齐堆满地头,果香四溢;山间农机轰鸣、人声鼎沸,勾勒出一幅浓墨重彩的丰收画卷。

走进贾河乡中堡村的山地果园间,果农们穿梭田间,采摘、分拣、装箱忙得不亦乐乎。果农杨建忠正在利用单轨运输车运输苹果。提起今年的收成,他发自内心地满意。

静宁县贾河乡中堡村果农杨建忠:“我种了12亩苹果园,其中秦冠是一小部分,红富士是一大部分。目前,秦冠六元一,富士五元六已经给客商订了,两种苹果产量合起来大概有五万到六万斤。以现在的价格和产量来算,预估能卖个二十几万到三十万。”

丰收的喜悦背后,是产销对接的高效畅通。为解决果农“卖果难”问题,贾河乡提前谋划,搭建“线下+线上”双线销售平台,同时积极发展营销组织54家,与全国20多个省市的300多名客商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建成了果品交易中心、分拣包装中心、电商销售中心各1处,果库6座,储存能力9200吨,已形成产销贮一条龙的格局。

“我乡果园面积3.8万亩,其中挂果园面积3.5万亩,平均亩产量4100斤,亩均收入2万元。今年预计苹果总产量8.27万吨,最高收购价6.2元/斤,预计今年苹果总产值达6.92亿元,人均果品纯收入1.8万元。目前全乡苹果已销售6.62万吨,超60%;剩余1.65万吨预计11月中旬全部销售结束。”静宁县贾河乡党委副书记赵俊俊介绍道。

针对山地运输难题,贾河乡今年在中堡村铺设山地运输轨道2.8公里,覆盖果园500亩53户群众,4台蓄电池遥控式机头载重可达600斤、续航超10公里,日均运输量可达1.5万斤,比无人机日均运输8000斤效率高近90%,节省人工60%以上,且运行费用低廉。

如今的贾河乡,漫山的苹果园不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是群众增收的“钱袋子”。红彤彤的苹果承载着果农的希望,顺着畅通的销售渠道走向全国各地,也让以果为业的贾河乡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民乐农产电商兴

民乐县以“电商+”为核心抓手撬动产业变革,将手机化作“新农具”、直播变为“新农活”、数据凝为“新农资”、网络筑成“新基建”,推动电子商务与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为县域农产品打破地域壁垒、挣脱传统销路束缚,开辟出一条从田间地头直连全国市场的“破圈”新路径。

提升配递水平,夯实农产品“破圈”硬支撑。民乐县以完善物流体系为核心,持续夯实电商发展基础,为农产品上行打通关键通道。目前已建成26个镇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含10个镇级站、16个村级点),并与邮政合作共建146个村级站点,实现镇村快递48小时内送达,成功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同时,加快推进统仓共配模式落地,同步建设民乐县物流配送中心与甘肃广浔智慧物流综合产业园,整合中通、申通、圆通、极兔4家快递企业入驻县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彻底打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配送各自为战的发展瓶颈,以寄递降本增效为农产品跨越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市场筑牢根基。

联动文旅资源,激活农产品“破圈”新活力。依托本地独特的旅游与文化资源,民乐县创新探索文旅电商融合路径,为农产品赋予文化内涵与生态价值,助力其实现差异化“破圈”。该县精心打造“乐民优品”区域公共品牌,接连举办“相约杏花村直播赋能助发展”“直播赋能·乡村旅游”“品特产风味·享西北风光”等系列直播活动,积极鼓励县内优质主播、网络达人深入实景开展直播、制作体验视频,通过丰富的内容形式加大文旅产业与特色农产品的联动推广,推动电商从“卖产品”向“卖生态、卖文化”转变。消费者在选购农产品的过程中,既能感受购物乐趣,又能领略民乐县的秀丽风光与独特文化,实现乡村旅游与电商发展的有机融合,为农产品“破圈”开辟了全新路径,也为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打造了新模式。

深耕数商兴农,打造农产品“破圈”强引擎。聚焦产业升级需求,民乐县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深耕数商兴农,推动农产品从“被动销售”向“主动适配市场”转变。创新开发涵盖市场主体、网销产品、同城配送等模块的大数据分析应用系统,通过对产业营销数据的精准研判,实现农业经营从“种什么卖什么”到“要什么种什么”的关键转变,有效促进数据产业化、产业数据化。此外,积极组织开展“乐享消费·惠购民乐”“五动心情·清爽一夏”“冬日暖流双十一特惠”“云品甘味·数商兴农”暨“把家乡的味道寄出去”等系列直播促销活动,累计举办500多场次,成功实现电商交易额1.45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9400余万元,以数据赋能与精准营销,切实推动民乐县农产品实现高效“破圈”。

张掖科技小院火

在河西走廊广袤沃野上,张掖市以特色产业为支点,建起一座座扎根田间的科技小院。这些集科研创新、技术推广、人才培育于一体的“田间实验室”,串联起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纽带,让前沿科技走出实验室、走进农田大棚,破解产业发展痛点,推动玉米、有机果蔬、辣椒等产业从“靠经验”向“凭科技”转型,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果蔬小院:科技护航有机产业“鲜”活力

“有机蔬菜不能打化学农药,第一茬要施用腐熟有机肥;这个大棚虫子多,关键是没挂黄板,赶紧补上就能有效防虫……”10月30日,甘肃甘州有机果蔬科技小院的试验大棚里,河西学院首席专家王勤礼正在给农户授课,生动直观的田间教学让农户们受益匪浅。

这座2023年8月16日经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批复成立的科技小院,坐落于张掖市甘州区长安镇,由甘肃省科协、甘肃省农村专业技术联合会、河西学院等多方联合共建,以“科技赋能、规范运营、产业升级、农民增收”为宗旨,整合多元功能,致力于破解有机果蔬产业发展痛点。

“有机果蔬种植技术要求高,农户普遍缺乏系统种植知识,这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小院负责人闵兴祥介绍,小院聚焦有机果蔬种植关键技术,明确品种选育、绿色防控、土壤改良等核心科研方向,制定长期科研规划。为进一步锁住有机果蔬的“枝头鲜”,小院在标准化培育和仓储保鲜方面下足功夫。以早酥梨种植为例,小院推行基地标准化培育模式,从有机肥施用比例、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到科学采摘时间,均制定严格规范。

“以前早酥梨成熟后只能集中上市,价格上不去还容易腐烂损耗。现在有了冷库保鲜,我们可以错峰销售,不仅大幅降低损耗,还能卖到更好价钱,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闵兴祥说,通过“科技+标准+仓储”模式,小院实现有机果蔬从“按季卖”到“按需投”的转变。

辣椒小院:产学研融合激活增收“红引擎”

走进张掖高台辣椒科技小院,红彤彤的辣椒整齐晾晒,色泽鲜亮;车间内,AI智能生产线高速运转,经过清杂、除秆、烘干、精选等工序,优质辣椒干源源不断生产出来。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小院负责人殷长瑞介绍,为破解辣椒产业技术人才短缺难题,小院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甘肃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康恩祥及其科研团队,整合县内外产业人才,形成一支涵盖育种、栽培、加工等多个领域的18人专业人才队伍。

这支队伍是辣椒产业发展的“技术靠山”,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为周边3个镇、9个专业合作社的6000亩辣椒产业基地开展技术指导,从品种选择、育苗移栽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全程为农户提供“一对一”帮扶。

科技攻关方面,小院聚焦高台气候特点和产业需求,开展7项试验研究,重点围绕高产增收、抗虫、抗倒伏等关键性状筛选优质辣椒品种。“这些新品种抗逆性强、产量高,预期亩产干辣椒450公斤以上,带动群众每亩增收1500元以上。”殷长瑞说,目前这些新品种已在示范基地大面积推广种植。

为让“小红椒”变成“大产业”,小院通过标准化生产、规范化加工,高台辣椒品质不断提升,“高台辣椒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地理证明商标“双认证”,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品目录。

“小院依托电商工作室搭建线上销售平台,同时对接大型商超、餐饮企业拓展线下渠道,形成‘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格局。”高台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李娟介绍,2025年,高台县种植辣椒6万亩,建成3个辣椒种植万亩镇、15个辣椒种植千亩村,带动2万户农户年均增收900元以上。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版权单位:西部时报社 版权所有:西部时报
备案号:京ICP备202404217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