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时报电子报

2024年5月21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33

西部时报乡村振兴 新时代 新格局 新篇章 5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西部时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时代 新格局 新篇章 5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选题策划:张海燕

撰稿:张孝鹏 耿晓月 沈彦汝 孙 磊 陈 敏 陈 宇

2024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深化对口支援、定点帮扶。

总书记一直非常关心和支持对口支援工作。在浙江任主要领导期间,他就对口支援和田地区建设、推进浙江和新疆两省区经济合作,同新疆同志多次交流和探讨。

2014年4月,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特别强调了对口援疆的重要性。他说,全党都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来认识新疆工作的重要性,多算大账,少算小账,特别要多算政治账、战略账,少算经济账、眼前账,加大对口援疆工作力度,完善对口援疆工作机制,共同努力,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2019年4月22日,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讲话时强调:“持续做好东西协作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

2020年12月,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继续坚持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机制,并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及时完善。

2021年2月,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制度,并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进行完善。

2021年7月,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

2023年8月,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要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加强新疆与内地产业合作、人员往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国上下正在遵照总书记的指示,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不断完善和创新合作机制,对口支援已经结出累累硕果。

今天,对口支援已经成为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成为推动西部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

小蓝莓变成“致富果”

自2017年上海市普陀区与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开展东西部协作工作以来,已经携手走过7年,两地围绕“中央要求、东川所需、普陀所能”,在产业协作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今年3月,两地继续签订了东西部协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加深交往、携手共进。

阳春四月,生机盎然,正是大量应季水果上市的季节。近日,在上海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无土栽培的蓝莓,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高品质迅速走红,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青睐。不为市民所熟悉的是,这些颇受欢迎的蓝莓其实都来自普陀区对口帮扶地区昆明市东川区,而在当地种植蓝莓的企业正是普陀区上海中毓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在遥远的昆明市东川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里蓝莓硕果累累,十多名工人正在果园里小心翼翼地采摘。“种植的主要是两个品种L25和L11,个头比较大,甜度、脆口都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中毓实业相关负责人顾国强介绍。

事实上,这个正处于收获期的百余亩蓝莓园基地是去年才建成投产的。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就是要产业振兴。而东川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常年无霜,日照充足,昼夜温差适合果蔬种植,可以提前挂果,是全国上市最早的蓝莓之一,从12月持续采摘至次年4月。”普陀区援滇干部、东川区委常委、副区长刘俊回忆道,依托普陀区东西部协作招商平台,当时有企业正在寻找良好的蓝莓种植产地,便主动对接,将东川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整理成材料报给企业。

企业方有需求、东川有优势,援滇干部为双方搭建合作之“桥”。

“公司当时选址东川,也是看中了这里的气候,正好可以和我们在北方的蓝莓基地形成时间差上的互补。”顾国强介绍道,今年是蓝莓树挂果的‘首秀年’,还处于产量爬坡期,现阶段可以产0.8—1公斤,预计明年可以达到3—4公斤/棵,第三年可以达到5公斤/棵。

2023年4月,中毓实业到东川考察,5月注册,7月投资投产。双方达成合作意向仅2个月后,第一颗蓝莓种子便在产业园内播种,这颗蓝色的小果子如今已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果”。据介绍,一位当地农户在这里采摘蓝莓,每天可以至少获得100元的工资报酬。

蓝莓种植产业的落地并销往全国市场是普陀区援滇干部积极对接当地发展需求,通过引入各类产业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的一个缩影,普陀区援滇干部团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产业帮扶计划。

今年3月,东川区在普陀区成功举办“山海连心·产业协同”小江干热河谷特色农业产业园招商引资推介会,发布了《东川区小江干热河谷特色农业产业园规划》。现场签约东川春禾智慧农业产业园、现代蓝莓产业园及花海示范基地等19个项目,包含设施农业、畜牧加工、文化旅游、冷链物流、电子商务、智慧运营等多个领域。

小果子撬动大产业

陇南武都是中国橄榄之城,油橄榄保存面积约占全国的60%,油橄榄鲜果产量占全国的91%,部分果园挂果率和出油率高于地中海。同时,橄榄油产量占到全国的93%,是全国最大的初榨橄榄油生产基地。

如何进一步延长武都油橄榄的产业链条?青岛西海岸新区挂职干部韩爱波于2023年在产业循环上找到了突破点,协调引入奥利沃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主攻橄榄叶、橄榄果渣萃取,项目投资5000余万元,预计年产值1.2亿元。

“我们公司通过现代生物技术萃取,从油橄榄叶和油橄榄加工废弃果渣中提取橄榄苦苷、黄酮、齐墩果酸和山楂酸,提取物主要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杀菌、消炎等效果,广泛用于食品、药品、保健品和饲料添加剂。”奥利沃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总经理黎伟说。

项目当年签约、当年落地、当年投产。“引入奥利沃后,我们的油橄榄利用率达到了95%以上。”武都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油橄榄果渣为例,奥利沃落地武都区后,大量收购当地企业油橄榄加工后废弃的果渣,2023年底,共收购油橄榄果渣6000吨,既解决了油橄榄果渣废弃对环境污染的问题,还增加了油橄榄加工企业的收入。油橄榄果渣经过提取生产的山楂酸,是很好的饲料添加剂,附加值高,有效延长了油橄榄加工产业链,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此外,青岛西海岸新区与陇南武都区在协作中,还通过建设园区、搭建平台等对当地产业进行“强链”“补链”。

青岛西海岸新区与陇南武都区共建的武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马安园区,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2023年,马安园区引进来自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琅琊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萨普果酒酿造及水果提取、油橄榄生物提取等东西部协作项目,总投资达到2亿元,有效强化了对应产业链。

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哞……哞……”贵州省思南县孙家坝镇黄牛集散中心格外热闹,牛叫声此起彼伏,从省外引进的600多头西门塔尔育肥牛毛色光亮、膘肥体壮。截至目前,孙家坝镇黄牛集散中心共引进肉牛超1000头,累计售卖500余头,成交金额达500多万元。中心的建成投用,是思南县东西部产业协作成效的一个缩影。

跨越山海,携手同行。东莞市塘厦组团(塘厦镇、茶山镇、横沥镇)自2021年与思南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以来,双方立足实际,真抓实干,坚持在产业振兴上求突破、补短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肉牛、红薯等产业为重点,推动协作帮扶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拓展,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3月,孙家坝镇肉牛集散中心正式投用,该镇围绕思南县“一主两辅”产业发展思路,立足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用好用活东西部协作资金,新建一个优质肉牛集散中心。集散中心建成后引进吉林辉煌牧业入驻,常年面向贵州、云南、重庆、湖南等地销售调理健康纯正的吉林西门塔尔牛犊,并全程提供优质售后服务。在这里,每一头肉牛都明码标价,可供养殖户自行选购。

“选择来这里买牛是因为安全有保障,我自己没有技术,他们服务跟踪到位,我才放心,明码标价、价格透明,也不担心花冤枉钱。”思南县孙家坝镇双山村肉牛养殖户黎芝强介绍,有了集散中心,不仅给他节约了买牛成本,后续服务也让他更安心。

做好增值“大文章”,把更多收益留在本地、惠及群众。自东西部协作帮扶以来,孙家坝镇持续聚焦肉牛产业,着力构建“企业带动、大户支撑、小户参与”的产业发展格局,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修建牛舍、肉牛集散中心等,不但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为当地群众创造了稳定增收的就业渠道,进一步激发养殖户的内生动力,实现了肉牛产业持续长远发展。

“截至目前,我镇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500万元,在街上社区及大兴村新建可存栏700余头的牛舍,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目前已进入实体化运营阶段。其中投入400万元建设孙家坝黄牛集散中心,投入运营一个月以来,已实现交易量500余头。”思南县孙家坝镇乡村振兴指导员安才锋介绍,集散中心不仅为周边养殖户购买牛犊提供了便利,还吸引了重庆、湄潭、道真、沿河等周边地区客户。

养上青岛兔,走上致富路

走进陇南市武都区甘肃康大兔业养殖基地,一排排兔笼整齐地排列,一只只纯白的肉兔安静地吃着食物,兔舍整洁而明亮。

甘肃康大兔业是武都区委、区政府借助东西扶贫协作机遇,2019年引进山东青岛康大兔业联合兴建的养殖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60多亩,建成连体兔舍8栋及实验室、仓库、办公生活区、污水处理和生物肥发酵罐等设施。2020年底开始投产运营,目前存栏种兔12000只,存栏肉兔85000只,年出栏50多万只肉兔,年产值2500余万元。

甘肃康大兔业养殖基地场长冯广帅说:“肉兔养殖是一个短、平、快的项目,肉兔长到70天左右,达到5斤就可以出售,一只肉兔毛利润有10元,一年毛利润达到400万元至500万元。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肉兔养殖,为他们提供技术、种兔、销售等服务,帮助养殖户销售肉兔50余万只。”

为了发展壮大肉兔养殖产业,武都区委、区政府按照“一中心、多点位、三步走”目标,以点带面,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农户散养肉兔。截至2023年底,武都区投资3000万元,建成肉兔养殖示范点37处,发展规模养殖户21户,涉及26个乡镇,种兔存栏达6.58万只,出栏252万只。年推广优质有机肥1000吨,每年由两个合作社为群众提供有机农家肥,促进农业产业增收,实现“经济收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目标。

武都区坪垭藏族乡人大主席魏丽君告诉记者,康大肉兔养殖基地位于武都区坪垭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示范园,通过资产确权,每年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80万元。养殖基地可解决200人次以上临时就业,22人永久就业,人均增收3万元。

肉兔养殖规模的扩大,也带动了饲料加工、生物肥料、屠宰加工、兔肉餐饮、观光旅游、兔绒兔皮制品加工等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目前,武都区已培育了以兔肉为主的餐饮企业25家,研制出系列菜品20多种,综合产值达到5300万元,受益农户3.5万人。

特色乳业助力乡村振兴

一条江水把金沙江和黄浦江连在一起,江水奔流不息,鹤庆与上海情谊深长。自上海浦东新区对口帮扶云南大理州鹤庆县以来,始终注重产业帮扶,深入发掘鹤庆县的资源优势,把乳业确定为 “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来培植,以沪滇帮扶资金为牵引,撬动各类资本,打造高原特色奶牛产业,开创“一县一业”品牌新格局,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2021年7月,鹤庆县六合彝族乡六合村老干场奶牛养殖基地项目第二期开始扩建,浦东新区投入对口支援资金,用于新建泌乳牛舍、综合牛舍、青贮窖等。而早在2019年该养殖基地第一期项目中,浦东新区新场镇已经参与投入第一笔帮扶资金。

据统计,2019年至2021年浦东新区支持鹤庆县乳业发展,撬动涉农资金、民间资本等各类资金近1亿元,建设鹤庆奶源基地8个,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引进优质黑白花奶牛,采用“龙头企业+奶源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全县推进奶牛养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在鹤庆县六合彝族乡六合村老干场奶牛养殖基地里,脱贫户田汉银正在细心熟练地查看奶牛状况,田汉银可是这个养殖场的“明星”专业技术人员。田汉银是六合村村民,原先因缺乏技术加之两个孩子读书,生活负担较重,被评为建档立卡户后,在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孩子享受了两免一补助学贷款等政策,补助4头能繁母猪、2头能繁母羊和2头能繁母牛,还参加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田里种起牧草和蚕桑,在田汉银的努力下,2016年脱了贫。

脱贫后的田汉银干劲更足了,2019年10月听说村里建设的奶牛养殖场招聘技术人员,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应聘,不但应聘成功,还在厂里的培训下成了技术人员,过上“朝九晚五”的生活。“以前早早地骑着摩托到处去打零工,晚上回来还要照顾家里的田地、家禽,一个月到头也挣不到几个钱,现在每个月工资三千多,两个娃娃都在读大学,生活真的越来越有奔头了。”田汉银喜滋滋地说道。

像田汉银这样在奶牛养殖场带动下受益的群众还很多,仅六合彝族乡六合村老干场奶牛养殖基地就带动当地农作物秸秆转化直接经济效益360万元,惠及农户4699户15853人,其中脱贫人口1437户5445人。

“雁阵工程”让牛更“牛”

四川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的牛棚里,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毛色光亮,承载着村民的共富热望;得益于灵活就业模式,昭觉妇女们可以把产品原料带回家从事生产,守着家带着娃也不耽误赚钱;苦荞、高山蜂蜜、乌金猪腊肉等昭觉特色产品跨越2000多公里走俏浙江余姚市场,入驻阳明古镇的余姚—昭觉东西部协作消费专馆成了宁波首个四川省凉山州东西部协作消费专馆,由昭觉供销社直营的农特产品旗舰店在余姚开业;共同传承红色基因的三河村和东海之滨的横坎头村从党建、文旅、数字赋能等方面开展协作,横坎头村已经帮助三河村整体增收超过40万元……

2021年6月,随着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的开展,浙江省余姚市与昭觉县签订了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协议。乘上东西部协作的快车,昭觉县产业向新,民生向暖,未来向好,一系列可喜的变化悄然发生,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河村平均海拔2520米,海拔高差大,自然条件并不好。自结对帮扶以来,余姚、昭觉两地结合三河村实际,在2021年锚定“西门塔尔”肉牛养殖场项目深入推进,为该村发展明确方向;在2022年纵深推进养殖场项目,推出了“雁阵工程”。

“雁阵工程”,顾名思义就是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合作过程中,由余姚市投入300万元与当地的富民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等7家优质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签订入股协议,同时借助东西部协作力量,与企业签订采购协议,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

项目落地后,7家合作社聚焦种源建设和良种推广,开展肉牛新品种培育,实施肉牛品质提升工程,大力发展专业育肥,通过东西部协作力量建立起稳定的牛肉销售渠道,盘活了当地优势资源。

“雁阵工程”让三河牛更“牛”。参与项目的7家合作社的肉牛数量从212头发展到506头,销售额超370万元,这是“雁阵工程”落地三河村一年交出的亮眼成绩单。

高素质专技人才队伍是“雁阵工程”稳步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为切实做好致富带头“领头雁”的选择与培养工作,余昭两地从养殖意愿、养殖条件等方面出发,对养殖农户开展技能素养提升专项培训,有效提升了养殖技能,有力推动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建设,为三河村发展培养出一批“土专家”“土教授”。

如今,三河村已有300多户村民参与到“雁阵工程”中,全村肉牛养殖总数超过1000头,正在实现“雁阵工程”向“群雁工程”的转变。与此同时,人才队伍培养也初见成效,7家合作社扩面成了14家,合作社养殖能力也显著提升,动物疫病防治、草料搭配等知识不断完善,饲养管理制度和防疫计划持续规范完善,夯实了规模化养殖基础。

图片及部分资料提供:文中相关单位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西部时报报社 版权所有:西部时报
京ICP备:2023038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