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策划:张海燕 撰 稿:储国强 李 华 范思翔 从 蓉
对口支援西藏,是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援藏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科学指引下,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各有关省市和中央单位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投入资金之巨、参与人员之多、覆盖领域之广前所未有,援藏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一、援藏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高瞻远瞩、举旗定向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拉开了对口支援西藏的帷幕。
坚持不懈执行对口援藏政策,30年来,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方面先后组织选派10批、近1.2万名援藏干部人才进藏工作,奋战在雪域高原各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西藏的发展和援藏工作——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2015年8月、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出席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搞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优化援藏干部人才结构,把优秀人才选派到条件艰苦和情况复杂地区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并就援藏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
2021年7月,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给各族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关怀。
见到晒成古铜色的援藏干部们,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动情地说:“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这个事情必须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一方面支援了西藏,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面锻炼了干部、成长了队伍。援藏应该是你们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各方面援藏力量与雪域高原各族儿女团结携手,谱写着动人的奋斗诗篇。
倾力投入、造福高原
西藏发展进步,离不开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关怀。新时代,对口援藏工作深入开展,造福雪域高原各族儿女。
坚持民生为上,提升百姓生活幸福感——
西藏那曲市聂荣县尼玛乡铜龙村,冬季严寒。
2023年夏天,在国家能源集团援藏项目支持下,铜龙村实施了“零碳”美丽乡村光伏供暖试点项目,在40户牧民群众的住宅屋顶架设光伏板,利用太阳能发电供暖,每家每户都安装了电暖气片,当地群众迈入了清洁、高效的现代化供暖生活。
“冬天家里很暖和,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冻着手脚了。”年过花甲的牧民桑措介绍,自从有了电暖气片,冬天在家便能脱下厚重的羊皮藏袍,穿上绸缎衬衫外加一件轻薄藏袍就暖和,干家务更加轻便。
(下转4版)
(上接1版)
尼玛乡负责人介绍,“零碳”美丽乡村光伏供暖试点以来,运行效果良好。西藏太阳能资源丰富,光伏供暖试点减少了碳排放,实现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改善了当地群众的人居环境。
受益于对口援藏,西藏各族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发展特色产业,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在阿里地区日土县,河北援藏工作队将白绒山羊养殖作为援藏工作重点,构建“科学养殖+统收统销+稳定增收”的白绒山羊产业链,全县90%以上的群众参与白绒山羊养殖。
日土县乡村振兴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日土县不断完善羊绒产销全链条布局,对未来的产业发展也更有信心。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西藏不断加强同各对口援藏省市的协调,探索与援藏省市和中央企业协同发展、产业合作以及援藏工作管理新模式,统筹融合经济援藏、产业援藏、科技援藏、就业援藏、扶贫援藏等,实现从给资金、建项目的“输血式”帮扶,逐步向产业培育、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的“造血式”帮扶转变。
建设美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日益坚实——
日喀则市南木林县,曾因自然条件恶劣,常常“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
如今的南木林,早已变了样子。山东援藏工作队打造雅江北岸生态示范区,完成造林4万亩,栽植苗木288万余株,建设绿色走廊林网、水渠100公里。
“如今,南木林县已初步形成集林地、草地、湿地为一体的生态格局。”南木林县林草局负责人介绍,经测算,相比2014年,南木林县雅江北岸全面刮沙尘的次数减少三分之一,核心区氧气含量提高5%,空气湿度增加10%。
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今的西藏,生态环保生活方式蔚然成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高原生态文化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用心用情用力,发挥“组团式”援藏效能——
2015年以来,中央组织部会同国家卫健委、教育部及对口援藏省市,先后创新开展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拓展开启“小组团”援藏,这种集成型、聚焦式、集约化的援助方法为加速西藏发展开创了新路径,注入了新动力。
近十年来,“组团式”援藏工作有效助力重大民生问题的改善提升。以医疗为例,逐步实现400多种“大病”不出西藏,2400多种“中病”不出市地,常见“小病”在县级医院基本就能得到及时治疗。
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让西藏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方式、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各方面素质显著提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藏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5507人上升到2020年的11019人,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3.1年。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与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携手同心、开创新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站在新起点,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进一步将对口援藏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新时代对口援藏工作必将不断开创新局面。
做好新时代对口援藏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2022年7月,西藏拉萨,援藏干部人才迎送大会在这里举行。包括医疗、教育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在内的2000余名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进藏,接力第九批,开始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做好对口援藏工作的政治保证。
从援藏省市到中央企业,从人员管理到项目规划……援藏工作涉及面广泛,只有坚持党对援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援藏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才能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才能保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接续奋斗,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确保对口援藏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
30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对口援藏工作成效显著,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可靠的主心骨。
做好新时代对口援藏工作,必须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
立足交往交流交融,对口援藏工作奏响民族团结的强音。
2023年夏天,广东省珠海市青少年交响乐团、合唱团在西藏林芝多地演出,与林芝的同龄人欢聚一堂;同年12月,林芝170余名青少年到达珠海,送去藏家歌舞,再续半年前结下的“山海之情”。
结对子、交朋友、写祝福、互赠纪念礼、感受彼此生活氛围……在欢声笑语中,一粒粒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立足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大家庭更加和睦幸福。
一架架航班、一列列火车,载着西藏的青少年、农牧民、毕业大学生、基层干部等各类群体走出高原。
新时代的对口援藏工作,正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走深走实的重要载体,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各族群众心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夯实了基础。
做好新时代对口援藏工作,必须加强援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在赓续弘扬援藏精神中谱写新篇——
“来了就是西藏人,一心干好西藏事”“一次援藏行,一生西藏情”……一批批援藏干部把动情的口号,写在援藏指挥部和公寓宿舍、践行在广袤无垠的雪域高原。
新形势下,面对援藏工作这一重要政治任务,各级党组织严格落实平级择优选派要求,注重从优秀年轻干部中推荐选派干部,持续充实和加强援藏干部人才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供重要组织保证。
二、用实际行动诠释使命与荣光
拉萨市的“江苏路”,日喀则市的“山东路”,林芝市的“广东路”……在西藏自治区有许多以其他兄弟省市命名的道路。这些道路名称,见证着中央以对口援藏机制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也书写着西藏与各兄弟省市跨越山海的深情厚谊。
30年来,一轮又一轮援藏工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极大地促进了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人才踏上西藏这片热土,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使命与荣光。
民生援藏,解民忧暖民心
“我刚到香孜乡小学教书时,学生宿舍靠烧炉子取暖,后来采用集中烧锅炉的方式供暖,但是温度不稳定,经费支出大、污染环境不说,还存在安全隐患。”阿里地区札达县香孜乡中心小学副校长扎西达瓦说。
为解决供暖问题,2022年,河北省援藏工作队投资3000万元,建设札达县民生保障基层乡镇清洁能源供暖项目,实施1.25万平方米的供暖改造及配套工程,解决了包括香孜乡在内的札达县3个乡镇学生、干部职工的过冬取暖问题。
从“十二五”投资援建小康示范村,到“十三五”日土、札达两县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再到“十四五”统筹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河北省援藏工作组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有效提升了当地干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盛夏时节,海拔5010米的普莫雍错冰消雪融,如同一面梳妆镜,倒映着库拉岗日雪山的雄姿。得益于“恒温恒湿恒氧房”建设,越来越多的游客无惧高寒缺氧,留宿湖畔的山南市浪卡子县打隆镇推瓦村。
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高海拔地区住宅最需要保暖保湿和供氧功能。2023年11月,工作队引入爱心企业投入资金25万元,试点建设高原“恒温恒湿恒氧房”。房屋以自身的结构创新来实现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更加节能环保,同时,通过应用智能控制系统,可实时监测和维持室内恒定环境。经过试点户过冬体验后,恒温恒湿恒氧房得到了村民高度认可,目前已在推瓦村进行全村试点。
察民情、访民意、解民忧、暖民心,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十四五”期间,安徽省规划安排援藏项目52个,其中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达43个,总投资约6.602亿元,占援藏资金的92.98%,切实将“80%以上的资金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用于县及县以下基层”的要求落到实处。
民生连着民心,30年来,广东援藏工作始终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林芝所有、林芝所需、广东所能”,将80%以上的援藏资金和项目向基层倾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改善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扶发展藏药材、林果、特色养殖等项目,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支持农牧民发展民宿、庭院经济和工布响箭等乡村民俗体验项目,推动文旅产业融入乡村振兴大局;做好兜底保障,持续为农牧民购买防贫救助保险,有力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教育援藏,为高原学子点亮希望之光
2014年,北京市率先以“成建制”教育援藏模式,向拉萨北京实验中学选派了第一批52名援藏教师,开创了“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先河。10年来,北京市共派出299名干部教师进藏支教,用“爱”与“情”为西藏教育事业提质增效赋能助力。
2017年,北京援藏指挥部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设立首个“京藏宏志班”,投资50万元用于师资、教学资源和课程体系建设,并为学生提供生活补贴。截至目前,该计划已扩展至6个年级,共资助700余名学生。2023年,拉萨北京实验中学高考上线率继续保持100%,重本率达到79%,成为西藏各族群众满意的优质学校。北京“组团式”教育援藏成果也被教育部评为“2023年度基础教育领域实践创新典型案例”。
山东是教育大省,基础教育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山东省始终把教育援藏作为重中之重,在对口支援的日喀则市开展“齐鲁教育”全链条帮扶,打造以齐鲁幼儿园、齐鲁小学、齐鲁中学为代表的齐鲁教育品牌,探索开展集团化办学,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开展“组团式”帮扶,推动教育资源、教育理念深度融合。教育援藏工作开展以来,日喀则教育领域利好消息不断传来——桑珠孜区率先在西藏实现村级标准化幼儿园全覆盖;2023年7月,山东援藏单体投资最大的民生项目齐鲁高级中学,被评定为自治区示范高中,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13个百分点。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在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当悠扬婉转的黄梅戏曲调用藏语唱出,汉藏文化在交融中绽放多彩魅力。安徽省“组团式”教育援藏人才金慧琳在山南第二高级中学援藏期间,大力挖掘皖藏传统文化中符合课程思政建设的优秀资源,组建了全区首个藏语黄梅戏学生社团。如今,社团以“一出好戏”为媒,深化了皖藏两地的交往交流,增进了互信了解,促进了两地人民情感和文化交融。
“高校毕业生‘组团式’区外市场就业,给了我更加广阔的舞台,我将会努力学习,好好工作,当好大学生区外就业的榜样。”那曲市嘉黎县首批赴浙江台州企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益西措姆说。
2023年4月,在台州援藏工作组的统筹协调下,3批共33名嘉黎籍高校毕业生在台州就业,实现嘉黎县大学生赴区外“组团式”市场化就业“零”的突破。2023年8月,嘉黎县驻台州就业服务联络站揭牌成立;2023年9月,台州市就业服务中心与嘉黎县人社局签署高校毕业生“组团式”区外就业服务合作协议……一项项促进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举措落地落实,促使台州对口援藏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为留住在浙就业的西藏籍高校毕业生,浙江创新推进“组团式”就业援藏。2023年,创建首批“组团式”就业援藏基地4家,以“组团式”招聘、“引线式”匹配、“管家式”服务,开发专项岗位200个。截至目前,在浙就业的西藏籍人员达2842人。
医疗援藏,用心守护雪域高原百姓健康
2019年9月30日,西藏自治区省级助产士规范化培训基地在拉萨市人民医院挂牌,这是全国首家省级助产士规范化培训基地,标志着西藏开启了本地助产士规范化培训的进程。
在这背后,离不开北京援藏医生的辛勤付出。2015年8月,北京市第一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干部来到拉萨,拉开了医疗人才成规模、成建制组团援藏的序幕。
2017年8月,在北京援藏医疗专家的带领下,拉萨市人民医院在西藏7市地率先完成“三甲”创建工作的基础上,先后完成国家胸痛中心、国家综合防治卒中中心、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创伤救治中心、西藏自治区孕产妇危重症救治中心、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心五大中心建设。自2021年以来,北京援藏专家协同西藏医疗工作者开展自治区首例胎儿胸膜腔穿刺等新技术、新项目102项。
如今,拉萨市人民医院实现可治的大病病种达到300种,年门急诊量31万余人次,住院量1.7万余人次,手术量6000余台次,以较强的诊疗能力在全区形成辐射力和影响力,为实现“大病不出藏”发挥了作用。
“北京医疗援藏旨在通过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和重点专科建设,推动医疗援藏从单纯的‘输血’模式转变为‘造血’和‘活血’模式,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业务能力过硬的人才队伍。实践证明,这项工作已经成为一项惠及各族群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民族团结工程。”拉萨市卫健委副主任、北京援藏医疗领队张晓光说。
近期,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成为西藏第一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五级评审的公立医院。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达罗亲眼见证在上海援藏队伍的支援下,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取得的成长和发展。
2015年以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逐渐成为上海医疗援藏的重心,截至目前,上海选派了九批次190名医疗专家进藏参加“组团式”援藏工作。立足“输血变造血”理念,推广人才轮换、专家授课、师徒传帮带、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医疗帮扶既见物又见人、既“输血”又“造血”,既管当前又管长远的创新突破,让本地居民在家门口就医,更加便捷、舒心。
如今,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已实现从“创三甲”向“强三甲”的迈进、首创“以院包科”建设13个临床重点学科诊疗中心、建成五大多学科诊疗中心以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与18家县(区)中心医院签订协议打造“1+18”新型医联体模式等目标,成为集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健康更好“保驾护航”。
产业援藏,推动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年9月28日,满载着4万瓶玉曲鹭·野生山核桃油的货车驶出昌都市左贡县,奔向福建厦门,标志着2023年度厦门援助左贡县消费帮扶产品实现“10万瓶”和“1000万元”的双突破。
得益于当地特殊的生长环境,左贡核桃具有维生素丰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等特点。2022年,福建省援藏工作队引进厦门国企促成左贡县“玉曲鹭”核桃油项目落地。截至2024年4月,累计销售核桃油22.4万瓶,145名当地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超5000元;在核桃采摘收购环节,间接带动2000多户农牧民群众实现增收600多万元。
立足昌都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福建省援藏工作队着力培育一批小而精的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以“一片光伏、一方铜矿、一只藏香猪、一袋水泥、一瓶核桃油、一瓶葡萄酒、一支藏香、一个园区、一头林麝、一瓶啤酒”为内容的“市县联动、一县多品、县县有特色”的援藏产业布局,加速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产业援藏同样是江苏援藏工作的重要内容。30年来,江苏以产业项目为核心,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增强受援地内生动力为目的,高质量推动对拉萨的产业援建。
在拉萨市达孜区,江苏援藏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拉萨朗热酒村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建设。项目采用“产城融合、酒村融合、酒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打造以研发、生产、服务、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青稞酒产业生态圈,带动与青稞酒相关的种植、投资、文化、旅游等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167亩,总投资达10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就业岗位500余个,解决1000余人就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镇江市援藏工作组组长,达孜区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区长汤杲介绍。
近年来,江苏援藏工作队运用市场手段、市场力量,以培育拉萨好物、拓展销售平台、广泛宣传推介等一套“组合拳”,做好“土特产”文章,做优“藏字号”品牌。2023年,首发“圣洁拉萨·茉莉格桑共芬芳”高铁冠名列车,打造一张充满拉萨元素的“城市流动名片”;举办“拉萨好物”特色产品评选活动,精选“拉萨好水”等20余种产品列入项目库,推动高原特色产品入驻江苏各大线上线下销售平台,进一步推动“藏品入苏、苏品进藏”,实实在在带动拉萨本地群众增收。
文化援藏,架起交往交流交融桥梁
唐卡绘画是西藏灿烂的艺术瑰宝,而漆画独特的制作技艺和精美的图案设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艺术。在福建省援藏工作队的努力下,出身唐卡世家的青年画师仁青郎加参加首届中国农民漆画高级研修班后,尝试让唐卡和漆画艺术实现“跨界碰撞”,融合形成唐卡漆画。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林芝市援建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还是组织昌都市演职人员赴闽开展优秀文艺节目巡演,历批福建省援藏工作队都在助力闽藏两地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流频度不断增强,交融程度不断加深,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2023年12月,林芝市广东实验小学学生洛桑卓玛参加了“石榴籽一家亲 粤藏同行新时代”手拉手交流营活动。在活动中,她第一次看到了大海、国宝大熊猫和港珠澳大桥。直到现在,回想起在广东的一幕幕,她仍然难抑兴奋。
30年来,在越来越密切的交往交流交融中,粤藏两地人民走得越来越近、越来越亲。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广东援藏干部人才积极融入林芝工作生活,推动两地干群结亲、区乡结对、教育结对、医疗结对、园区结对、企业结对,组织教育、医疗、农技专家等开展“一带一、一对多”帮带,推动广东与林芝各类学校建立168个友好校际关系,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谱写了一段段粤藏山海情的团结佳话。
民族团结是永恒的主题。今年“4·23”世界读书日,日喀则市孔子学堂优秀书画作品展上人头攒动。书法教师现场泼墨挥毫,手把手教学,以笔会友、以画沁心,为广大市民和学生打造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盛宴。
日喀则市65家“孔子学堂”是山东文化援藏的重要载体。它以多种形式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融合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厚培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搭建起“好客山东”与“吉祥日喀则”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鲁藏两地,类似这样文化交流互鉴的例子还有很多。两地人民也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深化“五个认同”,铸牢民族团结之根、和睦之魂。长期以来,山东援藏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的理念,多措并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建藏兴藏的磅礴力量。
面向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中,紧紧围绕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西藏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