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时报电子报

2024年9月10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33

西部时报新闻●综合 这件事,再次证明三峡大坝是“国之重器”! 西部大事 陕西省神木市 塞下秋来风景异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西部时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陕西省神木市 塞下秋来风景异

■图文/沈 璇

神木市位于陕西北部、秦晋蒙三省区接壤地带。全市国土总面积达7635平方公里,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县(市),辖14个镇6个街道326个行政村,常住人口57.98万人。神木是西部地区县域综合实力最强的县(市)。2023年,全市实现GDP2347.1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737.8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65.73亿元;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353元、21858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34亿元。

神木地理独特,区位优越。神木地处黄土丘陵区向内蒙古草原过渡地带,黄河和长城在这里汇聚,农耕和游牧在这里交织。在她近似菱形的广阔地域内,聚集了高原、丘陵、沙地、草滩、湖泊,犹如北国风光的地理盆景。全市地貌以明长城为界,南部的丘陵沟壑区和北部的风沙草滩区分别占市域国土总面积的49%和51%。黄河流经神木98公里,其一级支流窟野河、秃尾河流域面积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51.2%和31.4%。“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几字弯”城市群、陕甘宁革命老区等多个高层次、区域性战略规划叠加实施,为处于国家级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的神木,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神木历史悠久,文化淳古。神木市境内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聚居,考古发现,境内石峁遗址是现存史前最大城址,被誉为华夏第一城,或为4000多年前中国北方及黄河流域的文明中心,这里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部族都城所在地。地处中原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融合前沿的神木,历史上一直是守卫中原、抗击外夷的边关前哨,素为“南卫关中,北屏河套,左扼晋阳之险,右持灵夏之冲”的塞上重地。道光《神木县志》记载:“县东北杨家城,即古麟州城,相传城外东南约四十步,有松树三株,大可两三人合抱,为唐代旧物,人称神木。金以名寨,元以名县,明代尚有遗迹。”由此得名。秦属雍州域,唐开元初设麟州,后改为新秦,宋设吴尔堡,金设神木寨,元更名为云川,至元六年(1269年)为神木县。1948年,神木全县解放,神木县人民政府成立。2017年4月9日神木撤县设市获批,同年7月23日举行揭牌仪式,标志着榆林市第一个县级市——“神木市”成立。

神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早在1927年就创建了党组织,1934年创建红色政权,开辟神府革命根据地,成为我党在全国保存下来为数不多始终未被敌人清剿的红色根据地之一。在这块光荣的土地上曾发生过无数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涌现出王瀛、汪铭、张友清等革命志士;走出了贾拓夫、张秀山、王兆相、李登瀛、李正亭、李子奇、李智盛等一批高级领导干部;留下了张闻天、贺龙、刘志丹、马文瑞、乌兰夫、华国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友人白求恩生活和战斗的足迹。

神木物华天宝,美丽富饶。储煤面积45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9%,富煤区每平方公里储量达1000多万吨。神木是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县(市),煤炭资源得天独厚,探明储量560多亿吨,占神府一东胜煤田总储量的1/4。神木煤赋存稳定、开采条件优越,属特低灰、特低磷、特低硫、中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气化煤和环保洁净煤,品质享誉全国。石英砂品位极高,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探明储量911万吨,二氧化硅含量达97%以上。岩盐潜在价值巨大,探明储量6.37亿吨。天然气富饶集聚,探明储量1200亿方。此外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铁矿和石灰石等数十多种矿产资源。全市光热资源可观,是陕西省多日照、强辐射区之一,年平均日照2723.2小时,年平均气温9.6℃,年平均降雨量406.2毫米。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优化调整产业布局,神木形成了以牛羊养殖、草菜轮作为主的北部风沙草滩区种养循环生态型功能区;以小杂粮、中药材为主的中部丘陵区优势产业特色型功能区;以红枣、山地苹果为主的南部沿黄区特色林果经济优化型功能区;以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为主的城市近郊农业融合型功能区4大产业布局,构建以“玉米、小杂粮、肉牛肉羊”为主导,以“特色林果、马铃薯、设施蔬菜、中药材、渔业、奶业”为特色的“3主6特”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神木依托独特的煤炭资源优势,着眼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进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双重任务,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有序推进煤炭生产消费转型升级,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效率,促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立足打造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引领区,积极引进世界一流企业和高新技术,构建起了煤转电、煤电载能、煤化工、煤基新型材料等全产业链。国能、延长、陕煤、陕投等大型国有企业在神木持续发展壮大,地企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格局进一步巩固。零碳半导体、空列轨道交通制造、泰合利华柔性显示材料等一批科技转型项目顺利推进,推动“两链”融合不断走深走实。园区改革持续推进,神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神木市产业园区等重点园区“五个一体化”建设全面实施,为全市经济发展保驾护航。2023年,全市生产原煤3.31亿吨、兰炭2480.62万吨、精甲醇109.29万吨、电石191.19万吨、水泥301.25万吨、玻璃823.78万重量箱,发电593.87亿千瓦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54.53亿元。

神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保护与开发同步进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雄奇瑰丽的景观俯拾皆是,处处彰显出她独具的魅力。这里既有特殊自然环境造就的天成之美,又有五千年历史文化厚植的人文之韵。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结合市“十四五”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不断健全“一山二水三城”文化旅游框架[一山:即二郎山;二水:即黄河和红碱淖;三城:即石峁城(高家堡古城)、杨家城、神木老城],加快推动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旅游产品向旅游产业转变,着力打造有梯度、多元化的文旅产业升级版。

“塞上明珠”红碱淖位于神木市西北70公里处,湖泊面积37.1平方公里,地处黄土高原向毛乌素沙漠过渡地带,是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也是珍稀濒危鸟类遗鸥全球最大的繁殖和栖息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4A级景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红碱淖处于我国侯鸟迁徒的中部线路上,是众多水鸟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有记录的鸟类多达195种。这里融草原湿地风光于一体,夏秋季节,烟波浩渺、遗鸥翔集、蓝天白云、碧水黄沙、水草丰茂、环境宜人,是理想的休闲度假胜地。

距今4300至3800年前的石峁遗址,位于神木市高家堡镇,是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我国北方地区的一处石城遗址,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3部分石构城垣组成,总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是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规模最大的石筑遗址,可与美洲玛雅古城、欧洲雅典古城相媲美,是黄河文明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亦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个重要突破点,被誉为“华夏第一城”,仅初步发掘的东门遗址,就将中国城建史向前推进2000年,2020年外城东门址入选“国家名片”首组《亚洲文明》特种邮票。因其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石峁遗址分别于2012年、2019年两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于2012年、2016年和2019年三次入选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荣膺“世界十大田野考古新发现”,入选世界十年(2011—2020)十大考古发现以及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2年获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高家堡古城隋唐属丰州地,宋称飞鸦川,元谓弥川。城池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原隶属葭州,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划归神木。古城位于神木市区西南50公里的秃尾河东岸,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墙均长311米,南北墙均431米。古城最初是夯筑土城,后在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用墙砖重新包砌。城内街道以中兴楼为轴心向东西辐射,居民建筑群为典型的北方构筑风格,四合院、前庭大院、楼院等星罗棋布。高家堡古城是榆林市乃至整个陕北较为完整的一座城堡,有独具特色的保护价值,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近年来,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鬼吹灯之龙岭迷窟》等一批优秀影视剧在此拍摄,反响热烈,众多旅游爱好者慕名而来。

神木人文底蕴深厚,民俗文化独特。唢呐、三弦等民间器乐,民歌、酒曲、说书等民间文艺,地毯、面花、铜器、铁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共同构筑起陕北独有的文化魅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西部时报报社 版权所有:西部时报
京ICP备:2023038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