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时报电子报

2024年11月1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33

西部时报产经 10月西部,尽是好消息!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西部时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10月西部,尽是好消息!

策 划:张海燕

撰 稿:李玉琢 骆万丽 董文锋 杨 富 陈蔷薇 杨 威 巴依斯古楞 梁晓虹 阿妮尔 谢慧变 刘泰山 李志峰 卞立成

刚刚过去的10月份,西部各地诸多领域取得新进展、新成绩,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各领域“枝繁叶茂”成果丰硕,再次为我们展示了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新西部。

内蒙古

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速排名全国第6位

据呼和浩特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内蒙古外贸进出口总值1536.6亿元,历史同期首次突破1500亿元,同比增长11.7%,高于全国增速6.4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中增速排名第6位。其中,出口623.1亿元,同比增长16.7%;进口913.5亿元,同比增长8.5%。

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取决于供需两个方面。据了解,作为蒙古优势产品,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231.8亿元,同比增长17.8%,占内蒙古外贸出口值37.2%;农产品出口78.5亿元,同比增长41.2%;钢材出口61亿元,同比增长3.3%。此外,国际市场的旺盛需求带动了外贸“新三样”出口强劲,前三季度内蒙古“新三样”产品出口33亿元,同比增长57.8%。在工业生产和消费市场平稳增长的带动下,前三季度内蒙古全区煤炭、铜矿砂、铁矿砂等大宗商品进口727.7亿元,同比增长10.5%,占内蒙古外贸进口值的79.7%。企业是拓市场、抓订单的“冲锋队”,前三季度,内蒙古各类经营主体保持活跃,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1202.1亿元,同比增长16.8%,占内蒙古外贸进出口总值的78.2%。

据呼和浩特海关统计分析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内蒙古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外贸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货物进出口稳定增长,外贸结构持续优化。随着外贸发展积极因素累积,外贸综合竞争优势更加巩固,一、二、三季度内蒙古外贸进出口规模逐季提升,分别为475.6亿元、527.5亿元、533.5亿元,为全年外贸保持“质升量稳”态势打下坚实基础。

满洲里口岸进出境货运量创历史同期新高

10月26日,满洲里口岸一派繁忙景象,一辆辆满载果蔬的货车缓缓驶入“六进六出”货运通道,经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和满洲里十八里海关关员联合查验后快速通关。

满洲里口岸管理办公室数据显示,截至10月25日,满洲里口岸累计通关过货量2005.7万吨,同比增长9.4%。其中,铁路口岸1808万吨,同比增长5.4%;公路口岸197.7万吨,同比增长65.8%,较2023年提前26天过货量突破2000万吨,进出境货运量再创新高。

今年以来,满洲里口岸立足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坚定推动中俄互联互通、开放合作,积极争取国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资金支持,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提升口岸疏运功能;持续加强与海关、边防检查站、铁路车站及俄方联检部门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口岸联席会议作用,及时研究解决口岸通关存在问题;创新实行先期审核转关数据、“延时、错时+7×24小时预约查验”等便利化通关措施,最大限度压缩通关时间;积极推进智慧口岸试点建设,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功能,实现联检部门间数据共享、信息互通,通关作业流程进一步优化,通关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通关过货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截至目前,满洲里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贸易额、出入境人员、出入境车辆4项指标较同期大幅增长,较去年实现了新突破。下一步,满洲里口岸将持续发挥向北开放桥头堡支点作用,瞄准现代化、智慧化口岸建设目标,按照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补强基础设施短板、提高通关效率等工作上精准发力,不断提升通关效能和服务水平,力争全年进出口货运量超2400万吨。

二连浩特口岸货运量创历史新高

笔者从二连浩特市商务部门获悉,截至10月26日,二连浩特口岸完成进出口货运量1749万吨,同比增长153万吨,增幅达9.6%,创历史同期新高。

从二连浩特口岸进口货物主要有煤炭、铁矿石、铁精粉、铜矿粉、锌精粉、萤石、木材、纸浆、活羊等。而出口货物主要有建材、机械、成品油、化工品、粮食、果蔬、日用品、二手车等。

今年以来,二连浩特口岸精简进出口货物随附单证,建立出入境旅客“分类分流”通关制度,保障旅客高效通行。同时,“一企一策”为企业定制全程物流解决方案, 推行公路口岸货运通道旺季24小时通关,助力口岸大进大出、快进快出。

为提高跨境货物列车通关时效,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充分利用“数字口岸”系统,积极与海关、边检、货代公司等联检联运部门配合,在国际联运交接所内勤营业大厅设置业务办理绿色窗口,为企业货主提供7×24小时不打烊服务,确保企业货主能够随到随办、随办随走,积极助力能源物资跑出“加速度”。

二连浩特铁路口岸是中欧班列重要的进出境口岸之一。为了提升通关效率,该口岸深化“铁路进境快速通关”业务模式应用,全面开展“车边直提”等业务改革,积极推广应用“边检通”口岸备案预约申报系统,实行“核查前置、快捷通行”查验模式,还推出中欧班列专勤、铅封免查等一系列新举措。

今年以来,二连海关以智慧海关建设和“智关强国”行动为总抓手,提高铁路进出口货物快速通关运输效率和便利化水平。二连海关持续深化监管装备智能化应用,对进出境班列开展“先期机检”、核辐射探测核查,探索使用无人机、AR设备辅助现场监管,扩展查验监管的视野和角度,实现立体化全景监管作业。同时,拓展铁路运舱系统功能,新增“单一窗口”申报铁路快通舱单模块,指导企业申报快通舱单,深化“铁路快通”模式应用。

“我们率先实现进境和出境中欧班列应用‘铁路快通’业务双向贯通,盯紧中欧班列的发车计划和到站时刻,将海关、铁路各监管环节合理嵌入到物流作业流程中,实现进出口货物监管与物流作业一次性联动完成,节省集装箱短倒、落箱等大量企业成本,节约通关时间1~2天。 ”二连海关铁路监管一科副科长王嘉寅说。

前三季度规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和发电量均居全国第一

笔者从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获悉:今年前三季度,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发电量位居全国第一。

从原煤产量看,前三季度,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9.5亿吨,同比增长4.6%,增速较1—8月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内蒙古原煤产量1.09亿吨,同比增长6.7%。从主产区原煤产量看,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原煤产量合计占同期内蒙古原煤产量的79.9%,合计拉动同期内蒙古原煤产量增长4.5个百分点。其中,鄂尔多斯市原煤产量6.52亿吨,同比增长5.3%;锡林郭勒盟原煤产量1.07亿吨,同比增长7.8%。

从发电量看,前三季度,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599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能源发电量134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5%,高于同期全部发电量增速13.9个百分点。新能源发电量中,风力发电量110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9%;太阳能发电量230.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1.9%。

新 疆

前三季度电网售电量增幅位列全国第一

笔者从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获悉:前三季度,新疆电网售电量达1553.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19%,增幅位列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7个省公司首位,持续保持高增长。

售电量是衡量地方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前三季度,新疆电网售电量显著增长,折射出新疆经济强劲发展势头。

从全社会售电量来看,新疆第二产业售电量为1001.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78%,占同期新疆电网总售电量的64.49%,是新疆电网售电量增长的“主力军”。

从具体行业售电量看,新疆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四大行业的售电量同比增长幅度均超两成,分别达23.48%、21.53%、20.99%和20.3%,经营发展趋势持续向好。

今年以来,随着新疆把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新疆“九大产业集群”用户累计售电量379.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39%。其中,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绿色矿业产业集群是售电量同比增速最快的前两位,分别同比增长16.99%、12.52%。

售电量大幅增长的背后与新疆电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密不可分。前三季度,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市场化直接交易用户数量达8.58万户,同比增长7.35%,市场化直接交易电量达859.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06%。

良好的电力营商环境也促进了新疆电网用户数量持续增长,用电需求随之增加。截至9月底,新疆电网今年总营业户数达1322.71万户,较2023年年底增加43.08万户。其中,居民和工商业用户增长较多,分别增加37.2万户和4.79万户。

前三季度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全国第一

笔者从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获悉:10月24日,随着110千伏大唐昆玉光伏三电站并网投运,新疆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8452.5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3909.9万千瓦,光伏装机4542.6万千瓦。至此,新疆新能源装机规模在新疆整个能源结构中的占比首次超过一半。

今年前三季度,新疆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1998.5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642.3万千瓦,太阳能装机1356.2万千瓦,今年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太阳能和风能资源蕴藏量均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新疆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新疆加快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成了哈密、准东、南疆环塔里木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在建新能源规模超8000万千瓦。预计到2024年底,新疆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超过1亿千瓦。

如今,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正全力做好国家第二、第三批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并网工作。预计随着各光伏、风电场站陆续建成并网,新疆新能源装机规模和占比将再创新高。

藜麦小面积单产创全国最高纪录

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的马场农业科技示范园传来好消息,来自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新疆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科学院等5家单位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园区内藜麦高产示范田进行实收测产,实收面积5.12亩,测得平均亩产315.97公斤,这一结果创下2024年全国藜麦小面积单产最高纪录。

这也是新疆重点研发任务专项“新疆藜麦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该项目由新疆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牵头,联合疆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10家单位,于2023年2月启动,2025年12月结题,重点聚焦藜麦全产业链,旨在解决新疆藜麦高产品种短缺及配套技术不成熟、全程机械化程度低、人力成本高、功能产品开发不足及产业链条短的技术难题,制定适宜不同生态区和不同模式下的藜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标准,构建“农业+旅游+文化”多元融合创新模式。

新疆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助理研究员张军高介绍,315.97公斤/亩是科研团队历时近2年时间联合攻关的结果。示范田重点集成示范高产耐密品种、种子包衣、膜下滴灌、精准水肥管理及绿色高效栽培、全程化控、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通过在不同种植区联合攻关,形成可复制的种植模式,进而实现全疆范围内大面积示范推广,提升新疆藜麦整体生产水平。

“藜麦作为超级谷物和新兴健康食品,不仅营养成分好,且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等特性。新疆土地资源丰富,种植藜麦前景广阔。”测产专家组组长、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研究员杨发荣说,该项目科研团队在藜麦种植方面应用许多高新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未来新疆大力发展藜麦产业,必将造福各族人民。

笔者了解到,目前,项目组已在尼勒克县、特克斯县、新源县、奇台县等种植区建立示范区,布局28份藜麦品种资源适应性研究、水肥耦合试验及高产技术集成示范等,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近2万亩。此外,还通过订单模式,基本实现种、产、销一体化,每亩纯收益在300元至800元之间。

“科研团队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新疆藜麦绿色生产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新疆藜麦产业高效绿色发展,增加粮食产能,助力乡村振兴。”该项目首席、新疆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冯耀祖说。

西 藏

前三季度七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国第一

笔者从西藏2024年前三季度西藏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获悉,今年前三季度,西藏经济运行平稳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七项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全国第一。

今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包保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积极研究新情况、主动解决新问题,进一步狠抓工作落实,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相关部门在积极争取国家原有规划项目投资外,主动汇报衔接增发国债、“两重”建设超长期特别国债、政府专项债等项目投资,前三季度,西藏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8.0%,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9个百分点。

西藏积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实落地,持续深入开展“幸福西藏 乐享生活”系列促消费活动,全力打好政策“组合拳”,消费需求显著释放,西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逆势回升。

市场预期稳步提升。前三季度,西藏民间投资进一步加快,较1-8月提高10个百分点。西藏市场主体平稳增长。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保持两位数增长。前三季度,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5728.56万人次,同比增长15.3%。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6.73万人次,增长211.7%。旅游总收入(花费)670.55亿元,增长12.9%。

前三季度,西藏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77元,同比增长8.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66元,增长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47元,增长8.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

网上零售额增速领跑全国

在数字经济的大潮中,西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迅猛的发展态势,成为全国网上零售领域的一匹黑马。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9月,西藏网上零售额达到164.2亿元,同比增长75.4%,增速位居全国首位。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更是高达138.0亿元,同比增长91.1%,同样领跑全国。这一串串亮眼的数字,不仅彰显了西藏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强劲动力,也预示着这片高原热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农村电商在西藏的发展也呈现出蓬勃的态势。1-9月,西藏农村电商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1.4%,在西藏电商中的占比上升至15.5%。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优质、特色的农产品。在农村电商的重点行业中,钻石、养生茶饮、女装等商品排名前三,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除了金银珠宝类和电商平台的发展外,旅游和直播电商也成为推动西藏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据显示,1-9月,西藏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监测显示,旅游人次同比增长27.9%,零售额同比增长25.7%。林芝市和昌都市等地市的旅游零售额增速更是领跑西藏全区,分别实现了46.4%和37.0%的同比增长。这一增长背后,离不开西藏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旅游魅力。

与此同时,直播电商也在西藏迎来了快速发展。1-9月,西藏直播网上零售额达到53.1亿元,同比增长84.4%,增速位于全国前列。抖音、快手、点淘等直播平台在西藏的渗透率不断提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直观、生动的购物体验。在直播电商的推动下,西藏的农产品等特色商品也实现了网上零售额的快速增长。农产品直播的商品数达到10551个,实现网上零售额1.7亿元。

随着电商平台的不断完善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西藏网上零售额增长迅猛,这不仅彰显了数字经济在西藏的蓬勃发展态势,也为西藏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 川

成都金融实力排名全国第五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发布《2024天府金融指数》报告。指数评价体系包含一个总指数、两个分指数和十个子指数。根据2024天府金融总指数,排名前十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广州、重庆、南京、武汉和天津。

“天府金融指数(TFFI 指数)”由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编制完成,旨在评价我国36个中心城市的金融综合发展水平,促进各城市加强相互了解,实现错位竞争和错位发展。

前三季度成都航空口岸进出口货值中西部第一

10月19日,笔者从成都海关获悉,今年前三季度,成都航空口岸实现进出口货值4497.2亿元,同比增长30.3%,进出口规模仅次于上海、北京,位列中西部第1、全国第3,占全国空运进出口总值的7.7%。同时,笔者从成都市口岸物流办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的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均列全国前茅。

从电子信息类产品、跨境电商货物、汽车零部件到进口的三文鱼、虾蟹、新鲜水果等,乘坐飞机从成都航空口岸出入境的“主角”增多,进出口货物类别越来越丰富。去年12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口岸功能区建成投运四川省内首个综合性指定监管场地,进境水果、植物种苗、食用水生动物和冰鲜水产品4类鲜货可以直接从天府国际机场口岸入境,与双流国际机场口岸一起形成入境成都的双通道。

据了解,今年以来,成都航空口岸迎来这4类鲜货成倍增长,除了供应四川本地消费市场,还丰富了北上广深等地餐桌。目前,成都航空口岸拥有中西部地区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进境指定监管场地,成为鲜货“游”进成都的最佳选择。不仅如此,成都已开通70余条定期直飞国际及地区航线,高效通达全球五大洲的航线网络,是众多货物选择成都进出的另一大原因。

笔者从成都市口岸物流办了解到,今年以来,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呈现出客货并举快速发展态势,前三季度实现旅客吞吐量超6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73万吨,分别位居全国城市第3、第5。据悉,今年前三季度,天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近七成,双流国际机场同比增长约两成。

重 庆

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居西部第一

10月25日,重庆市发改委、科技局、经信委和重庆邮电大学联合发布《重庆新质生产力发展报告(2024年)》指出,近年来,重庆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23年,重庆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第8位、西部第1位。

人才密度居西部第一

近年来,重庆全面实施人才强市首位战略,西部人才中心建设步伐提速。

重庆实施“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吸引优秀人才来渝创新创业,2023年新引进市外人才7.4万人,人才总量达到634.7万人,人才密度位居西部第一。

在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实施“巴渝工匠”行动计划,重庆全市高技能人才达到162万、位居西部第一。

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排名全国第9,两项指标排名全国第一

10月12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重庆市互联网发展报告(2023)》。

《报告》显示重庆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排名全国第9、位居第一梯队。国家网信办网络问卷调查显示,重庆市民对基层数字化治理满意度、网络安全知识知晓度,两项指标排名全国第一。

接下来,重庆还将从加强统筹协调推动任务落实、优化发展环境弥合数字鸿沟、拓宽提升渠道惠及群众、营造浓厚氛围宣传数字化成果等方面持续发力,大力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位居全国第七、西部第一

在实数融合新业态方面,重庆通过平台经济整合产业各方资源,重塑产业分工协作方式,打造电商集聚区60余个,培育电商企业10.4万家,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73.5%,位列全国第七、西部第一。

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近两年重庆连续获评全国重点区域移动网络质量专项评测“卓越城市”,已经累计建成10个国家级“千兆城市”。截至去年底,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29个,持续保持西部领先地位,位列全国第一梯队。

其他

重庆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持续深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6个区县入选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数量位居西部第1、全国第3。

推动土地、资本、技术、数据、能源等要素市场化改革,西部数据交易中心交易额超过5亿元,跻身全国数据交易场所第一梯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西部时报报社 版权所有:西部时报
京ICP备:2023038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