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 划:张海燕 撰 稿:马青彦 秦 毅 孟砚岷 付远书
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
正如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已然成为中华文明的资源宝库。
遵循总书记的指示,西部沿黄各省区和有关部门因地制宜,多方式、多渠道深入开展黄河文化宣传。
陕 西
绽放遗产光彩 讲好“黄河故事”
“我们要以‘黄河’为媒,同秉初心、携手并肩、共守根脉,扎实推动黄河流域非遗系统性保护,为更好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共同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不久前,由陕西省文化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承办的陕西省黄河流域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培训班在渭南市举办,来自全省各地市非遗行业骨干、传承人等致力于通过培训增强业务能力,扎实推动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更好地弘扬黄河文化。
近年来,陕西省积极推动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出台了《陕西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成功举办中国非遗保护年会,成功创建陕北文化、羌族文化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特色非遗亮相中国—中亚峰会,黄河流域非遗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光彩绚丽。
“很早之前就听说过‘剪花娘子’,今天专程来看看。”在咸阳市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一位来自西安的游客表示,这些剪纸作品令她非常震撼。近年来,旬邑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普查出非遗线索183个,通过建立三级保护体系等多种形式,全面加强对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
在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旬邑彩贴剪纸、旬邑唢呐、旬邑十三花宴席等集中展示着“豳”文化的魅力。“陈列馆集展示、陈列、传习、研学和研发功能于一体,集中展示了旬邑县36项非遗项目,并设有库淑兰剪纸纪念馆,展出‘剪花娘子’库淑兰的剪纸作品68幅。”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讲解员宫姗姗介绍,陈列馆采用图文介绍、实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方式,直观呈现旬邑县非遗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
咸阳市立足现实,组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咸阳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工程项目”为抓手,精心策划乾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弦板腔传习基地建设项目等30余个重点项目,促进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
渭南地处黄河中游,自古以来受黄河滋养。悠久的历史孕育出灿烂深厚的黄河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秦东儿女。黄河渭南段全长171.4公里,留下了鲤鱼跃龙门、大禹治水的传说,流传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篇。
2023年,渭南市编制《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渭南段)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编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资料汇编》,提出黄河文化研究发掘、保护利用、文旅融合、品牌塑造、传播推广“五大行动”,策划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六大类95个。其中,仓颉庙中华上古文化园区建设项目、白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项目、尧头窑遗址保护管理设施和环境整治工程、刘家洼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等被列入陕西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重大项目库。
榆林是黄河入陕第一站,为展示陕西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助力讲好黄河故事、传承弘扬黄河文化,2023年,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在榆林佳县拔地而起,成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的一部分。1.6万平方米、1万多件展品,黄河流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在这座博物馆里一一呈现。“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学习参观的好地方,可以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接受黄河文化熏陶。”一位来自榆林的参观者说。
按照《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保护规划》设定的目标,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2025年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到2035年全面建成。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文旅系统将以延续黄河历史文化根脉、阐释黄河文化内涵魅力、弘扬黄河文化时代价值、讲好陕西黄河文化故事为牵引,深入开展黄河文化研究,形成标志性研究成果,建立黄河精品旅游资源名录;实施黄河文化标识建设工程,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新IP;打造一批黄河文旅新业态、新场景;开展跨区域文化交流,持续提升黄河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四 川
积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四川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补给地和国家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黄河干流长174公里,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涉及阿坝、甘孜2州5县,四川始终坚持共同发展,高水平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坚持高位推进,构建协同工作机制。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调研,要求深入发掘和保护传承好四川黄河文化。四川省政府出台《四川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方案》,统筹推动文化研究阐释、规划编制、项目谋划等9方面22项重点工作。
坚持规划引领,谋划发展新格局。联合发改、文物等部门出台《四川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保护规划》,坚持保护优先、强化传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形成“一廊、两带、三区、五心”的空间布局。推动若尔盖黄河文化博物馆等10个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项目库,总投资3.2亿元。
坚持价值挖掘,研究阐释河源文化。完成文化旅游资源普查,系统梳理文化资源2181处,旅游资源5756处。完成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并将价值较高的不可移动文物定级保护。深入研究四川黄河文化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创新提出河源文化,从江河文明对话源由、绿色生态文明源头、特色民族文化源流、红色长征精神源泉等方面阐释四川黄河文化内涵。
坚持系统保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落实地方政府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出台文物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落实重点管控保护对象清单,完成阿坝红军长征遗迹、松潘古城墙等省级以上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强化保护优先,实施亚克夏红军烈士墓、巴西会议会址等重点文物保护利用项目。联合宣传、林草部门印发《关于加强“红色草原”保护利用的通知》,承办全国“红色草原”保护利用工作会议,红原、松潘、甘孜3处草原入选全国首批12处“红色草原”名单。开展唐蕃古道、嘛呢石刻群等申遗前期工作。评估200余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400余名省级非遗传承人。
坚持文旅融合,讲好新时代四川黄河故事。以天府旅游名县、名牌创建为抓手,促进文化、旅游、生态融合发展,建设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黄河上游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制定大草原、大九寨品牌建设方案,并组建文旅联盟协同实施。举办黄河源非遗保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会议,组织参加世界大河文明论坛、“黄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赴巴西、美国、韩国开展黄河主题旅游专场线下推广活动。
下一步,四川省将认真落实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推进会部署,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绘就四川黄河上游壮美画卷。
甘 肃
让黄河文化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甘肃大力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因地制宜研究编制《甘肃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甘肃省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等方案规划,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一是加强考古研究。积极推进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张家川圪垯川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纳入“考古中国”项目,礼县四角坪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完成黄河流域甘肃段文物资源调查,制定文物保护技术标准8项,实施文物保护设施项目39个,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F901对外试开放,景泰县入选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黄河流域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得到有效保护。二是推动非遗传承发展。甘肃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3项、传承人68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93项、传承人758人。为规范非遗的挖掘和保护工作,专门修订《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制定《甘肃省陇剧保护传承条例》。积极探索整合非遗资源,将其充分融入现代生产、生活,设立8家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全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实现活态传承。三是弘扬红色文化。加强对黄河文化中的红色故事的挖掘、研究与整理。全省实施72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和8家纪念馆陈列展览改造项目,全省4处革命场馆入选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南梁精神进校园”获评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充分发挥了革命遗迹铸魂育人作用。
讲好黄河文化故事。甘肃大力推进沿黄市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加强黄河文化的展示、宣传、交流,举办黄河主题展演活动,用情用力讲好黄河文化故事,不断擦亮“黄河之滨也很美”“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的城市新名片,不断提升黄河文化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夯实乡村文化阵地,有力推动黄河流域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为群众服务。大力推动艺术创作,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肩负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时代重任,话剧《八步沙》、秦腔《蔡文姬》、交响乐《黄河·绿洲》等一批传文脉、有品位、沾泥土、抵人心的舞台艺术精品不断涌现。精心筹办主题活动,通过“诗意甘肃·丝路长风三千里”文旅诗会、“黄河之滨艺术节”“中国旅游文化周——黄河”境外推广等活动,不断提升甘肃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发展黄河文旅产业。黄河流经多个省份,沿线留存着众多的历史遗迹、文化景观和民俗风情。通过整合黄河沿线的文化旅游资源,组团发展文化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就业等,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沿黄市州统筹保护与开发,做好“文旅+黄河”文章,创新丰富旅游业态,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做大做强黄河文化旅游业,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策划“强省会·最美黄河故事”等主题活动,共评选出兰州老街、栖云小镇等8个黄河文化兰州段优秀文旅产业项目。积极与省内中医药龙头企业、重点文化旅游骨干企业及相关院校对接,做大做强一批黄河文旅康养企业,重点推进温泉养生、针灸理疗等优势康养产品。培育甘南州迭部县扎尕那生态旅游养生小镇、天水市秦州区平南文旅康养小镇等特色小镇,成功打造庆阳市锦绣坊非遗街区、平凉市非遗一条街、天水西关古城非遗一条街等文旅融合综合体。推出黄河文化8大主题40条旅游线路。全省初步形成了生态保护优先、黄河风情浓郁、文旅业态丰富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内蒙古
弘扬北疆文化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润物细无声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3年以来,围绕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聚焦“黄河文化”等主题,创作征集文艺作品482件(其中,黄河主题原创文艺作品113件),荣获国家、自治区级荣誉63项,文艺作品为城市“代言”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原创舞剧《山高水长》荣获“内蒙古优秀剧目展演月”优秀剧目奖、表演奖、导演奖等5项大奖,歌舞剧《三线印记》入选2024年自治区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博》是乌海市首个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雕塑作品,雕塑《朝阳》《传承》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雕塑《那达慕射手》《草原牧歌》、国画《青春的记忆》入选“嘱托中前行”——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作品展。
持续推进交响诗颂《黄河向海》、舞台剧《天边的乌达》创排,完成原创舞蹈《黄河儿女》《茶香情味浓》、歌曲《黄河之魂》《乌海》《沙漠里的海》、乐曲《乌海湖遐想》及4件非遗黄河泥塑、2件木板烙画、1件雕塑作品创作。海南区持续打造黄河文化创作基地,举办鲁婷黄河石作品展,完成75块黄河石彩绘、7幅“福河女儿系列”壁画创作。
统筹市区优质文体旅商农资源,深化“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将“北疆文化”融入群众文化活动的全过程、各方面。举办“天下黄河”中国百名油画家主题作品展、“水色清韵”首届内蒙古水彩画学术邀请展等精品展览、“大河上下 美美与共”黄河流域西部文化旅游创意艺术设计展、乌海市·东营市“笔墨抒怀 情聚黄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书画联展、“笔墨抒怀 情聚黄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书画联展、“翰墨颂黄河 同心书盛世”海勃湾区黄河文化书法作品展等黄河主题线下线上展览15期。
打造黄河入内蒙古首站文化IP,在西行客栈打造重67吨刻有“黄河入蒙首站”字样黄河石、绘制80米“黄河几字湾手绘”墙长卷、设立“黄河母亲”雕塑。推出黄河风景体验、黄河美食品鉴、黄河考古探寻和乡村休闲旅游等活动,“北方海南·黄河风”入选全国丰收节庆特色活动、黄河西行客栈窑洞文化主题民宿被评为自治区首批丙级旅游民宿。打造“黄河礼赞 美酒飘香”乌海市非遗特色系列旅游线路,入选自治区级非遗特色精品旅游线路。
持续策划推出《乌海文脉》《乌海二十四节气》《探寻北疆文化》《乌海,一座黄河眷恋的城市》等精品图文、短视频主题宣传,多部作品被新华社、学习强国总平台等国家级媒体选用。配合新闻媒体推出长城与黄河交汇区域“长城五次拥抱黄河”系列报道,持续有形有感有效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主动对接新华网、奔腾融媒等媒体平台,充分借助流量大咖、网红达人,打造更多亮点、爆点。在城市道路两侧、机场大屏、全市公共LED屏、公交车及出租车等进行了旅游品牌宣传投放,让“来沙漠看海”“中国书法城”“中国户外城”等城市文旅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让根植在北疆大地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火”起来。
近年来,包头市深挖黄河文化内涵,丰富文化体验内容,用好用活黄河文化资源,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建基地,搭建各族群众广泛交往的平台。建成黄河湿地国家文化公园博物馆,打造集非遗、民俗、文创、手造、美食等多元素的黄河谣景区、黄河风情街、黄河大集等文旅新空间,在各景区、景点设计制作景观小品、视觉标识,借助旅游景点流量优势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起来、活起来、火起来。举办“包头韵·黄河情”等沉浸式实景演出,策划推出“黄河观凌周”活动,流凌摄影打卡、逛开河庙会、老茶馆听黄河趣事、游黄河最美打卡点等31项活动“爆火出圈”,释放消费新活力。推出“观黄河美景 赏田园风光”“大美黄河风情之旅”等旅游线路,让游览者深层次感受黄河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的魅力。
强举措,丰富各族群众全面交流的内容。加大黄河文化主题艺术创作演出,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画卷,凝聚广泛共识。创作民族音乐会《黄河从草原走过》,赴上海、无锡、南京、杭州、宁波、苏州等六城市开展“黄河对话长江 包头携手江南”巡演。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敕勒组合”,其作品《小青马》代表内蒙古入选2024年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举办“北疆国韵·黄河之声”“冬游包头·悦动黄河”为主题的市民音乐会,引导各族群众保护传承黄河文化、赓续中华文脉,增进文化认同。
重实效,夯实各族群众深度交融的基础。开展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多彩活动,推动黄河文化向下扎根、向上开花。线上,开通“北疆书香 黄河故事”赏读栏目、黄河风情摄影佳作专题展览等活动。线下,在黄河岸边搭建舞台,秧歌展演、民乐演奏、摇滚乐队、国风舞蹈、非遗展示等各类演出轮番登场。组织开展“春光无限好·相约黄河畔”—群众文艺团队精品节目展演、包头黄河文化旅游美食季暨首届开河鱼节、黄河诗文诵读会等接地气、聚人气的活动,让更多人在沉浸式旅游体验中感知中华文明、凝聚民族精神。
宁 夏
黄河文化映照塞上
宁夏回族自治区近年来坚定担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使命任务,大力推动黄河文化传承与保护,让宁夏水利成为彰显黄河文化、展示黄河文明的重要窗口。
守护灌溉工程遗产
宁夏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千百年来,一条条古老渠道汩汩流淌,用黄河水哺育着塞上万物,它们像镌刻在大地上的铭文,记录着宁夏水利的历史变迁。
宁夏素有“古渠系博物馆”之称,引黄灌溉始于秦汉,未曾中断。明代王琼的“田开沃野千渠润,屯列平原万井稠”,清代康熙帝的“汤汤南去劳疏筑,惟此分渠利赖多”等诗词,正是对千年古灌渠的生动描绘。
如今,宁夏引黄古灌区覆盖范围8600平方公里,引黄干渠25条,其中,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美利渠、羚羊角渠、羚羊寿渠、西干渠、七星渠等古渠,经历朝历代开凿延伸,逐步形成了覆盖宁夏平原阡陌纵横、密如网织的引黄灌溉渠系,总长度超过1800公里,同时以占自治区三分之一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占自治区五分之四的粮食,造就了“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富庶。
2017年10月,宁夏引黄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国际灌排委员会称赞它为世界灌排工程的典范,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卓越成就。
2023年10月,吴忠市利通区检察院在秦汉渠管理处挂牌成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协作办公室”,推动秦渠、汉渠等古灌溉工程遗产合理利用和科学保护,让千年古灌区在造福灌区人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持续焕发勃勃生机。
助推流域经济发展
九曲黄河与宁夏平原血脉交融,展现着迷人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宁夏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时代价值,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让黄河文化“活”起来,让黄河经济“热”起来。
黄河岸边,薰衣草生态庄园内百花齐放,在大漠与黄河交融处汇成一片花海。石嘴山市沙湖景区,湖水与沙漠结合成奇妙景观。中卫市在沙漠中培育了以休闲度假、沙漠运动、航天研学体验为主的旅游新业态,打造了“黄河·宿集”热门旅游地、网红打卡地,成为宁夏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青铜峡黄河大峡谷,黄河上游最后一道峡谷,汇集了峡谷、湿地、塔群、古渠等众多景观。青铜峡市把加强黄河湿地保护工作放在首位,采取河道疏通、生态修复、污染治理、增加植被覆盖率等多项措施,使湿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同时,青铜峡市也对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升级,设计十里长峡观光游、引黄灌溉研学游、大禹精神寻访游、拦河大坝水工游等特色体验项目,全方位展现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传唱宁夏黄河故事
宁夏水利博物馆坐落在青铜峡水利枢纽坝下的黄河右岸,博物馆通过场景复原、文物陈列、图文展示、视频演示和多媒体特效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黄河岸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全面反映宁夏两千多年引黄灌溉的发展历史,以及历代宁夏劳动人民兴水利、除水害的伟大治水实践。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宁夏以黄河文化为主题,创作电视剧《星星的故乡》、报告文学《垄上行》、杂技剧《山水相依》等多部文艺作品,深受大众喜欢。组织专家编写《黄河民间故事》《黄河文化丛书》《弘扬黄河文化 讲好宁夏故事》等宁夏黄河文化系列图书,这些图书通俗易懂,是讲好宁夏黄河故事的重要载体之一。
此外,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宁夏黄河水文化工作专班挖掘梳理《禹开青铜》《大河灵州》《高平川水》等黄河干支流水文化故事,高标准做好宁夏黄河文化故事典籍编写、建设方案编制、数字平台建设等工作。
资料提供:文中相关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