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时报电子报

2025年4月22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33

西部时报文旅 金融“活水”浇灌西部乡村振兴之花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西部时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融“活水”浇灌西部乡村振兴之花

策 划:张海燕 撰 稿:杜燕飞 龙通州 谭 佳 王子兴 周斌国 屈星星

2024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年来,西部金融战线牢记总书记嘱托,让金融“活水”浇灌西部乡村振兴之花,如今已是满园花香、硕果累累。

央行宁夏分行

人民银行宁夏回族自治区分行聚集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围绕“金融保障粮食安全、巩固拓展金融帮扶成效、金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金融支持乡村建设、金融赋能乡村治理”开展专项行动,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实施金融保障粮食安全专项行动。一是聚焦粮食收储,引导金融机构及时足额保障中央储备粮增储、轮换和粮食最低价收购信贷资金供给。指导政策性银行对全区储备规模、承储客户进行摸底排查,充分运用“动产浮动抵押+”、供应链金融等模式,对风险可控、专注主业的粮油客户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二是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增强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指导开发性、政策性银行创新土地开发整治融资模式,积极对接相关企业,助力提升高标准农田规模。三是聚焦春耕备耕,引导金融机构全力对接满足各项融资需求。指导金融机构设立春耕备耕专柜受理相关业务,开辟“绿色通道”,对春耕备耕贷款实行快审快批、限时办结,为粮食丰收注入金融“活水”。实施金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专项行动。一是注重工具引导。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投入力度,支持金融机构为涉农领域提供低成本、普惠性资金。截至三季度末,通过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支持金融机构向2.36万户奶牛养殖、肉牛养殖经营主体发放贷款37.90亿元。二是注重改革创新。指导金融机构结合自治区“六权”改革工作,注重发挥农村产权的融资属性,扩大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规模,大力发展用水权、动物活体、大棚设施、养殖圈舍等抵质押贷款业务。三是注重产业发展。围绕自治区“六特”产业,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枸杞贷”“滩羊贷”“奶牛贷”“青贮贷”等专属信贷业务。与产业链核心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优化供应链金融业务,为农业全产业链提供流动资金支持。

实施金融赋能乡村治理专项行动。一是开展宁夏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联合自治区相关部门以及全区24家金融机构建立示范工程推进领导小组,筛选出“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惠农网贷产品”“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畜牧业融资服务”等32个项目纳入示范工程,通过示范工程的引领,进一步推动提升全区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能力。二是搭建“数字+”融资服务模式。支持企业通过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进行融资,提升企业融资便利度。三是优化普惠金融服务点建设。指导金融机构在行政村村部建设具有助农取款、代理缴费、国债预约、零钞兑换、电子商务、整村授信等功能的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提升农村地区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国开行

在贵州省正安县的茶山上,漫山茶树层层叠叠。从一芽“茶”到一片“业”,如今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的“正安白茶”品牌,是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县域是承上启下、连接城乡的枢纽,也是近观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样本。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了“千县千业”“一乡一特”的生动实践。

在千顷澄碧的深处,是涓滴汇聚。作为实体经济的“活水”,金融服务“滴灌”县域发展,将产业“珍珠”协同整合,形成了价值倍增的经济带“项链”。

在正安县,白茶、吉他、能矿等是推动产业现代化的重点发力领域。在正安吉他产业园,工人们紧张有序地按照工序进行生产。从一张白纸、筑巢引凤到引进企业、人才创业,再到申报“中国吉他制造之乡”“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金融赋能推动了县域发展。

据介绍,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在正安县发放产业项目贷款逾10亿元,支持了吉他产业园、白茶生产基地、易地搬迁就业园区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为县域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金融支撑。

正安县副县长、国家开发银行挂职干部张逸飞表示,国家开发银行2024年向正安县投放资金4.99亿元,新增捐赠资金930万元,引入帮扶资金1366.3万元,帮助培训“三类人才”3040人次,发放低息助学贷款1.14亿元,惠及9085名学生。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不断取得积极成效。

“贷”动发展的背后,是深化思想认识,深入调查研究。“总分行联动,定期召开定点帮扶工作会议,与县委、县政府共商共议,协作推动工作开展。”张逸飞介绍说,银行先后选派12名党员干部到正安县挂职交流,延伸定点帮扶工作链条,形成了县域“驻地服务三人工作组”。

发展离不开“人”的创造,离不开“场”的滋养。围绕金融赋能县域创新发展,国家开发银行挂职干部们认为,要做好融资、捐资“两个”资金支撑;紧扣“人的关键”,涵养发展源头,强化培训、人才、规划“三项”融智服务尤为关键。

据介绍,2024年国家开发银行在正安县围绕重点领域做好信贷保障,支持污水处理与生态环境治理,助力县域能源供给结构优化升级等工作;强化协同联动,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推动与金融同业转贷款合作倾斜;丰富了帮扶举措,进一步开展消费帮扶,组织县内农产品赴北京举办美食节暨展销活动,借助线上平台助农产品出山。

金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改变、赋能的前提是融入、理解。“2024年底,正安县在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中,获得了先进等级评价。这不仅是对全县高质量发展的认可,也是对开发银行金融帮扶工作的鼓励。”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金融帮扶工作人员看着远处的茶山说,更加精准的举措、更加务实的行动,好比是埋下饱满的种子,只待萌发生长的时机。

农行黔东南分行

今年以来,农业银行黔东南分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守服务“三农”主责主业,大力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质效,深入打造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推进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走深走实。截至3月末,该行“三农”县域贷款余额329亿元,较年初增加9.1亿元;涉农贷款余额183亿元,较年初增加5亿元,存量在各项贷款中占比达56%。一季度,该行累计投放各项贷款36.44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

支持乡村产业,助推产业振兴发展。该行围绕黔东南州12大特色产业等优势领域以及农林牧渔及相关产业链客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做好信贷、结算、场景、供应链等相关金融服务。截至3月末,该行乡村产业贷款余额35.31亿元,较年初增加2亿元,信贷重点支持了省、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发展。

支持乡村建设,助推城乡融合发展。该行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水利等重点领域项目营销和贷款投放,推动实现乡村建设与城乡融合发展固优补短工程扩面上量。截至3月末,该行乡村建设贷款余额152亿元,较年初增加3.61亿元。一季度,该行投放乡村建设贷款2120万元支持从江、黄平、剑河等县改善医疗设施条件;投放一、二手房“农民安家贷”0.43亿元,减轻新市民购房压力,助力宜居宜业和美环境建设。

支持乡村数字化建设,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该行深入推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管理平台,积极搭建县域农村特色场景,做好智慧畜牧、乡镇治理等“三农”场景的推广运用,为广大农民提供便捷的线上综合服务。该行通过掌银乡村版宣传推荐,有效提升客户差异化数字金融服务水平,截至3月末,乡村版掌银月活跃客户达10多万户,较年初增加1.4万户,增幅15%,居全省农行系统首位。

加大信贷和非信贷投入,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信贷领域,该行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脱贫地区信贷投入和帮扶政策稳定,加大对黔东南州15个脱贫县和4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信贷投入。截至3月末,该行在15个脱贫县贷款余额260亿元,较年初增加6.82亿元,增速2.69%;在4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贷款余额113亿元,较年初增加2.37亿元,增速2.15%;一季度累计投放农户贷款18.51亿元,重点支持了商业零售业、批发业、服务业、餐饮业、住宿业、农业、建筑业、畜牧业等。在非信贷领域,该行通过资金捐赠、消费帮扶等方式帮扶脱贫县经济社会发展,2024年以来累计向全州脱贫县捐赠帮扶资金4280多万元、帮扶项目近100个,黄平、雷山、台江等县在农业银行各级行的帮扶下,乡村“五大振兴”得到了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助力,推动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过消费帮扶,今年一季度直接购买全州各县市农特产品60多万元,2024年以来帮助全州各县市销售农特产品2300万元,助推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促进乡村广大农民实现创收增收,走上振兴致富路。

创新推出特色信贷产品,助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该行深入贯彻落实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为主线,创新推出特色信贷产品,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该行创新推出“乡旅贷”信贷产品,助推“苗乡侗寨”建成旅游新热点,在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累计投放“乡旅贷”0.71亿元、在黎平县肇兴侗寨累计投放“乡旅贷”0.18亿元。针对黄平县谷陇镇民族苗银产业,该行创新推出“苗银e贷”信贷产品,推出以来累计办理“苗银e贷”业务700多笔,投放金额近8000万元,解决了当地苗银加工户、苗银经商户的融资难题,促进了当地银饰产业发展。该行积极为“非遗传承人”提供金融支持,今年一季度贷款0.25亿元支持从事蜡染、银饰品等经营的“非遗传承人”发展生产。该行聚焦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和优势农业,一季度累计发放贷款1010万元支持“苗银刺绣”企业生产经营。

央行云南省分行

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聚焦金融加力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从强化机制建设、信贷支持、金融服务和示范引领四方面着手,强供给、优服务、勇创新,推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强化机制建设,夯实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政策基础

一是出台《2024年云南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提升行动方案》,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政策指引和工作督导,引导信贷资金稳序流向涉农领域。截至2024年11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1.35万亿元,同比增长9.0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23个百分点。二是印发《关于云南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以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组织引领、宣传动员、指导服务、激励约束等全方位机制,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向目标明确、任务细化、职责落实方向持续发力。三是联合省总工会、省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在全省掀起比投入、比管理、比服务、比特色、创样板的“四比一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劳动竞赛。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作,通过“定期通报+定期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发挥监管指导和政策指引作用。

二、强化信贷支持,保障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供给不断

一是聚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为全省27个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编制专项融资规划,重点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教育等方面加大贷款支持力度。截至三季度末,全省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各项贷款余额4156.43亿元,同比增长7.55%,高于全省各项贷款同期增速1.73个百分点。二是支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围绕云南省“1+10+3”重点产业布局,鼓励各州(市)因地制宜做优“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以产业发展带动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先后出台金融服务肉牛产业、林草产业、农业企业等领域的指导性文件,有力支持做好“土特产”文章。三是强化重点领域支持,灵活运用支农支小、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做实农业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等各环节金融服务,目前共梳理肉牛、花卉等40条农业产业链,年内为15.26万户链上主体提供融资支持165亿元。

三、强化金融服务,促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惠农利民

一是推动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持续改善,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移动支付示范工程建设为契机,构建全方位、无障碍移动支付金融基础服务环境,打造金融系统“为民、便民、惠民”的重要服务入口,对13317个普惠金融服务站进行提质增效,将惠农支付业务取现额度提升至5000元,提升农村地区老年人支付服务满意度。二是启动“惠农振兴通”系统,完成“两费”线上缴费,推动金融服务从“足不出村”到“足不出户”的升级,并结合区域特点和行业特征,推动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降费范围、提高让利幅度、延长减免期限,进一步做到“能降尽降”。三是引导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扛实普及金融知识的社会责任,不断提升城乡村寨、边境沿线、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金融服务覆盖面和获得率。

四、强化示范引领,建立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典型基地

一是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样板。集中金融资源优势,结合区域发展特点,与时俱进,在全省范围内精心打造乡村振兴金融创新基地,推动农村“三资”平台建设、优化涉农营商环境。二是打造金融助力民族团结服务工程。共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边贸+互联网”发展平台,发挥金融机构资金融通作用,推动金融服务惠及中老铁路沿线,推动形成以整村、整乡授信模式“贷”动农村产业发展和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增收的普惠金融服务格局。充分运用“三信”创建成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云南各少数民族产业、民族特需品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打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服务标杆。引导金融机构围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堵点,主动发力、突破创新。在大理州试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和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抵押贷款,激活农村“沉睡”资产,丰富“三农”融资渠道。

农行迪庆分行

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启别村,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生物资源富集、田园风光优美、生态品质优良,是腊普河畔的鱼米之乡。为充分利用好发展好启别村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农行迪庆分行驻村工作队走村入户开展调研,详细了解农户分布、特色产业、既有资源等村情民情,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谋划特色产业,牵头协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构建“一村一品”产业布局,为老百姓出点子、想法子、指路子,发动群众主动参与,实现“造血式”帮扶。

此外,根据摸底调研情况,农行迪庆分行驻村工作队发动村中养殖能手,在地处山区、半山区的村民小组成立了维西啊尼腊思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动员20户农户加入,饲养肉牛、黄牛、犏牛共计100头。在沿河一带村民小组成立维西创史生态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农户采购生态大米,筛选、包装后统一出售,2022至2024年期间,农行迪庆分行消费帮扶累计收购大米共计64000斤,金额32万元。

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第一批云南省金牌旅游村……近年来,随着启别村获得的“头衔”越来越多,乡村旅游产业成为启别村发展的重要支柱,这也意味着,由乡村旅游衍生的传统文化展示、特色美食体验、民宿经济等亟待发展。

乡村要振兴,首要问题就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难题。农行迪庆分行积极发挥行业优势,聚焦“金融+”,持续加大“惠农e贷”投放力度,创新推出“富民贷”“科特派推荐e贷”等特色助农贷款产品,针对当地特色产业投入信贷资金扶持,为群众送去金融“及时雨”。

距离启别村最近的农行服务网点位于维西县城,有近80公里路程,考虑到群众办理贷款路途遥远、需来回奔波等因素,2022年6月,农行迪庆分行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点在启别村挂牌成立,该金融服务点涵盖农户小额信贷、征信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教育宣传、保险服务等功能,为农村百姓办理各类支付结算业务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金融惠农”的触角得以延伸至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三名驻村工作队员发挥专业优势,不遗余力落实金融惠农政策,入村入户大力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宣传推广惠农金融产品,开展贷款农户基础资料收集指导、调查、核实、贷后管理等服务,做到让农户足不出户、足不出村就享受农行的金融服务。

自金融服务点挂牌以来,农行驻村工作队累计完成塔城镇农户信息建档861户,发放“惠农e贷”7300万元,特色产业贷款2300万元,惠及启别村及周边村镇1200余人。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农行迪庆分行全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帮扶工作,切实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和美乡村建设增光添彩。

聚焦“联动+”,农行迪庆分行积极向上级行申请资金帮扶和政策倾斜,加强分支联动,拓宽辐射范围。2022年以来,总、分、支行累计赴启别村调研10余次,捐赠书籍及帮扶物资折合人民币共计2万元,捐赠资金42万元,切实做到为基层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聚焦“消费+”,由党委带头,引导全行员工“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理念,通过工会组织、单位食堂等渠道积极采购启别村核桃油、板栗、生态大米等自产农产品。2022年以来,累计消费帮扶16.2万元。

央行新疆分行

为进一步促进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向南疆四地州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力,中国人民银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行积极引导辖内银行机构搭建线上、线下、定点消费帮扶网络,落实“以购代销+以买带帮”等举措,挖掘新疆金融消费帮扶潜力,助力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截至2024年10月25日,新疆金融系统落实消费帮扶总额为3517.19万元。其中,直接采购金额为1302.85万元,帮助销售金额为2168.67万元,旅游消费金额为45.67万元。

以线下消费帮扶为基础,促进南疆产品销售。中国人民银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行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直接采购脱贫地区帮扶产品“进工会、进食堂、进系统”,将帮扶地区消费券作为活动奖品,鼓励员工去脱贫地区旅游,加大线下消费帮扶力度。工商银行新疆分行在食堂食材购买、慰问品和宣传品采购时,优先采购新疆脱贫地区的特色产品,共计319.94万元;国开行新疆分行向参加行内知识竞赛员工发放帮扶产品定向采购券,共计3.86万元;哈密市商业银行鼓励员工前往脱贫地区旅游,参与脱贫地区乡村旅游项目,累计消费金额约12.58万元。

以线上消费帮扶为补充,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中国人民银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行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借助电商直播、平台采购及展销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消费帮扶覆盖面和质效。乌鲁木齐银行在电商平台——新疆金融消费帮扶馆直接采购190余万元,助力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收;北京银行下属北银置业团队通过直播方式,帮助销售阿孜乃巴扎村吉亚丽人艾德莱斯绸产品,并借助北京银行集中“京mall商城”、北京服贸会等平台,助力销售艾德莱斯绸产品27.21万元;农行新疆分行与总行联合通过线上平台举办“大美新疆?决胜小康”年货帮扶公益展卖活动,公益展包含南疆四地州88种产品,展卖活动直接帮助1846户脱贫户受益,进一步带动了脱贫地区金融帮扶工作。

以定点消费帮扶为突破,解产品燃眉之急。中国人民银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借助定点帮扶贴近基层一线优势,及时了解脱贫产品产销情况,通过帮助联系收购商、投入消费帮扶资金等方式,进一步助力脱贫产品销售。阿克苏农商银行为解决帮扶村迫在眉睫的香梨滞销问题,除了积极联系收购商,助力香梨收购外,还直接投入11.82万元消费帮扶资金直接用于香梨采购;中国银行新疆分行捐赠资金30万元,购买了定点帮扶的疏勒县100吨板栗南瓜,用于公益推广活动,不仅解决了销售难题,还为板栗南瓜做了市场推广;浦发银行铁路局支行直接采购村集体合作社农副产品近3.2万元,通过举办特色美食节、篝火晚会等活动,将其作为慰问品和活动奖励,反哺给脱贫户及困难群众,帮助村民解决燃眉之急。

(资料提供:文中相关单位)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西部时报报社 版权所有:西部时报
京ICP备:2023038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