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时报电子报

2025年5月13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33

西部时报新闻●综合 寻找“网红村”的“长红”密码 ■文/李欣忆  王成栋  陈碧红          西部大事 泸县:西南要会  龙在川南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西部时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泸县:西南要会 龙在川南

■图文/泸县人民政府

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

泸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是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证的“千年古县”。公元前135年(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就设立了县治,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建县前,境域属古梁州,居民以巴族为主。在历史的长河中,泸县历经了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见证了众多王朝的兴衰更迭。

泸县曾是区域物资集散地和川南经济文化中心,宋明时期便是中国著名的33个商业都会之一。南宋时期,因其地处川滇黔交通枢纽,经济繁荣,被誉为“西南要会”。

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情

龙文化:泸县被誉为“中国龙文化之乡”,龙元素无处不在。雨坛彩龙起源于明末清初,以“活、变、传神”著称,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曾多次进京演出并获“东方活龙”美誉。境内现存明清龙桥170余座,其中龙脑桥(明代)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桥墩雕刻龙、狮、象、麒麟,结构科学、工艺精湛,被誉为“中国桥梁史上一绝”。此外,春节舞龙拜年、草龙祈雨、火龙驱邪等传统习俗至今仍盛行。

石刻文化:玉蟾山风景区以摩崖造像闻名,414尊唐宋至明清石刻中,“千手观音”“九龙浴太子”堪称艺术巅峰,山形如蟾,植被繁茂,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泸县宋墓群规模宏大,出土的石刻对于研究南宋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庄园文化:屈氏庄园是清代官绅庄园,建筑形似航船,高墙碉楼保存完好,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展示了当时的建筑艺术和官绅生活风貌。

白酒文化:泸县属“中国酿酒龙脉”北纬28°黄金带,毗邻泸州老窖,民间酿酒历史悠久,白酒文化也是其特色之一。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地形地貌:泸县境内地貌多样,有低山深丘、中丘中窄谷、浅丘宽谷、河谷阶地四种形态,分别占幅员面积的7%、27%、60.5%和5.5%。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点海拔757.7米,最低点海拔218米。

气候水文:属于中亚带季风气候兼有南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8.0℃。水系以长、沱两江为主干,汇集溪河554条,总流长2532.53千米,水利资源丰富。

土壤资源:土壤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四个类型,其中水稻土面积占耕地的83%,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丰富的物产资源

泸县是“国家级制种基地”“全国知名晚熟龙眼之乡”“国家出口猪肉质量安全示范区”“川南花木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泸县的农业发展良好,粮食产量稳定,生猪养殖规模较大,龙眼、荔枝等水果品质优良,花木产业也颇具规模,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丰富的水资源也为渔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蓬勃发展的现代经济

2024年泸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2.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39.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6.0亿元。除了传统的农业和酒业,泸县的工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机械制造、建筑建材、精细化工等多个产业集群。此外,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兴起,泸县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便捷的交通网络

泸县交通便利,境内有高铁站泸县站,有机场泸州云龙机场。截至2024年,公路总里程达5385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19公里,国道里程59公里,省道里程152公里,县道里程734公里,乡道里程1204公里,内河航道里程0.0093万公里。长江、沱江两条黄金水道穿境而过,为货物运输提供了低成本、大运量的运输方式。

和谐的社会民生

泸县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医疗条件逐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齐全,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场所。同时,泸县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森林覆盖率达41.6%,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西部时报报社 版权所有:西部时报
京ICP备:2023038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