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时报电子报

2025年5月20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33

西部时报新闻综合 294亿元背后的振兴密码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观察 西部大事 格尔木:工业铿锵 山河浪漫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西部时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294亿元背后的振兴密码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观察

■文/刘 学

初夏时节,青海、西藏等地,藏族乡村会举行煨桑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蒙古族乡村可能会开展小型那达慕活动,进行赛马、射箭等比赛;陕西、宁夏等地,一些乡村会举办庙会,村民们抬着神像巡游,唱秦腔、耍社火,庙会上还有各种特色小吃、手工艺品售卖,吸引周边村民前来参与,充满浓郁的地方风情……祖国广袤民族地区处处洋溢蓬勃生机。在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补助资金的支持下(以下简称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各民族乡村地区的“幸福苗”破土而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十四五”以来,党中央累计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94亿元,这笔带着党中央关怀的“及时雨”,在国家民委的指导管理下,正化作润泽民族乡村地区的“源头活水”。

该如何用好这湾“活水”,在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的征程中真正做到“清淤疏堵”,切实畅通民族乡村地区发展道路?从各地实践探索中恰可略窥一二。

民生筑基

铺就幸福生活新图景

“以前我家是吊脚楼,立柱矮,光线不好,人都站不直,现在修了新房子,住起来宽敞又亮堂!”云南省勐腊县磨憨镇尚冈村的李大爷满脸笑容地说。尚冈村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全村245户1201人,是磨憨镇最大的傣族村寨。早年间,受限于经济条件,危旧房屋的修缮和新建问题一直是当地村民的心头难题。

2021年以来,云南省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作用,撬动其他资金130多亿元,创新推进边境幸福村建设,建设完成1.34万个项目,沿边行政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镇龙利村,一座横跨打洛江的白石桥见证着边疆的变迁,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感恩桥”。过去,村民出行要绕行通过这百余米宽的大江,耗时费力;2022年,在边境幸福村建设项目推动下,龙利村不仅有了这座直通对岸的便民桥,更实现“水电路网”全通。

如今,云南沿边行政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8%,5G网络覆盖率达100%,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0%,下辖的3824个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产业赋能

激活内生发展新动能

如果说基础设施改善是推动发展的根基,那么产业振兴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家民委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为抓手,支持民族乡村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民族手工业、文化旅游、特色种养等富民产业,各地则立足资源禀赋,打造了一批富民增收的“聚宝盆”。

平均海拔超4700米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岗巴县,曾凭借有着千年历史的名贵农畜品种——岗巴羊,叩开了致富增收的大门。如今,岗巴县已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岗巴羊养殖,而是聚焦于提高畜产品附加值。2024年,岗巴县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实施羊皮(毛)加工合作建设项目,开始了岗巴羊附属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推动岗巴羊从“整羊出售”向“全产业链开发”转型,把增收路走得更远。

2024年冬日,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迎来了旅游热潮,一批又一批游客在这里与驯鹿亲密互动,乘坐鹿拉雪橇,感受浪漫的森林童话婚礼……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助力下,敖鲁古雅乡深挖驯鹿养殖、特色手工艺等资源优势,将传统民族文化与电商运营、旅游开发深度融合,让承载着森林文明的驯鹿文化、独具匠心的手工艺品成为对外展示的“金名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西部时报报社 版权所有:西部时报
京ICP备:2023038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