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时报电子报

2025年9月2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33

西部时报热烈庆祝“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 好山好水看不足 卖碳犹惜卖炭翁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西部时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山好水看不足 卖碳犹惜卖炭翁

策 划:张海燕 撰 稿:初 杭 张 瑜 丁瑶瑶 欧阳章杰 沈 玮 王永飞

编者按 2005年8月15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后来,他又进一步阐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三个发展阶段的问题。习近平的“两山”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系统剖析了经济与生态在演进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指引下,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最严密的法治,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同样,作为新时代的发展沃土,“两山”理念同样在西部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从8月15日开始,本报推出《热烈庆祝“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系列报道专版。本期为系列报道之六。

唐白居易作《卖炭翁》,怜民之苦。今日,在“两山”理念引导下,西部很多地方不仅摒弃了烧炭卖炭行为,反而通过保护环境获得了新的“卖”碳机会——碳汇交易。不破坏环境,反而能从保护环境中直接受益,这正是“两山”理念的核心要义,也是碳汇交易的奥妙所在。

新疆阿勒泰

雪山映碧水 低碳入画来

克兰河潺潺清波,倒映着阿尔泰山的青翠,牧场上的牛羊点缀在连天的碧草间……盛夏的阿勒泰地区,每一幅画面都流淌着浓浓诗意,而这份诗意的底色,正是遍布大地的草原。

向北来到布尔津县窝依莫克镇,晨曦漫过阿尔泰山的山尖,给海流滩隧道附近的草场镀上一层碎金。一丘山坡连着一隅绿毯向远方铺展,远处零散的牛羊顺着草坡缓缓移动,构成一幅迷人的画卷。

牧民金恩斯和妻子住在草原深处的一处毡房里。年过半百的他,已在这片草原度过30多个年头,他从没想过,眼前草原的繁茂,竟与一个生态概念有关——草原碳汇。

草原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以有机碳的形式将碳固定在草原植物体内和草原土壤中,这就是草原碳汇。草原是陆地上仅次于森林的第二大碳库,在“双碳”目标下,发展草原碳汇前景广阔。

“今年雨水少,旱得厉害,不然草长得有这么高。”金恩斯比画着小腿肚的位置说。

布尔津县林草局干部靳素平告诉笔者,20世纪90年代,这里是一望无垠的青绿,后来因过度放牧、人为开垦、局部干旱等原因,草原开始退化。“起初是零星的白斑,后来不少白斑连成一片。水流漫过的低洼处,盐渍化来得更凶。”靳素平说。

草原碳汇不仅是生态概念,更是草原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为扭转退化趋势,当地开始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增加优良牧草比例和提升草原生产能力,推动草畜平衡发展。据当地林草部门介绍,“十三五”期间,布尔津县通过退牧还草、休牧禁牧等方式修复退化草原,草原植被盖度提升至50%至60%,天然草原植被恢复良好、涵养水源能力大幅提升。

随着草原政策行动和技术行动的持续深入,阿勒泰地区草原生态状况不断改善,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

2021年布尔津县利用已完成退化修复的草原区域,在新疆率先开启草原碳汇开发工作,草地固碳能力逐渐达标。经过市场机构监测开发,有200万亩草原纳入碳汇项目。2023年交易面积达97.5万亩,产生碳汇量67万吨,实现收益1976.5万元。

“6家人860亩地,每家每年能多收5000多元禁牧补贴。这笔收入可不少。”金恩斯说,草原最讲究平衡,多少牛羊就要有多少草。

布尔津县财政局副局长舒建忠说,这些年阿勒泰地区持续加大草场恢复投入,让牧民真切尝到了“生态好、钱包鼓”的甜头,而碳汇收入也将“取之于草、用之于草”,不断反哺草场保护与生态提升。

从“养草”到“卖碳”,草原的生态价值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目前,阿勒泰可开发草原面积约10717万亩,草原碳汇资源规模较为可观。”阿勒泰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干部刘金虎说。

为保障碳汇功能稳定,阿勒泰地区正落实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投入3.58亿元覆盖1.07亿亩草地,其中 2507.87万亩草地实行禁牧补助,8210万亩草地推行草畜平衡补助。2024年牧场实际放牧量均低于理论载畜量,有效避免了过度放牧对草原的破坏,让“碳库”持续“储能”。

这份对草原生态价值的深耕与守护,也成为阿勒泰推进全域绿色低碳发展的根基。

“在阿勒泰,‘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是发展方向,更是行动自觉。”阿勒泰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戈壁说。

在阿勒泰地区,冬季供暖不再仅依赖燃煤,阿勒泰市已实现电采暖全覆盖,新能源公交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喀纳斯、禾木等核心景区“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模式全面落地,低碳运营成为共识,绿色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服务环节。

能源结构的“绿色革命”尤为亮眼。作为欠发达地区,阿勒泰早早实现了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非化石能源占比达50%以上。“我们希望把清洁能源、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阿勒泰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飞龙说,当地正推动绿电直连企业、用能权交易等机制创新,让低碳发展既有生态效益,也有经济活力。

这份生态红利已悄然显现在山水之间。当地刚开通的阿禾公路,一个月间便迎来40多万自驾游客,生态优势铺就一条“黄金通道”,自然风光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人气与收益。

从以白雪皑皑闻名的“雪都”,到新疆自然风景界的“顶流”,阿勒泰这座边陲之城,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当绿色低碳融入城市肌理,生态屏障守护的不仅是一方水土,更在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图景。

甘 肃

“固碳”“降碳”协同发力

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没有绿色低碳就谈不上高质量发展。如今,甘肃经济绿色化程度正大幅提升,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持续增强。

张掖市首个造林碳汇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公示,该项目预计在40年计入期内,年均产生碳减排量1.36万吨,累计54.3万吨,可实现碳汇收益上亿元。

张掖市地处祁连山北麓,境内水源涵养区、绿洲、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错衔接,生态产品价值总量巨大。近五年,张掖市累计完成营造林220多万亩、修复治理退化草原1560多万亩,3年内将其中部分碳汇量变现,还带动兰州、天水等地开发林业碳汇,共计实现收益超1亿元。

张掖市生态产品交易中心负责人张进军介绍,近年来,张掖市加快建立“资源核查—价值核算—开发交易—反哺产业、生态”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闭环机制,努力破解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问题,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应对气候变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双碳”目标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常沁春介绍,自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2024年1月重启以来,甘肃各地林业碳汇和光热发电的CCER项目稳步推进。其中,敦煌首航节能2个光热发电项目已完成首批项目的减排量签发,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子午岭林区造林碳汇项目、酒泉市金塔中光100兆瓦光热一体化发电项目、玉门新奥新能源有限公司玉门100兆瓦“光热+”一体化发电项目、张掖农发集团张掖市造林碳汇项目等4个CCER项目完成项目公示。

“这些CCER项目的实施,预计年均减排二氧化碳超65万吨,按每吨100元计,预计年均收益超6500万元。”常沁春说。

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投融资在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

自2021年底生态环境部联合9部门启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以来,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积极谋划、主动作为,2022年组织兰州市成功申报入选国家首批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成为西部地区唯一纳入试点的省会城市。

依托兰州市试点运行经验,甘肃制定发布了《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指南(试行)》。自覆盖全省的“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库”设立运行以来,2024年共评价认定49个项目并推介至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项目总投资额251.95亿元,贷款需求167.62亿元,目前已有17个项目获得授信125亿元、到位贷款58.16亿元。

常沁春表示,项目库的建设打破了“气候项目找融资难、绿色资金找项目难”瓶颈,打通了省内“政府—银行—企业”气候投融资产融对接通道,持续助力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宁 夏

“六权”改革倒逼产业转型

2024年9月,一笔特殊的交易发生在六盘山下——作为水土保持项目碳汇出让方,固原市彭阳县盛泽水务投资有限公司与宁夏雅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交易水土保持碳汇3.6万吨,总金额111.6万元。

这是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的首单签约,交易收益将反哺彭阳县县域水土保持及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

“水土保持造就的好山好水,不仅能长树长草长庄稼,现在还能‘长’出钱来。”彭阳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长晁永福介绍说,这次交易的碳汇项目位于彭阳县王洼镇李岔小流域,这里自2000年起连续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经测算、核证,该流域从2002年到2023年的水土保持碳汇总量为9.3万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金额可达300万元以上。

这笔交易是宁夏“六权”改革的一个缩影。2021年起,宁夏陆续启动用水权、土地权、山林权、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六权”改革,通过构建确权到位、权能有效、定价合理、入市有序的市场体系,曾经制约宁夏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资源环境要素,被赋予商品属性、市场属性、金融属性,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流转,向高效产业、高质产能聚焦,倒逼产业向低消耗、低污染方式转型。

截至2024年6月底,宁夏已累计完成“六权”交易4705笔346亿余元,抵押融资43.4亿元。

今年初,宁夏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六权”综合改革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出将建立健全资源环境要素集约协同开发利用机制,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绿色低碳产业和先进生产力集聚,拓宽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新路径。

新疆昌吉

绿色金融谱写“两山”新韵

经过近7年试验,昌吉州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碳金融发展硕果累累,14项绿色金融案例在全国推广。

公共政策搭建创新温床

绿色金融主要服务于风光发电等绿色产业;转型金融主要服务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碳金融主要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通过试验创新,建立碳账户等基础设施,完善支持政策,如今三种金融业态在昌吉实现相互补充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昌吉州分行调查统计科副科长高金花说。

2022年2月,昌吉州在全疆率先试点建设碳账户平台,该平台集数据采集、碳排放核算、等级评定和政策配套等功能于一体。截至今年4月末,在昌吉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大力推动及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引导下,当地已有46家高碳企业接入碳账户平台;金融机构依托碳账户,累计提供226.7亿元贷款。

“建立碳账户的意义在于精准核算企业碳排放数据,科学制定碳排放强度评价标准;根据企业碳排放强度,配套财税、金融、产业等差异化支持政策,以此撬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昌吉州分行调查统计科科长马岩说。

2023年7月,西北首家新能源云碳中和创新中心——新能源云昌吉碳中和创新中心成立,将碳账户平台升级为新能源云昌吉州碳中和支撑服务平台,为政府、企业等单位提供“碳排放服务”“碳减排服务”“碳资产服务”“碳金融服务”“碳规划服务”五大服务。

“基于新能源云昌吉州碳中和支撑服务平台的碳账户、碳效码、碳监测等功能应用,既可以帮助企业规划减排路径,又可以帮助政府部门获取区域内碳排放监测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新能源云昌吉碳中和创新中心业务经理周二彪说。

为了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23年4月,昌吉州先行先试,探索转型金融发展路径,出台了《金融支持昌吉州降碳转型升级项目认定办法》《金融支持昌吉州降碳转型升级企业认定办法》。

“两个认定办法就像两把尺子,以此为依据,对企业实现碳减排的路径和效果进行认定,从而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企业和项目,推送给金融机构。”高金花说。

目前,昌吉州正在做企业和项目的认定启动工作,计划年底前建立降碳转型升级项目库和企业库。

对于经过认定的项目和企业,昌吉州将引导金融机构配套优惠支持政策,从而有序、科学、高效引导现代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火力发电、矿产开采和加工等13个重点领域高碳经济活动进行降碳、低碳、零碳改造。

碳减排支持工具、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也是昌吉州撬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抓手。

中国人民银行昌吉州分行从支农和支小再贷款额度切分出一部分,在全疆率先创新推出普惠性绿色金融产品“绿碳融”再贷款,以较低的利率发放给法人金融机构,用于支持纯绿项目和碳账户企业转型升级项目。2022年4月至今年3月末,中国人民银行昌吉州分行累计发放“绿碳融”再贷款9.6亿元;2011年11月至今年3月末,累计发放114.22亿元碳减排支持项目贷款,有力助推地方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产品体系破解融资难题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12.5万千瓦/50万千瓦时储能+50万千瓦风光同场项目”2022年被列入自治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清单,是农业银行新疆分行重点支持的基础设施基金配套新能源项目。

对该项目,农业银行通过固定资产贷款、供应链贷款、项目前期贷款等多种融资工具进行支持,一个月时间就为该项目审批通过固定资产贷款24.43亿元。

目前,农业银行昌吉分行联合其他银行以银团贷款的方式为该项目提供支持。农业银行实现贷款投放9.02亿元,银团实现贷款投放12.83亿元,有效满足项目融资需求。

该项目之所以能获得这么多融资工具的支持,与昌吉州金融机构大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模式有着直接关系。在昌吉州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政策支持下,昌吉州建立层次分明、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多层次绿色金融组织服务体系,挂牌成立绿色金融专营机构33家,建设运营新疆首家碳中和银行,揭牌西北首家新能源云昌吉碳中和创新中心。

在绿色金融产品方面,推广应用155个绿色金融产品,推动金融机构开展“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融资租赁+并购贷”融资、“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以及“新能源汽车消费信贷”“知识产权抵押+不动产抵押”“固投建设+特许经营”模式等产品服务创新。

同时,昌吉州各银行纷纷推出一系列转型金融产品。

兴业银行创新推出全国碳市场首笔3.6亿元跨履约期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业务,创新办理全疆首笔5000万元“碳足迹”挂钩贷款和3.95亿元低碳转型挂钩贷款。

建设银行昌吉州分行发放碳排放权配额质押贷款2亿元,实现全疆金融机构首笔业务突破。该笔业务以碳排放配额为质押的绿色融资模式,告别了以往传统以房产、土地为抵押的融资模式,为企业丰富了融资担保品种和融资渠道,通过金融资源配置引导实体经济绿色发展。

不仅仅局限于贷款,随着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深入推进,昌吉州形成以绿色贷款为主,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工具并存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截至2024年3月末,昌吉州绿色贷款余额477.32亿元,同比增长39.62%,高出各项贷款26.03个百分点,比2017年增长了4.42倍。昌吉农商行成功发行2期绿色金融债券,合计1.12亿元;昌吉保险机构推广绿色保险产品12个,绿色基金规模达到79.13亿元。

“总之,正是产品体系的丰富多元,破解了企业抵质押物不足问题,为支持实体企业获得融资支持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高金花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版权单位:西部时报社 版权所有:西部时报
备案号:京ICP备202404217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