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时报电子报

2024年2月2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33

西部时报一带一路 携手前行,中巴经济走廊从蓝图到现实 海铁联运班列全覆盖 西部地区迎来新机遇 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迎来首个春运 尼泊尔首次通过中国港口中转出口货物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西部时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携手前行,中巴经济走廊从蓝图到现实

■本报综合报道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日前表示,中巴经济走廊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先行先试项目,在中巴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走廊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瓜达尔港等领域形成了一批早期收获,有力地推动了巴基斯坦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区的互联互通,为两国构建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巴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中方愿同巴方共同落实好两国领导人的重要共识,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目标,共建增长走廊、民生走廊、创新走廊、绿色走廊、开放走廊,打造走廊的升级版,更好地助力中巴两国的发展,造福两国人民。

打造基建项目成功范例

作为“一带一路”的标杆性项目,中巴经济走廊致力于改善巴基斯坦国内的基础设施状况,并由此推进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巴经济走廊为中巴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打开了新局面。

瓜达尔地处中东、中亚、南亚的交汇处,位于波斯湾的入海口、霍尔木兹海峡湾口,靠近重要的国际能源航线,同时也是中亚等内陆资源国直线距离最短的出海口。为促进瓜达尔有效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中国政府出资援建瓜达尔港,并于2013年承担港口开发运营工作,着眼瓜达尔港中长期发展建设。10年来,从薄弱的基础起步,一个崭新的瓜达尔港在港口建设、互联互通、产业和贸易等领域不断发力,铺展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港口建设的带动下,瓜达尔地区从昔日封闭落后的小渔村,逐步成为巴基斯坦全国瞩目的新兴发展区域,人口规模从5年前约26.3万增加到如今的44.5万。瓜达尔新国际机场、中巴友谊医院、职业培训学校、海水淡化厂、法曲尔中学等已建和在建项目,为当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1年7月,为满足瓜达尔港发展需要,瓜达尔自由区北区启动建设。同步入驻开工的还有包括动物疫苗灌装、润滑油调配、化肥生产等民生企业,以及蔬菜种植、热带干旱作物育种等农业技术企业。随着一系列产业项目落地,瓜达尔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为了满足建设用人需求,中国商务部在瓜达尔援建了一所职业培训学校,于2021年10月竣工,着重开展对当地劳动力的短期专业培训,让他们能凭借一技之长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随着瓜达尔港不断建设发展,周边交通基础设施逐渐联通。2022年6月,中国援助巴基斯坦瓜达尔东湾快速路正式通车。这条路南起瓜达尔港,终点与巴基斯坦10号国道相连,打通了瓜达尔港和巴基斯坦南部重要城市卡拉奇之间的交通运输通道,加强了瓜达尔港与巴基斯坦经济腹地的连接。

2022年11月,瓜达尔新国际机场跑道混凝土道面全线贯通,新机场建成后,和瓜达尔港、东湾快速路等共同组成海陆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完善巴基斯坦综合交通运输和机场网络。

2023年4月,巴基斯坦和伊朗恢复边境贸易,双方签署协议由伊方向瓜达尔港提供电力。两国天然气管道建设也提上日程。根据规划,该管道有望在2024年建成,途经瓜达尔港向巴基斯坦南部地区提供天然气,瓜达尔港还将逐步成为地区天然气运输调配枢纽。

港口、道路、机场,海陆空综合交通网络逐步织就,使瓜达尔港日益成为提升地区互联互通水平的重要枢纽。瓜达尔自由区自2018年1月投运以来,已有35家企业入驻,投资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

繁忙的港口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为瓜达尔港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中巴经济走廊重要枢纽,瓜达尔是一片欣欣向荣的热土。

诠释中巴两国深厚友谊

作为中巴经济走廊早期收获项目之一,中企参与承建、运营的巴基斯坦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是巴基斯坦第一条也是目前唯一一条地铁线。

巴基斯坦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早期开出的友谊之花,项目的完工和投入运营是中国对于巴基斯坦“地铁梦”的兑现,体现了“一带一路”设施互通、民心相通的理念。

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于2020年10月投入运营,全线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站内干净整洁,运营井然有序,乘车平稳舒适。项目运营主要依靠包括管理层在内的2000多名巴基斯坦员工,人员本地化率达到90%以上。

走进车站,一列橙红色的列车驶入,乘客有序上下。“希望我长大后能去中国学习先进技术,为巴基斯坦建造更多像橙线这样舒适便捷的地铁。”谈起乘坐拉合尔市橙线地铁的感受,一名巴基斯坦小学生说。

一名拉合尔大学生称:“我以前从住所到学校需要换乘公交车和三轮出租车,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现在乘坐地铁只需半小时,每节车厢都有空调,还有女士专用车厢,搭乘体验安全、舒适。”

“地铁里良好的环境让学生们在上学路上可以享有舒适的空间,他们到校后精神面貌比以前好,学习效率也相应提高了。”拉合尔的一所学校负责人表示。

除了学生,当地上班族也越来越热衷于乘坐橙线地铁。“自从我开始乘坐橙线地铁,每月的交通费用从此前的3500卢比(约合116元人民币)减少到了3000卢比(约合99元人民币)。”一名因工作需要经常往返于拉合尔南北城区的乘客表示,橙线地铁为人们带来出行便利的同时,还节约了出行成本。

“橙线项目完全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和中国装备,有效提高了拉合尔的交通便利性。”橙线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伴随着地铁开通,26个站点周边的地产开发和商业发展也驶入快车道。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该项目还为当地增加了就业。据介绍,项目建设过程中提供了7000多个就业岗位,创造了大量服务性岗位。地铁开通后,约1300个专业性运营维护岗位都聘请了本地员工。如今,他们已成为巴基斯坦现代轨道交通的第一批专业人才。

一名橙线项目车辆司机表示:“我曾在中国燕山大学学习中文,是中国企业为橙线项目培训的首批40名巴基斯坦列车司机之一。在中国师傅的帮助下,目前橙线项目共有100多名司机,基本实现了本地化培训和运营。”

气势恢宏的高架桥伸向远方的轨道,橙线轨道交通项目从拉合尔穿城而过,仿若一条长长的纽带,承载着中巴两国人民深厚的友谊。橙线项目给民众出行带来便利,成为巴中两国务实合作的典范,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巴两国农业合作在良性发展中不断深化。

近年来,巴中两国高度重视农业领域合作,在包括杂交水稻在内的粮食和经济作物领域开展技术合作,培育出一批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作物品种,为本地农户增产增收提供了重要助力。与此同时,两国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的交流,也为当地培养出越来越多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人才,为巴基斯坦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1999年,在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的牵线下,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和巴基斯坦嘎德农业研究与服务公司签订了在巴基斯坦共同发展杂交水稻的合作协议。

从2002年两国正式开展杂交水稻技术合作起,通过在中巴两国举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中国为超过100名巴基斯坦专家提供了技术培训,有效增强了他们对中国农业发展经验的理解,也促进了中巴两国专家和人才的交流。

在巴基斯坦推广杂交水稻,更重要的是改变当地人的传统耕种观念,让当地人接受更加科学、现代的种植技术。起初,当地百姓对新方法半信半疑。中国农业专家耐心指导,手把手地向当地人教授人工授粉、肥水管理、除杂等技术。为了便于当地人理解学习,中国专家因地制宜地将巴基斯坦近些年来盛行的机械化种植方法和传统方法结合,一边种植示范,一边摸索创新,慢慢引导种植户改变。

巴基斯坦南部地处热带,水稻种植期间,信德省的平均气温超过30摄氏度。在人工授粉等重要的耕种节点,中国农业专家经常连续五六个小时待在田间地头讲解、示范。

从播种、秧田管理、移栽、大田管理到后期的花期预测、人工授粉、收割,中国农业专家用一整套先进的耕种理念,“颠覆式”地改变了当地农民对水稻种植的认知。当地种植户3000多亩水稻的亩产量,从毛重500公斤增加到900公斤。实实在在的成绩令当地农民心服口服。

因为看到了中国杂交水稻种子的巨大魅力,很多国家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从中国筛选适合种子进口的方式,而是逐渐要求本土化育种生产。隆平高科的巴基斯坦杂交水稻联合研发中心项目被列入湖南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行动方案中。2017年,隆平高科在巴基斯坦注册成立研发公司,正式启动本地化选育与生产工作。

十几年间,中国杂交水稻在巴基斯坦从“落地”到“扎根”,中国的农业高新技术“走出去”,为巴基斯坦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也为巴基斯坦粮食安全带来更好保障。

照亮数百万个巴基斯坦家庭

在卡洛特水电站厂房内的一面墙上,并排悬挂着中巴两国国旗,国旗下方一行英文写着:巴中友谊万岁。偌大的厂房内,四台水轮发电机组正在运行,发出隆隆响声。

由中国三峡集团为主投资方投资建设的卡洛特水电站位于旁遮普省卡洛特地区,总装机容量72万千瓦,年均发电量32亿千瓦时,可满足当地500万人口用电需求。卡洛特水电站占据了多个第一,它不仅是“一带一路”首个大型水电投资建设项目,也是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水电投资项目,同时是丝路基金成立后投资的首个项目。

卡洛特水电站不仅为巴基斯坦提供了清洁能源,也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自2015年开工以来,卡洛特项目建设峰值期直接提供近5000个就业岗位。2019年10月起,三峡集团—巴基斯坦奖学金计划开始实施,通过“2+2”的合作办学模式,当地学生在巴基斯坦大学学习两年后,前往中国高校完成后两年的学业。目前,已有18名当地大学生入选该计划并完成学业,其中10名进入卡洛特水电站工作。

卡洛特水电站项目是巴基斯坦首个完全使用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建设的水电投资项目。在卡洛特项目施工期的巴基斯坦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大多来自于水电站所在的旁遮普省和周边省份,除了小部分人具有水电站建设经验之外,大部分工人都是在中国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手把手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相关技术,而他们也成为了中国标准和中国技术最好的践行者和推广者。

中国建设者把先进技术和绿色理念融入项目,专门成立健康、安全与环境团队,针对当地运营特点制定了159部管理制度和88部技术标准,将环保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落实到位。截至到2023年6月,水电站累计发电36.4亿千瓦时,可满足当地500多万人的用电需求,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15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98万吨。

为改善卡洛特水电站附近居民的生活条件,中国企业与当地政府深入合作,在当地建设了小学、医院、公路等设施。据介绍,以前孩子们上学走山路单程需要一个小时,由于路远难走,很多孩子会推迟入学甚至辍学。后来,中国企业帮我们修了路,扩建了学校,添置了新的桌椅设施。如今,学校里的学生越来越多。水电站建好后,村里不再限电了,孩子们再也不用摸黑写作业了!

这些基础设施保障了中巴之间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从农业到科技,双方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此外,在社会民生领域,两国也始终坚持真诚互助。未来,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将为中巴经济走廊在能源、工业等具体领域的发展保驾护航,拉沙卡伊特别经济区等产业园区的建设更会在走廊基建的保障下迅速发展起来,为巴基斯坦带来工业化进程的腾飞。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中巴经济走廊拉近了两个国家之间的距离,在整个区域的互联互通方面担当着重要角色。我们相信,通过中巴经济走廊,中巴两国以及区域内各国都能在贸易往来等方面不断深化,为整个地区带来真正的和平与繁荣。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西部时报报社 版权所有:西部时报
京ICP备:2023038082号